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政治

身體政治

身體政治-作者:葛紅兵,宋耕著 ISBN:10位[7542620339[9787542620330]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這是一次關於身體與文學關係問題的思考與探討。從中國思想的原初立場,“五四”新文化革命中的“身體”觀念,革命時代的身體意識形態,到身體寫作,性政治,身的在世狀態以及身體的後現代處境,著者們對身體、文化、政治三者的關係作了深刻的探索。進入本書,感受一次身體“大寫作”。

以“身”來指認“人”是始原期漢語思想的重要特徵,這個特徵進一步發展為“貴身”說,使“身”在中國思想中成為一個本體論概念,並構成3 世紀前始原期中國思想的原初立場。貴身論中的“身”在先秦思維中處於從實體論的“身體”向虛體論的“自身”動態轉化之中,但以實體涵義為主。中國先秦思想中的身體哲學觀念非常豐富,“以身為天下貴”、“推己及人 ”是貴身論哲學的一體兩翼,貴身說、赤子說、修身說、捨身說等則構成了其完備的概念系統。重溫公元3世紀前中國思想中的“身體”觀念對建構中國現代思想文化體系具有重大意義。

作者簡介

葛紅兵,1968年生,南京大學文學博士(1998年),教授(上海大學,2001年),現為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訪問研究員,英國劍橋大學高級訪問學者。主要著作有《障礙與認同——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五四文學審美精神與現代中國文學》、《人為與人言》、《文學史形態學》、《葛紅兵文集》等。

目錄

第一章 身:中國思想的原初立場

一 漢語思想:奠基於貴身論

二 貴身論是不是漢語思想的一個根本信念

三 “身”:漢語言始原思想的核心命義及現代價值

四 身:一個被遺忘的命題

第二章 政治的身體:在古代希臘及現代西方世界

一 實在論身體觀、虛在論身體觀:產生、消解及其動機

二 身心二分法:一個主流身體觀念的產生

三 論生成:解釋身和世界的一個方法

四 尼采的超越

五 福柯:身體的“現代性”

第三章 “五四”新文化革命中的“身體”觀念

一 作為近代政治場域的“身體”

二 頭髮:辛亥政治的身體標記物

三 身體解放:“人性論”作為一個身體政治概念

四 病重的中國:文化診斷中的身體隱喻

第四章 階級的身體——革命時代的身體意識形態

一 革命敘事中的衣著

二 知識分子的身體

三 勞動者的體質

第五章 身體寫作——啟蒙敘事、革命敘事之後:身體的後現代處境

一 解欲望化及其所指

二 大寫的身體:表述什麼,怎樣表述

三 “下半身”

第六章 飢餓的文化政治學

一 飢餓、飢餓感、永恆飢餓

二 飢餓感與政治革命:從“反飢餓”到“反壓迫”

三 飢餓政治學的完型:翻身樂

四 飢餓政治學:“飢餓”的控制

第七章 性政治

男性書寫中的性邏輯

二 徵用、奴役

三 授受政治

四 婚姻:性政治的人類學圖譜

第八章 病中的身體

一 醫學專制與罪惡隱喻

二 疼痛中的身體

三 死亡隱喻

第九章 身的在世狀態——論窮愁、悔恨、陶醉、孤獨

一 窮愁

二 悔恨

三 陶醉

四 孤獨

第十章 身體倫理學——倫理奠基於身體之上是否可能?

一 未來的倫理學

二 身的倫理學意義

三 身體倫理學:一個信念

後 記

書摘

一 漢語思想:奠基於貴身論

甲骨文中的“人”字標畫的是人身體側站的形狀,也就是說,漢語中的

“人”字原初意義乃是指“人的身體”:身體的動作(側站)和身體的狀態(

形狀)。此原初涵義,後世代有沿用,《史記·樊酈滕灌列傳》中有“荒侯

市人不能為人”之句,此處“人”是指“性行為”,這種用法在現代漢語中

也有遺存,例如,“他人在這裡,心不在這裡”,這裡的“人”就是指“人

的身體”。

“人”由簡單的字源意義向“漢語思想概念”轉化的過程極其複雜。不

過,我們可稍稍簡化一下這個過程。孔子是最有代表性的始原期漢語思想家

,而孔子以“仁”為中介來界定“人”,他把“仁”賦予“人”為漢語思想

關於“人”的原初立場奠基。“仁”的原初意義是什麼呢?“仁”在漢語中

的較早構形是上“身”下“心”,訛變為上“千”下“心”,省變為“仁”

,“仁”從“心”、從“身”,“身”亦聲,其本義當是“心中想著人的身

體”,與從“心”從“人”表示“心中思人”的“愛”字造字本義差不多,

孔子以“愛人”來釋人是不錯的。①楊伯峻在《論語譯註》中說,“也有人

說,這‘仁’字就是‘人’字,古書‘仁’、‘人’兩字本有許多寫混了的

。“仁”、“人”同義的說法宋人陳善較早提出,後世贊同者甚眾。筆者也

頗認同,因為這個字源的考釋可以和我們對“人”的考釋相印證,都發端於

人的“身體”,表示著漢語思想對人的原初指認:“人”就是他的“身體”

——古人是通過人的“身體”把人從大自然中區分出來,指認出來的。

孔子大多是在比較本原的意義上使用“人”這個概念,孔子道德思想的

核心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人”就是和“欲”聯繫在一起的,在

孔子那裡“人”是實體(肉身實體、情感實體和精神實體),是實體實踐者,

而不是精神虛體(情感體、精神體),不是虛體虛踐者,他講“夫仁者,己欲

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換言之,孔子是把實體實踐——“立人”擺在

第一位,把虛踐——“求知”擺在第二位,所謂“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意思是說,“人”實踐實體地位高於道德思考等精神虛踐的地位。楊伯峻先

生說:“論語沒有一個‘理’字,而朱熹的集注處處都是‘天理’、‘理’

諸字;孔子已經認識到人類社會的物質生活的重要意義,才有‘先富後教

的主張,可是朱熹的集注到處是斥責人慾的詞句。”④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P1-2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