軍刺[武器]

軍刺[武器]

軍刺,一般呈棱型,帶血槽,刀身不反光,可直接安裝在槍上,可以摺疊收起也可拆下來使用。軍刺的重點在於刺,所以前端都會很鋒利,以及前端接觸面都會很窄,便於刺擊。因此被稱為"刺"而不是"刀"。 它的刃口在足夠鋒利的同時,還要具有足夠的硬度,而刀身也要有合適的強度和韌性。剃刀很鋒利,但由於硬度不足,切割稍硬一些的東西就會變鈍。

基本信息

工藝

有些小刀雖然平時還算鋒利,也比較耐磨,但受到撞擊和扭曲的時候很容易斷、裂,也就是說比較脆。三棱刺整刀經過熱處理,硬度極高,可穿透普通的防刺服。從這一方面來說,三棱刺無疑是傑出的。用不同質地的鋼材來製作刀刃和刀身,其中常見的工藝有夾鋼、包鋼等。這種工藝就是將硬且偏脆的刃口和較軟但柔韌的刀身結合起來,而其中的難點之一,就是在不同鋼料的結合過程中,常常會由於表面氧化、夾灰等因素造成失敗,導致廢品率極高。

刀的造型也很重要。軍刀要有足夠的殺傷力,除了重量、重心、曲線、鋒利程度以外,尤其重要的是造成傷口的嚴重程度和刺進之後拔出的難易程度

發展歷程

中國56式三棱軍刺 中國56式三棱軍刺

刺刀在槍枝上的固定部位有兩種:一種是在槍口附近摺疊,不用時隱蔽在槍口下,使用時伸出;一種則是與槍分離,平時作為戰術軍刀攜帶,需要時將刀插接到槍口附近。從拿破崙時代開始,各國早期的步槍刺刀在都選擇前者。這樣刺刀通常較長,殺傷力也非常可觀,對攻擊型部隊而言,十分實用。因此,時至今日,許多國家的作戰部隊仍然採取這種設計。我國的56式衝鋒鎗,就選擇了刺刀隱蔽在槍口下的設計。刺刀刀刃各類較多,按刀體開口可分為片形(刀形或劍形)和棱形(三棱或四棱)四種。按現代的標準而言,早期的刺刀其實應歸類為突擊刀或戰鬥匕首。它多呈劍形,且無刺刀座,刀長約30-60厘米,並有木質錐形刀柄,用於插入槍口。但一旦插入滑膛槍口,槍就不能射擊;插得太緊,則不易拔出;若是太松,不是掉落,就是刺殺時無法從敵人身上拔出,留在敵人身上;而火槍的喇叭形槍口也不適合加裝刺刀座。1688年後,這種弊端百出的刺刀逐漸被由法國陸軍元帥、軍事工程師沃邦研製的套在槍口外部的套筒式刺刀所取代。17世紀末,在歐洲一些國家,刺刀已完全取代了長矛。長矛手便從歐洲軍隊編制中消失了,冷兵器退居到次要地位,從而引發了一場戰略戰術的大變革。為了一物多用,1750年以前就陸續出現了一些靈具其他功能(如匕處、鋼鋸、剪刀等)的多用途刺刀,後來又出現了靠彈簧卡榫固定在槍口側方的刺刀。1855年起,這種刺刀成為許多軍用步槍的制式刺刀。

特點

刀身呈棱型,三面血槽。刀身經過去光處理,刀身呈灰白色,不反光。

作用

1、血槽除了放血外,更重要的是有利於進行下一動作。三棱刺是在刺進入人體後,血液隨血槽排出,肌肉收縮時無法貼緊刺刀面而不會“吸”住刺刀,這樣刺可以從容的從人體拔出進行下一步的動作,如果沒有血槽,因為血壓和肌肉劇烈收縮,刺會被裹在人體內,這樣的話拔出刺就會很困難,影響士兵的進一步的動作。

2. 三棱槍刺扎出的傷口,大體上是方形的窟窿,傷口各側無法相互擠壓達到一定止血和癒合作用,而且,這種傷口無法包紮止合(即不好做最初的應急處理)。如果內部存在著肌腱斷裂或是血管破裂,縫合表面沒有任何意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