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廷松

趙廷松

趙廷松(公元1495~1557),字子後,號俟齋,又號鶴山,又號徂徠山人,明代溫州府樂清縣人。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進士,初官刑曹郎。大禮之議開始,嘉靖帝聽信張璁、桂萼二人主張,廷松與朝中同列之臣伏闕力爭,退朝後又倡議詆毀張璁等,因此遭大杖,謫官福寧州同知,又謫蘄州。所到都有特殊政績,恩威並著。時州內流寇突然至,聞知州官為趙青天,皆羅拜而去,不敢相犯。後遷為吉安督糧通判,謝卻例金,秋毫不染。又核退安福地方狡猾之豪強所侵占的民田,用計平盜,為民除害。得轉真定同知,遷轉山西僉事。時宗室橫暴,廷松以法制止。孟縣採礦使者縱徒掠民,廷松下令逐之。權貴交相對其陷害,事終得以剖白。正當推薦升任山西左布政使時,卻以母老多疾,慨然言日:“古人有言,豈以三公易養哉?”遂稱老篤歸家,歷五年母卒,翌年其因疾作亦卒。廷松古文詩歌秀出一時,尤工行草尺牘,題匾傳布海內,見者以為絕倫。

人物生平

趙廷松(公元1495~1557),字子後,號俟齋,又號鶴山,又號徂徠山人,明代溫州府樂清縣人(在今樂清市樂成鎮北門藕池頭),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進士,官至山西左布政使。生於明孝宗弘治乙卯八年(1495)農曆正月十九日,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1557)農曆十月二十二日,享年六十三歲。

樂清池頭趙氏家族,淵源自趙宋皇族的太祖派。宋元之際有趙與芮任處州安撫使,定居定居括蒼海溪。其子趙孟桂“愛樂成山水之勝”,徙居于樂成雲門官井。至廷松高祖趙季禮遷樂成翔雲宣化巷。曾祖趙守儉,字秉約,號節庵,積德悙仁,在房舍傍開挖巨池,於是稱池頭趙氏。祖父趙賚,字時周,號省身,崇業亢宗,生伯叔四人。生父趙慥行三,字彥篤,號臥雲,後以趙廷松故,追授山西按察使司僉事;母曾氏,封太宜人。趙廷松兄弟三人,兄趙偃松,三十四歲先卒,其弟趙嘉松,五十二歲亦先卒。姊妹二,長姊嫁白石錢順,先卒,妹嫁八都尚命。池頭趙氏,雖然在趙廷松以前沒有仕宦顯達之人,但樂善好施,經常接濟族中貧苦,以孝友仁義著稱於鄉里。

趙廷松出身於這么一個地方富裕大族中,自小酷愛讀書,經常廢寢忘食,年十五,入樂清縣學,成為邑癢弟子。其父趙慥非常重視子女教育,見縣學舉業教育卑近,見聞狹隘,遣從鄰近台州太平(今溫嶺)名師邵浚學,學問逐漸精進。正德十年(1515)其二十歲時,家庭遭遇變故,其父去世,在家守制三年,服除,受浙江提學使劉瑞等賞識,樂清縣令潘潢尤敬禮,引為往年友。嘉靖元年(1522),鄉試中舉,次年(1523)連捷舉進士第,授官刑部主事,從此踏入仕宦之途,時年二十八歲。

主要功績

青年時代的趙廷松倔強自負,具有強烈的報效君國的思想,而正當趙廷松準備一展政治抱負的時候,影響整個嘉靖朝政治格局的“大禮議”之爭起,改變其一生的命運。先是明武宗駕崩之後,興獻王長子朱厚熜由藩邸進京立為皇帝,不希望以後過繼給孝宗皇帝當養子的身份來入繼大統,他要求尊自己的親生父親興獻王為皇考,生母為皇太后,遭到以內閣首輔楊廷和為首的絕大多數廷臣的激烈反對,大臣們討論認為朱厚熜應該以孝宗皇帝為父,而他的父親只能認為叔叔,即改稱為“興獻王皇叔父”,這樣的安排自然遭到嘉靖皇帝的抵制,朝中出現以楊廷和為首的護禮派與溫州人張孚敬(即張璁)為首的議禮派的對立,矛盾激化的結果是大臣們群起抗爭,終於爆發了“左順門”事件。嘉靖三年七月早朝,楊廷和的兒子楊慎站在左順門前振臂高呼:“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二百二十九名大臣跟隨著楊慎,反對朱厚熜尊生父為“恭睿獻皇帝”,包括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二十人,給事中二十一人,御使三十人等共二百餘人的龐大隊伍,集體跪在左順門外,哭聲、喊聲震天。嘉靖皇帝下令驅逐,一時間錦衣衛從四面八方圍來,左順門前血跡斑斑。當日鬧事的官員,四品以上官員罰俸,四品以下者被罰廷杖,十六人被當場打死,一百三十四人被羈押。帶頭鬧事的楊慎被發配雲南參軍,永世不許返京,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左順門”事件。此時的趙廷松為刑部主事,也站在主流“護禮派”立場上,張璁曾經派人以鄉情勸趙廷松改變立場,遭到拒絕。於是因參與“左順門”事件被廷杖,瀕死。(事見《明史》卷一九七《何孟春傳》)趙廷松雖身受廷杖,但還是收留進京為父侯廷誡鳴冤的侯一元,侯一元說:“藐余小子自甲申之歲,先君以禮事逮京師,余髫而從,幸以葭莩出入門下,公義激於里,撫之如子,比先人難解,辭歸,則公亦以舍藏居亭。”兩家由姻戚到患難,結下深厚的交誼。

嘉靖六年,趙廷松被貶出京,謫任福寧州同知,政績顯著。“視事如神,愛民如子,革奸弊,興學校,均徭役,以便民。”福寧州為東南奧區,州東南有地,名為萬里林,為盜賊淵藪,趙廷松伐木建起康夷樓,撥民兵守之,自此商家行旅無虞。七年拓洋流賊劫掠地方,趙廷松領軍追捕,賊熾,官軍敗北,趙廷松挺身而出,曰:“寧殺我,毋傷我軍士。”賊畏其勢,皆竄去。八年,征寧德,賊遁,民賴以安。政績雖然卓越,但仍為權貴所阻。嘉靖九年(1530)遷湖北蘄州同知,“旁有孝感縣,岨僻民獷,久不治,當道以屬公,蓋視事三月,而民太和。”嘉靖十年(1531),升任吉安府通判,政績主要有二,其一是由於前任通判貪腐,吉安府賦稅多積欠不能完納,趙廷松到任後,秋毫無犯,下令覆核實有田地以定賦稅,保證國課得以完納。其二,吉安府周邊多湖盜賊,趙廷松募集壯士,偽裝成商賈深入盜賊巢穴,一舉潰之(見明朝鄒守益《鄒守益集》卷五《贈俟齋趙侯考績序》)。嘉靖十四年(1535)轉官北直隸真定府同知。

嘉靖十六年正月,轉任山西按察司僉事。山西此地明朝宗室素來驕橫,竟然收押官府派去的城門收稅官,趙廷松到任,立馬派人往治之,受到宗室彈劾,幾得禍。境內盂縣多礦產,嘉靖皇帝派內廷宦官到此採礦,採礦不得,就縱徒四掠,禍害百姓,趙廷松下令加以驅逐,使者上奏,趙廷松幾危。嘉靖十九(1540)春,巡按山西御史王汝楫劾奏山西按察使曹嘉縱惡自肆,招集群小,鬻獄黷貨等不法情事,而曹嘉反劾王汝楫偏私不公,並誣以通賄,案件牽連按察司僉事趙廷松,雖都察院御史陳講上疏為其鳴冤,然嘉靖二十年吏部大考天下官吏之時對此事處理結果是,曹嘉革職閒住,趙廷松以才力不及論調。(項喬《甌東私錄》卷四《與程立峰大參》:“吾鄉趙子後者,三考才力不如人矣。而今都憲之推,盡出天下之公論。”)趙廷松亦思老母,棄官歸樂清故里,與陳亶等人優遊樂清諸山,寄憤於家鄉山水,偶爾參與地方政務。直至嘉靖二十二年十二月,山西巡撫都御史李珏勘上奏曹嘉和王汝楫相互彈劾之事,認為趙廷松“無他愆,特以語言欠檢,橫犯強御”,令重新供職入故。

嘉靖二十五年轉任四川按察司僉事,管屯鹽事務。二十六年(1547)遷河南布政使司參議,當時宮廷派出的顯貴侍從宦官在河南地區遭到劫掠,皇帝震怒,譴問河南地方官,株連河南滑縣百姓,河南則派擁有豐富緝盜經驗的趙廷松往查,不久就抓獲盜賊。嘉靖二十七年(1548)升任山東按察司副使,並攝山東學政事務,所在政績著聞。同官有忌恨趙廷松者,使巡鹽御史劉時進論彈劾趙廷松“奸險貪污”,巡按御史傅鎮又上疏稱其賢,吏部、都察院考察,認定趙廷松“性稍偏執,才猷操守俱可觀”。朝廷下令策勵供職。嘉靖二十九年(1550)任陝西布政使司參政、時年六月,韃靼部俺答汗率軍攻至北京城下,邊疆告急,朝廷詔求文武異材,公推趙廷松至京師,至京,則俺答汗已退兵,調任河南按察司按察使,嘉靖三十一年(1552)任山西右布政使,尋轉左布政使,為當時一省主管賦稅糧人事等官,嘉靖三十二年(1553)自閏三月,五十九歲時,積勞成疾,請求致仕,托義男趙訥上《乞骸疏》,朝廷有人勸趙廷松艱忍,很快就轉任都察院都御史,可以推恩三代而蔭子入官了,此為當時為官大利,而趙廷松毅然辭職,回鄉歸里。歸去之時,山西父老鄉親扶老攜幼,遮道挽留,至官車不得行。

人物評價

趙廷松自國小舉子業,精通五經諸史及諸子之文,侯一元評價趙廷松文學成就時說:“學不拘方,敏而好古,古文詩歌,膾炙海內。”

為人剛正不阿、鞠躬盡瘁、秉公無私、淡泊名利、為官清廉,被稱為“趙青天”。

廷松墓在樂成蓋竹嶼山之麓。《墓表》為侯一元於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所作,最後銘曰:

猗惟趙氏,允自帝族;明德之後,必主四岳。

岩岩趙公,實鍾其澤;七世莫京,九命作伯。

直道事人,三已弗慍;忠信蹈險,兵無容刃。

勇退激流,殷情陟屺;東門掛冠,上堂甘旨。

舞衣斑斑,白天不留;屬纊矢音,生兮若浮。

歲嗟龍蛇,黃馬青牛;白雞司晨,樂哉斯邱。

個人作品

趙廷松 敝帚集 趙廷松 敝帚集

《趙廷松集》、《敝帚集》等

家族成員

·世系表

宋太祖趙匡胤

趙德昭(燕王)

趙惟吉(翼王)

趙守度(盧江侯)

趙世括(嘉國公)

趙令稼(房國公)

趙子奭(修武郎)

趙伯旿

趙師意

趙希瓐(追封榮王)

趙與芮(福王)──趙與莒(宋理宗)

趙孟桂(平原郡公)──趙孟言──趙孟啟(宋度宗)

趙由珙

趙宜鑘(鄉貢生)

趙順昭[季禮](修職郎)

趙時副(封義官)

趙遠征(賚)

趙秀慥(字彥篤,號臥雲)

趙偃松──趙廷松──趙福松

·父母

父親:趙秀慥(字彥篤,號臥雲)

母親:母曾氏,封太宜人

·兄弟姐妹

大姐:名失考,長姊趙氏嫁白石錢順

二哥:趙偃松

四弟:趙嘉松

五妹:名失考,妹趙氏嫁八都尚命

·兒子

長子:趙宗賢

次子:趙宗親

三子:趙宗聖

四子:趙宗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