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工程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簡稱哈軍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的最高軍事工程學府,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批全國重點大學之一。1953年9月1日成立於哈爾濱,直屬中央軍委,首任政委兼院長為陳賡大將。建院初期設有五個系和一個預科:一系空軍工程系、二系炮兵工程系、三系海軍工程系,四系裝甲兵工程系、五系工兵工程系和預科,1960年又增設防化系。文革中,哈軍工被肢解,各系陸續遷出,由不同部分逐漸演變為今天的國防科技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海軍工程大學、重慶理工大學等校。至1966年建制撤銷前,哈軍工僅招生13屆,但校友中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達40餘人,有超過200人被授予將官軍銜。“兩彈一星”、超級計算機、隱形戰鬥機、飛彈驅逐艦、核動力潛艇、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尖端國防工程的大批骨幹均來自哈軍工。另外,許多哈軍工的校友也活躍於政商界。

軍事工程學院的創建
早在人民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就十分重視軍事科技人才的培養,在延安成立了自然科學院,在各革命根據地先後分別成立了太行工業學校、膠東工業學校、淮北工業學校、東北軍事專門學校、張家口電訊工程專科學校等培養各類專門人才的學校。建國以後,根據毛澤東主席提出的“我們將不但有一個強大的陸軍,而且有一個強大的空軍和一個強大的海軍”的要求,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及時地決定建設革命化、正規化、現代化的國防軍,組成人民解放軍的各特種部隊。
1950年6月,美國出兵侵略朝鮮,同時派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在這嚴峻時刻,中共中央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派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援助朝鮮人民。同時決定,為發展國防工業和國防科學技術,創辦、組建一批高級軍事院校和高等國防科技院校。
第一節學院的籌建
1952年3月18日,代總參謀長聶榮臻和副總參謀長粟裕向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朱德、林彪副主席呈送《關於成立軍事工程學院的報告》。經周恩來、朱德、林彪審閱後,毛澤東主席於3月26日批示“同意”。7月11日,毛澤東主席任命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員陳賡為軍事工程學院院長。中央軍委決定以西南軍區第二高級步兵學校、華東軍區軍事科學研究室和志願軍第三兵團的部分幹部為基礎,籌建軍事工程學院。針對當時各軍兵種不可能同時開辦高等工程技術院校的情況,中央軍委決定,建成後的軍事工程學院要為全軍各軍兵種培養軍事科學技術人才,校址設哈爾濱市,並要求學院於1953年9月1日開學。
創建軍事工程學院時,正值建國初期,科技人才寥若晨星,既缺少師資力量,又缺乏校舍、教材和實驗設備等。為使軍事工程學院迅速地建設起來,政務院、中央軍委將學院列為國家第一個五年計畫的重點建設項目;為建設現代化的國防軍,陳賡院長堅決地挑起了創業的重任。
1952年8月22日,軍事工程學院籌備委員會經中央軍委批准成立,9月1日在北京恭儉胡同59號開始辦公。籌委會由陳賡、徐立行、李懋之、張衍、黃景文、胡翔九、張述祖、任新民、沈正功趙子立10人組成,主任委員陳賡,副主任委員徐立行。9月16日,中央軍委批准軍事工程學院籌委會成立臨時黨委,陳賡、徐立行、李懋之、張衍、胡翔九、黃景文為委員,陳賡為書記。籌委會臨時黨委提出了“邊建、邊教、邊學”的建院方針,並全面開展籌建工作。
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西南軍區第二高級步兵學校的1400多名排級以上幹部和1600多名戰士、職工於1952年9月先後從重慶抵達哈爾濱市;華東軍區軍事科學研究室的15名教授、專家和282名幹部、戰士、職工於12月底前從南京全部遷到哈爾濱市;志願軍第三兵團的幹部也先後從朝鮮回國到職。
一)、請調教授培養助教
建校的重要工作之一是請調教授,培養助教,建立一支骨幹教師隊伍和做好第一期開學的教學準備工作。陳賡院長親自抓請調教授、專家的工作。他依靠籌委會的幹部、教授,廣泛地進行調查研究,了解中央人民政府各部、科學院、高等院校的教授、專家和中央軍委系統中大學理工科畢業生、特別是“學非所用”或“用非所長”人員的情況。
1952年9月22日,籌委會向中央軍委呈送了關於招收學員及請調師資問題的報告,強調“籌建工作的中心環節是培養師資”。總幹部部在決定派出工作組招考學員的同時,從軍隊選調200?300名大學理工科畢業的青年幹部進行專門培訓,以期他們能在開學後擔任助教工作。為培訓助教及進行一、二年級課程教學準備,必須按照課程和學員人數聘請教授。學院開學後的第一、二學年主要進行相當於工科大學一、二年級的基礎課程教學。同時,各門專業課程也要及時進行相應的教學準備。這一切都急需延聘大批教師。頭兩年中,按每位基礎課教師教2個班(100人)計,至少需190多名教師。鑒於國內師資短缺,大量請調有困難,學院請求選調少數有真才實學的教授作骨幹,在蘇聯顧問幫助下,主要依靠培養助教解決師資問題。第一批請調教授、副教授62名(基礎課36名,專業課26名),其中由高等教育部調配46名(提名請調28名),從華東工業部、輕工業部、鐵道部、郵電部、重工業部、兵工總局、船舶工業局、上海民生公司、中國科學院和總後勤部共請調16名(均提名請調)。
經中央軍委同意後,陳賡親自將請調教師報告呈送周恩來總理審批。周恩來看完報告後說:一次抽調62名教授太多了,能否減少一些?陳賡說:“這是最低要求,不能再減,務請如數調聘。”周總理批示“同意”,並親自召開有政務院、中央軍委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會議,布置為軍事工程學院選調教授的任務。
學院上報的請調教授、專家名單涉及幾十個單位。陳賡先後到中共中央組織部、政務院高等教育部和中央軍委各總部請示匯報,希望得到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以滿足學院的急需。並且要求每個教授都能獨當一面,主持一門專業的教學科研工作,進行系或專科必要的各種教學準備。然後派徐立行、張衍等分頭到各單位協商解決,先定指標,再定人選.逐人落實,
在全國普遍進行思想改造運動的基礎上,選調到學院工作的教授、專家,一般都能服從組織分配,尤其在得知軍事工程學院的重要任務後,多數都很樂意參加學院的創建工作。但也有少數人對東北氣候寒冷和家屬就業、子女入學等問題存在顧慮。學院一方面派人個別走訪或召開座談會,介紹情況,徵求意見,深入細緻地做好思想工作;一方面,重視解決實際困難,如生活、住房條件,家屬工作安置和子女入學等,都作了合理妥善的安排。1952年冬,在教授們來院前,學院各級領導幹部都住平房,一般幹部睡地鋪,陳賡把向中長鐵路局暫借的一棟專家樓做老教師宿舍,還特為教授食堂聘請了南方廚師。
由於總政治部、總幹部部的重視,從1952年10月起,學院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對全軍大學畢業和大學3年以上肄業的青年幹部分8個考區進行選考,擇優錄取了243名擔任助教。年底實際報到232名,分別編為兩個隊,按專業分組,在老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學或補習,
1953年3月3日,科學教育部專門討論培養助教問題明確訓練助教是建立一支骨幹教師隊伍的主要途徑。學院籌建時,各類師資均需培養,而培養專業課程的師資則是中心工作。為了提高助教的基礎理論水平,學院決定先將所有助教分配到各教研室(1953年至1958年稱教授會。1959年後稱教研室。全書統稱教研室。)學習基礎課程,然後,再擇優分入各系學習專業。學習時間從4月13日到9月20日共20周,每周學習45學時。經過集中訓練,先後組建起院屬各教研室和各系專業教研室。所有基礎課助教都能擔任各自課程的輔導工作,少數優秀者能勝任講課任務。
在培訓助教的同時,老教師們積極進行教材的翻譯、編寫工作。流體力學教研室岳詰毅、馬明德,電工教研室周祖同、易曉東、朱正等都夜以繼日地埋頭編譯教材;數學教研室盧慶駿、工程材料教研室胡振渭等還自己編寫了講義;有的教師除承擔培訓助教講課任務外,還擔任基層行政領導工作,為學院正式成立和第一期學員開學積極努力、認真負責地做好各項教學準備工作。
二)、招收學員組建預科補習文化
1952年9月12日,中央軍委向全軍發出《關於調查登記大學、專科學校學生及各種技術人才的指示》,責成各級政治機關和幹部部組織一定力量進行調查登記工作。9月22日,學院籌委會在向中央軍委呈送的有關招收學員的報告中提出,每期學員以800名畢業人數為準,預科招生應錄取1000人,以保證有880?900人升入本科。報告批准後,總幹部部派出8個工作組,分赴6個大軍區、特種兵部隊和軍委直屬隊,協助調查登記具有大專以上學歷人員的分布、使用情況。8個工作組的組長、組員由學院的幹部擔任,總幹部部派8名幹部分頭參加各組工作。由於中央軍委指示明確,各大軍區領導重視,進展順利,至10月下旬,調查、登記工作基本結束。
學院招收的第一期學員一般都在部隊中經過幾年實際工作的鍛鍊,思想覺悟、組織性與紀律觀念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礎。他們當中80%為黨、團員,上進心強,具有較高的學習熱情,特別是願意學習國防科學技術。但由於他們大部分是1950年前參軍的,所學數、理課程遺忘較多。在錄取的987名學員中,大學一、二年級肄業的365人,高中畢業的369人,高工(高工的學習年限相當於高中。一年學完高中數、理、化課程,數、理、化基礎較差。)畢業的165人,高中、高工肄業的88人。由於學歷不同,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在本科教育開始前,必須進行數、理、化等基礎課程的教學,並適當施以時事政策教育與佇列、體育訓練,為進入本科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聘請蘇聯顧問
建國初期,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對新中國持敵視態度,實行經濟封鎖和物資禁運。創建軍事工程學院只能得到來自當時社會主義國家的幫助。
1952年6月3日,副總參謀長粟裕向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呈送《關於軍事工程學院聘請顧問的報告》並草擬周恩來總理致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兼國防部長布爾加寧《關於軍事工程學院聘請蘇聯顧問》函,經周副主席審批後於同日發出。信中說,我國現正籌備創辦一所軍事工程學院,主要是培養中國人民解放軍各特種部隊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學院擬設5個系、26個科、72個班,計畫招收1100名學員。我們無創辦此類學院的經驗,需有顧問的幫助。為此,請你能夠根據這樣的組織機構,或看還需增添必要的系、科,派遣足夠的顧問,並準備課程前來幫助。
1952年7月8日,蘇聯政府派出一個以奧列霍夫空軍中將為首的四人專家設計組來到北京,對總參謀部提出的建院初步方案進行論證和修訂。從8月5日起,陳賡和徐立行等陪同蘇聯專家設計組乘飛機到哈爾濱、長春、瀋陽、大連、南京、上海、武漢等地進行了20天的考察,以了解我國、我軍的技術力量狀況,同時調查是否有比哈爾濱更合適的建院地址。考察結束,中、蘇兩國專家共同研究提出了一個更加具體的建院方案。
1952年10月4日,陳賡向中央軍委呈送《關於聘請蘇聯顧問問題的報告》,根據學院任務及當時條件,請求向蘇聯政府延聘50位顧問。以後,根據專業建設的需要,申請增加顧問名額,總人數為84名,每人工作期限兩年,到期輪換。
1953年3月13日,以奧列霍夫為首的軍事工程學院顧問團第一批成員8人和工作人員3人先後來到學院。除首席顧問奧列霍夫、副首席兼教育顧問葉果洛夫外,還有一位契約戰術教研室顧問和5位系主任顧問。
在蘇聯顧問到達學院之前,院黨委就顧問團的工作已作出決定,印發了中央軍委辦公廳、總幹部部的有關檔案,組織各級負責幹部學習,並請曾在蘇聯學習和工作多年的徐介藩、趙唯剛同志向幹部和有關工作人員介紹蘇聯專家的工作作風及生活習慣。顧問團來院後,學院領導主動向他們介紹全面工作情況,遇事和顧向團商量,請求給予幫助。顧問們也經常主動找各部門負責同志交談,經過短期調查研究,提出了各專業四年制教學計畫和各專業應設的教研室名稱以及應配的教學人員名額的意見;草擬出《軍事工程學院教學過程組織基本條例(草案)》,還對校舍建築的布局、預科學員的文化補習、本科開課的準備工作等提出了一系列建議。
院黨委既重視、尊重顧問團的合理意見,又強調學習別人的經驗要同自己的獨創相結合。顧問團也從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人。他們有意見就提,接受與否由學院決定。雙方的關係一直是友好、融洽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