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金彪

賴金彪

1934年2月10日,第7支隊奉命改編為閩東紅軍獨立團第16連,被任命為連長。 4月初,16連在壽寧院洋之戰取得勝利後,奉命改編為閩東紅軍獨立團第3營,任營長。 1935年1月中旬,中共閩東特委在福安洋面山召開緊急會議,研討破敵對策。

賴金彪(1906-1935),廣東省梅州大埔縣人。出身於破產地主家庭。1929年帶1個班的團兵起義,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閩東工農游擊第7支隊的創建者,革命烈士。
1931年入彭(湃)楊(殷)陸軍學校第二期學習,畢業後升任連長。1933年5月
賴金彪賴金彪
受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派遣到閩東,加強閩東黨的軍事領導力量。6月在壽寧赤陵洋成立了壽寧縣革命委員會,任軍事委員。隨後經過組織訓練,在龜嶺成立了閩東工農游擊第7支隊,任支隊長。1934年2月10日,第7支隊奉命改編為閩東紅軍獨立團第16連,被任命為連長。1934年春,國民黨反動當局調集軍隊夥同反動民團、大刀會對閩東革命進行瘋狂反撲。為了擊敗敵人的進攻,紅16連肩負福安中心縣委的重託,開始了轉戰閩東各縣的戰鬥征程。4月初,16連在壽寧院洋之戰取得勝利後,奉命改編為閩東紅軍獨立團第3營,任營長。6月,中共閩東臨時特委成立。8月1日被任命為紅2團團長。9月底,紅2團與紅13團在寧德支提山華藏寺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任副師長兼1團團長。獨立師一成立,即投入保衛秋收、保衛蘇區、開闢新區的戰鬥。10月,國民黨調集5、6個師近10萬兵力開始對閩東蘇區進行全面大規模的“清剿”,閩東黨和紅軍身陷重圍。1935年1月中旬,中共閩東特委在福安洋面山召開緊急會議,研討破敵對策。會議最後決定採納賴金彪等人的正確主張:變蘇區為游擊區,主力紅軍一旦給予敵人打擊後,即撤出中心蘇區,轉入游擊戰爭。
1935年3月1日,為了主力紅軍能夠安全轉移,率部在安德邊界茶嶺一帶與國民黨顧宏揚兵團展開一場殊死搏鬥,但終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時年29歲。敵人殘忍地割下首級,上報敵“剿匪”綏靖司令部,將遺體拋棄荒野。至今,烈士的遺骸人們仍不知所蹤,但英名卻永遠銘記在閩東人民心中。
湖北荊門賴姓,派詩:全茂永聖 華國建明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