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嬰立,而遂不悟。 借使子嬰有庸主之材而僅得中佐,山東雖亂,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自繆公以來,至於秦王二十餘君,常為諸侯雄。此豈世世賢者?其勢居然也。且天下嘗同心幷力攻秦矣,然困於嶮岨而不能進者,豈勇力智慧型不足哉?形不利、勢不便也。秦雖小邑,伐幷大城,守險塞而守之。諸侯起於匹夫,以利會,非有秦王之行也。其並未親,其民未附,名曰亡秦,其產利之也。彼見秦阻之難犯,必退師。安士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罷以令大國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內。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為禽者,其救敗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世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1〕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為糜沒〔2〕矣。故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3〕而立,闔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敢諫,智士不敢謀也。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悲哉!
注釋
1.拂(bì)過:糾正過失。拂,同“弼”,糾正。
2.糜沒:碎爛,滅亡。
3.重(chóng)足:疊足,形容不敢向前。
指要
本文節選自《新書·過秦下》。《新書》為西漢賈誼所著。《過秦》有上、下兩篇。上篇選入高中課本,論述秦王朝滅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下篇進一步分析秦滅亡的原因,指出秦始皇、秦二世、子嬰三主無道,繁法嚴刑,天下人敢怒而不敢言,內無輔,外無親,終於斷送了江山。選文著重論述子嬰執政後政策錯誤,“忠臣不敢諫,智士不敢謀”,“天下已亂,奸不上聞”,最終未能挽救敗局。說理氣勢強,富於感染力和鼓動性,可聯繫上篇的內容理解本文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