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姓源流
西周時,少昊之裔造父因功被賜於趙城,造父的後代奄父,為周宣王御。奄父生叔帶,因周幽王無道,離開周王室去晉國,為晉文侯御。這樣,趙氏便進入晉國,後世事晉為大夫。周威烈王時,列為諸侯,開國君主趙烈侯,是晉大夫趙衰的後代,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後被秦國所滅,趙國公族以原國名命姓,遂成趙姓。
【祖系世表】 少昊金天氏(顓頊,姓趙的血緣祖先,為上古時五帝之一)→女修(少昊的女兒)→大業(帝舜時的大臣皋陶)→大費(大業娶少典氏女兒女華為妻,生下大費,也就是伯益,帝舜賜以贏姓)→造父*(伯益十三世孫,周穆王封於趙城,因以為氏)→奄父(造父6世孫)→叔帶*(奄父子,宣王時代為執政,趙姓勢力因此大興)…趙衰(輔佐晉文公登上霸主之位後,趙氏子孫就世代為晉國大夫)→趙盾(趙衰之子,曾為晉國裔孫,後變為執政)…趙簡子(即趙鞅,晉卿,春秋末年,戰勝范氏、中行氏,擴大封地,奠定此後建立趙國的基礎)→趙襄子*(戰國初年,聯合韓、魏兩家聯合瓜分了晉國,建立趙國,成為趙姓歷史上第一位王者)… 【支系簡介】 亡國後的趙姓族人主要分為邯禪、東武城和天水3支: 天水支系――趙國末代君主代王趙嘉的後裔,於秦朝時由代王趙嘉之後趙公輔佐主西戍,居天水西縣,(今甘肅天水西南),一直定居天水。漢代時,天水趙氏是趙姓人中的最大支派,族中被封為侯爵者達十餘人,占趙姓封侯總數的一半以上。至唐代,趙姓中有4人官拜宰相,其中3人出自天水趙氏。天水趙氏的一支在北魏時徒居南鄭 (今陝西漢中),後又自南鄭徙居洛陽。天水西趙氏的一支遷居洛陽。 涿郡趙氏――唐末五代時,出自河北涿郡的原西漢京兆尹趙廣漢的後裔趙匡胤滅後周建宋,其家族一躍成為兩宋皇族,才使涿趙氏的影響超過天水趙氏。 其他支系――南陽、金城、下邳、穎川等郡望。 特殊支系――皇帝賜姓和少數民族改姓趙氏 北宋太宗時,居住在今寧夏、甘肅和陝西北部的党項族拓拔部首領李繼捧和李繼遷先後歸順,朝廷分別賜姓名趙保忠和趙保吉。 宋神宗時,任命木榮為榮州(今四川榮縣)團練使,賜姓名趙思忠。 宋哲宗時,河湟羌族隆贊(首領的稱號)青唐隴拶為河西軍節度使,任鄯州(今青海西寧)知府,封武威郡公,並賜姓名趙懷德;其弟邦啐勿丁(口瓦)受賜姓名為趙懷義,任廊州團練使,並任湟州(今青海湟中縣)知府。 遼政權光祿卿馬植,本燕人,為遼國大族,與遼皇帝不睦,向宋朝廷透露了遼政權的內部情況,並建議宋、金聯合滅遼,宋徽宗賜他姓趙,名良嗣,先授秘書丞,鏇升任右文殿修撰,頗為寵信。後因事貶謫彬州,於貶所處死。 南宋初年,鮮卑族人宇文虛中圖謀救出被金朝擄去的宋徽宗、宋欽宗,因寡不敵眾被殺,但南宋朝廷認為他功在社稷,賜他姓趙。 宋代,猶太人向朝廷進貢西洋布,皇帝對他們說:“歸我華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於是他們就在中國居住下來,散居於北京、杭州等地,尤以宋都汴梁(今河南開封)最多,猶太移民的姓氏均由皇帝親賜,據明弘治二年(1489年)碑記,當時的猶太人有李、俺、艾、高、穆、趙、金,周、張、石、黃、李、聶、金、張、左、白等17姓 (其中兩李、兩金、兩張系同族異姓)。 明朝永樂年間,有一位加入中國籍的猶太醫生俺誠,以“奏聞有功,欽賜趙姓,授錦衣衛指揮,後升任浙江都指揮僉事”。 清朝康熙年間福建漳南道按察司趙泱乘也是猶太人。 明太祖朱元璋對歸順的蒙古貴族寬大優待,分別賜予漢族漢名以示褒揚。有個蒙古貴族其巴圖,受賜名叫趙忠美,他們後代也就姓趙了 明朝皇室後裔,明亡後,改姓隱名,原姓朱後改姓趙。 元朝時,有一個女真人姓術要甲,由於發音問題,被誤傳為“趙家”。元世祖忽必烈擢升其為官,詔書呼其為趙氏,他也就改姓趙,取名趙良弼,成為元代名臣。 康熙帝時,將漢軍鑲紅旗人一支改姓趙氏,以緩和民族矛盾,清初名將趙宏恩、趙國祚都出自這支。清朝廷後又將漢軍正藍族人一支改為趙姓,清末名臣趙爾巽、趙爾豐都出自這支。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清朝皇族愛新覺羅氏失去了尊貴地位,他們紛紛改姓趙、劉、金三姓,從而擴大了滿族中趙姓的人數。滿族喜塔喇氏、阿顏覺羅氏、覺爾察氏、伊爾根覺羅氏、阿塔覺羅氏、兆佳氏、鄂卓氏、蒙鄂絡氏等均有改姓趙姓者。 (隨著歷史的發展,本為漢姓的趙姓,滿、蒙古、回、布依、苗、藏、阿昌、土家、朝鮮、瑤、壯、哈尼、德昂、佤、景頗、鄂倫春、錫伯、彝、白、傣等族中也有了趙姓。在古代匈奴人、唐代時雲南白蠻部落、唐代胖柯蠻等中也有趙姓。) 匈奴趙氏――堅侯趙安稽的同族人之中,有一位叫趙信的匈奴人,曾任匈奴國的相國,有“胡小王”之稱。“胡小王”趙信初投降漢朝,被封為翕侯,賜將軍名號。 越族趙氏――西漢武帝之時,世居南越的趙光因歸附漢朝,而被西漢武帝封為隨桃侯。趙光世代居住在蒼梧(今廣西省梧州),南越王趙佗之後,為南越國的貴族子弟。趙佗創立南越國時,將桂林郡南部的梧州封給趙光。趙光受封為蒼梧王,以控制西江中游。 白族趙氏――在中國歷史上的五代之時,居住在雲南大理一帶的少數民族白族建立了一個名為大長和國的小國。依據《新唐書》與《南詔野史》的記載,白族之中的趙姓是一個資深的貴族世家。東漢末年,由於政治腐敗,致使中原一帶社會動亂,加之當時黃河發大水,居住在中原的趙姓家族成員之中的一支就舉族向南遷徙,進入雲南後在大理定居了下來。 蒙古族趙氏――蒙古族汪古部落的趙氏,參與了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國的戰爭,其中一位名叫趙國寶的族人因功被授三晶印,並授為蒙古軍漢軍的元帥,並同時被賜文州吐番萬戶府達魯花赤(蒙古語,意思是征服者和統治者)。達魯花赤的頭銜只有蒙古的貴族才能享有,也就是說,從趙國寶開始,蒙古族汪古部落中趙姓已成為蒙古國及此後不久建立的大元帝國的貴族。其子趙世延也是蒙古族汪古部落之中的佼佼者。 藏族趙氏――作為元朝開國功臣的少數民族的趙氏,除了內蒙古大青山下世居的蒙古族汪古部族人的趙姓族人之外,還有世居在甘肅臨洮的藏族趙氏族人的後裔。 【注釋】 *造父:在一場平叛戰鬥中,造父功勞卓著,穆王賜給他趙城(在今山西洪洞縣北)作為封邑。造父的子孫就以封邑趙城為氏,姓趙。造父哺育了趙姓,也被當今天下絕大多數趙姓人氏尊為祖先。 *叔帶:西周末年,造父6世孫奄父隨周宣王討伐姜戎,敗於千畝(今山西介休南),宣王幾為姜戎所俘,幸得奄父子叔帶救駕,宣王感恩而任叔帶為執政,趙姓勢力因此大興。至宣王子幽王時,親近小人,叔帶因被排擠,自周出逃晉國,子孫從此就在晉國,子孫從此就在晉國發展。 *趙襄子:戰國初年,趙家權勢龐大,權傾當朝,趙襄子聯合韓、魏兩家聯合瓜分了晉國,建立趙國,成為趙姓歷史上第一位王者。其都城晉陽,就是現在山西省太原市東南。由此可見,所有趙姓的中國人,最早都是今山西省人,後來才逐漸移居各地的。 編撰:趙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