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從整個社會經濟層面,討論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即綠色經濟發展)問題。
綠色――可持續發展從一個歷史時期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概念,但人類與此有關的思想卻由來已久,“天人合一”,是我們所求取的理想彼岸。
本書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討論可持續發展這個世紀話題,共分從經濟學理解綠色發展等十章,作者詳盡地追溯了可持續思想的歷史源泉,深刻反思了人類在追求發展的同時忽略了環境的保護而付出的巨大代價,書中提出的環境產權體的建立、綠色國民賬戶、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各級政府的作用等觀點和看法都有一定的建設性。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從經濟學理解綠色發展
一 可持續發展:世紀話題
(一)可持續思想的歷史源泉
(二)環境保護運動的興起
(三)走向里約熱內盧
(四)發展觀的根本性變革
二 可持續發展的效率與公平問題
(一)從經濟學理解自然資源的存量穩定
(二)戴利三原則
(三)明智的利用蘊含著保護
(四)代代人之間的公平
(五)當代人內部的公平問題
三 會成為水月鏡花?
(一)可持續發展步履艱難
(二)南北之爭的本質
四 通往綠色發展之路――可持續性的增加
(一)理解可持續發展面對的難題
(二)致力於可持續性的增加
(三)三類環境問題
(四)正確處理髮展過程中的環境債務
第二章 發展的環境代價
一 發展的生態含義
(一)自然生態系統與人類生態系統
(二)人類生態系統的演進
(三)發展過程中的環境損失
二 承載能力和增長極限
(一)增長極限是存在的和可變的
(二)定義完整的可持續社會
(三)環發關係的庫茲涅茨曲線
三 我國環境退化的人口、歷史和自然原因
(一)環境退化中的人口因素
(二)生態退化中的自然條件因素
(三)歷史上積累的生態債務
四 複雜的環境形勢
(一)成就大,失誤多
(二)水污染與水資源危機
(三)能源問題與大氣污染
(四)土地資源與生態退化
(五)失誤和濫用的代價
第三章 環境物品與外部性問題
一 公地的悲劇
(一)一群牧人與他們的公共牧場
(二)外部性概念
二 外部性的存在條件
(一)非排除性問題
(二)“囚徒的困境”的環境版
(三)非排除性與鄉鎮企業的污染控制
(四)環境資源的非競爭性使用
(五)發生時空轉移的外部性
(六)分散性與外部性
(七)非凸性與不可逆損失
三 外部性內部化
(一)皮古主義稅
(二)我國綠色產品的成長環境如何完善
(三)以稅收―補貼體系遏制農業污染
四 外部性內部化的途徑和效果
(一)污染者付費
(二)環境濃度費
(三)環境濃度收費能否與環境責任制結合
(四)產品費
(五)補貼
(六)責任規則和抵押返還制
(七)運行保證金制度
(八)措施選擇和評估標準
第四章 環境產權
一 環境產權理論
(一)科斯定理與環境產權
(二)排污權市場化
(三)可交易排污權系統
二 實施污染物總量控制與我國的排污權市場化問題
(一)污染物總量控制提出的挑戰
(二)排污許可的市場化勢在必行
(三)在我國建立可交易排污權系統的條件與困難
(四)從淮河治理看可交易排污權的意義
三 上海在排污許可轉讓方面的探索
(一)黃浦江上游水源保護區的排污許可轉讓
(二)關於排污權交易體系的新方案
四 環境產權在其他方面的套用
(一)地下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二)長江口鰻苗資源的保護
(三)礦產資源的產權問題
第五章 可持續發展的價格體系
一 環境定價
(一)使用者付費
(二)環境價值的文化尺度
(三)環境價值的生態尺度
(四)環境價值的本質是經濟問題
二 環境定價理論
(一)市場的資源定價
(二)以保持資源存量不變為原則的定價思路
(三)與心理價值有關的定價思路
三 關於森林價值的討論
(一)森林價值構成的複雜性
(二)原始森林的價值
(三)人工林的價值
(四)幼林的價值與林業政策
第六章 綠色價格體系下的經濟運行
一 粗放型增長:環境的最大敵人
(一)資源使用效率低下與環境退化
(二)粗放型增長如何使環境惡化
(三)實現“兩個轉變”是最重要的環境保護戰略
二 使環境保護成為牧羊犬
(一)合併環境影響後經濟活動的效率問題
(二)負勞動現象
(三)以環境保護促進經濟進步
(四)區域環境補償機制
三 綠色國民賬戶
(一)可持續發展與國民經濟統計體系
(二)綠色國民賬戶的基本思路
(三)綠色價格體系下的經濟運行
四 資源產業
(一)水業
(二)草業
第七章 城市與可持續發展
一 城市功能與其可持續發展問題
(一)可持續發展需要強化城市功能
(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含義
二 可持續的城市土地使用計畫
(一)城市建築的生態效率
(二)合併熱能系統
(三)土地使用方式與交通
(四)從腳踏車王國走向汽車王國?
三 城市和區域結構的可持續性
(一)密集型城市的環境效應
(二)在城區內有計畫地保留農田
(三)線性城市的生態含義
(四)城市區位與可持續發展
四 追求與自然的和諧:浦東的實例
(一)規劃藍圖上的浦東新區
(二)浦東的水鄉特點會消失嗎?
(三)認識農村景觀對於新區的價值
第八章 三農問題與可持續發展
一 可持續發展與城鄉一體化
(一)城鄉二元結構阻礙可持續發展
(二)城鄉一體化條件下的農村自然資源
(三)承認農村資源的外部經濟效果
(四)在城鄉一體化過程中獲取農村的發展空間
二 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由產量農業向質量農業轉變
(二)從可持續發展看農業剩餘勞動力問題
(三)緩解人口對土地系統的壓力
三 我國的糧食安全與生態保護
(一)我國的糧食增產軌跡
(二)未來中國的糧食需求
(三)中國能夠養活自己
(四)以生態農業維護土地生產力
第九章 可持續發展與人
一 生活質量與環境消費
(一)生活質量提升的階段特徵
(二)作為消費品的環境質量
二 傳統文化與環境保護
(一)小農經濟的文化特徵
(二)傳統文化對環境保護的阻礙作用
(三)期待三個轉變
三 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機制
(一)創建保護公民環境權益的法制條件
(二)使民眾享有環境知情權
(三)建立社區民眾性環境保護組織
四 以人力資源推動可持續發展
(一)可持續發展是依靠人力資源的發展
(二)考察“人均資源”
(三)以人力資源替代自然資源
第十章 可持續發展與政府
一 可持續發展要求怎樣的政府
(一)可持續發展使政府作用趨於增強
(二)市場派經濟學家的觀點
(三)政府的標準:強有力而節約廉價
二 我國政府在可持續道路上面臨的挑戰
(一)推動兩個轉變是當前政府的首要任務
(二)建立完善地方政府行為的約束機制
(三)處理好環境債務
三 尋找良性循環之路
(一)高效率――良性循環機制的核心
(二)向經濟運行的質量要環境效益
(三)向生活方式的最佳化要環境效益
(四)向社會組織的最佳化要環境效益
(五)不確定性與發展政策的制定
四 從1998長江流域洪水看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一)長時間超歷史高水位的成因
(二)如何扭轉生態退化趨勢
(三)實現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
五 結語 走向綠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