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簡介
國內名流李濟深、何香凝、梁漱溟、陳此生、千家駒、柳亞子、莫乃群等先後在此進行過民主抗日的宣傳或組織工作, 1946年,廣西省工委錢興書記兩次秘密到臨江中學建立共產黨組織和交通站,大批臨江師生參加革命,成為桂東地區革命組織的骨幹力量。2003年1月,學校上劃地級賀州市管轄,定為賀州市重點高中,更名為賀州高級中學。面向全市三縣一區招生。2004年,學校被確定為自治區示範性普通高中。賀州高中70年的辦學歷史,為國家培養了近三萬名學生,校友遍及海內外。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醫學家李紹珍,中國“運十”大客機副總設計師、中國航空航天著名專家程不時,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副主任黃進,著名書法家、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常委、秘書長、政協副主席鍾家佐,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幕潔等均是校友中的傑出代表。
學校現有面積133畝,校舍總面積52000平方米,有400米環8道標準塑膠運動場和8泳道標準游泳池,有專用實驗樓和圖書館,初步建成了計算機校園網,有多媒體計算機教室、多媒體報告廳、教師電子備課室等;各類圖書、儀器、電教設備均已達到自治區示範高中標準。 學校現有教學班54個,學生3300人,教職工245人,其中專任教師205人,專任教師中有特級教師4人,高級教師57人,一級教師77人。有23位教師具有研究生學歷或碩士學位(其中碩士13人),在讀教育碩士7人。廣西“21世紀園丁工程”A類培養對象10人,B類培養對象19人。還有一批擔任各類學科教學及競賽輔導的優秀骨幹教師。 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辦學思想,認真落實“發展教師、發展學生、發展學校”的辦學理念,遵循“任重道遠,自強不息”的校訓,形成了“嚴格要求,刻苦鑽研 ,精益求精,教書育人”的教風和“勤奮學習、勇於探索、生動活潑、持之以恆”的良好學風。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高考本科上線人數連續三年突破千人大關,實現了擴大規模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協調發展。2009年高考再創歷史新高,進入自治區示範高中先進學校行列,一本線(重點)上線345人,上線率23.44%;二本線以上918人,上線率62.36%;三本線以上1188人,上線率80.71%;鍾秋同學以653分被清華大學錄取。近年來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區中國小德育工作先進集體”、 “廣西依法治校示範校”、“全區中國小校園文化建設先進學校”、“ 自治區衛生優秀學校”、“廣西基礎教育科研工作先進學校”等榮譽稱號。 學校在管理、校園環境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校本課程建設、教育教學質量以及辦學特色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學校先後被評為市文明庭院、師德師風建設先進集體,“自治區先進基層黨組織”“廣西首屆環境教育十佳學校”“自治區文明單位”“自治區文明學校”“自治區基礎教育科研工作先進學校”等榮譽稱號;被確定為“廣西中學計算機網路建設試驗學校”“中學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科技教育示範學校” “全國語文學習科學實驗學校”等。深厚的校園歷史文化底蘊和優異的辦學成績,使賀州高中成為名副其實的八桂名校。
師資力量
現任行政班子領導
現任教職工(中層以上)
校長、黨支部書記:周鳳飛
副校長 :左碧輝 黃東方 徐孔強 陳名用
辦公室主任 :李澤慧
辦公室副主任 :毛軍梅
教務處主任 :廖國卿
教務處副主任 :黃琦
政教處主任 :李科
政教處副主任 :盧一式 黃景立
總務處主任 :溫涌
總務處副主任 :陳永勝
團委書記 :毛軍梅
教師有5人分別榮獲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體育衛生工作先進個人、全國優秀英語教師、全國中國小外語教師“園丁獎”稱號;9人分別榮獲自治區優秀教師、自治區師德先進個人、廣西基礎教育科研工作先進個人、自治區優秀地理教師、自治區普法先進個人稱號等。
校長何洪
一、主要經歷 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在廣西師範學院(師大)中文系學習,1982年2月至1996年10月在昭平縣中學工作,2001年廣西師大中文系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生班畢業。先後任昭平縣中學語文教師、教務副主任、政教主任、副校長、黨支部書記,1996年11月任昭平縣教育局局長,1997年7月任賀州市師範學校校長、黨支部書記,2003年10月至今任賀州高級中學校長、黨支部書記、賀州市教育局黨委委員。二、主要榮譽 1994年被評為梧州地區優秀教師、優秀青年科技人才,1995年被評為自治區優秀教師,2000年被自治區人民政府評為特級教師。2004年被賀州市政府評為賀州市優秀教育工作者。2005年被市教育局評為優秀黨務工作者。 三、主要研究方向 中學語文教學、中國小學校管理四、主要研究成果 1、論文《重視班級輿論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發表於《廣西教育報》1990.1.9 2、論文《筆談在個別教育的作用》發表於《廣西教育報》1992.9.8 3、論文《與違紀學生談話的辯證法》發表於《基礎教育研究》1993年第4期 4、論文《學校環境與學生品德形成關係之淺見》發表於《基礎教育研究》1994年第5期 5、論文《記敘文構思教學一得》發表於《廣西教育》1998年第10期 6、論文《從〈古代文學〉教學談小教專科生語文素質的培養》發表於《桂林市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7、論文《現代教師管理中的激勵藝術》發表於《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8、論文《創新結尾 ,餘味無窮》發表於《廣西教育》C版2002年第9期 9、論文《發展性教師評價試構》發表於《玉林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10、論文《對話:一種課堂教學的理想境界》發表於《教學與管理》2005年第8期特
特級教師左碧輝
一、簡歷 左碧輝,男,1963年9月出生,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文學學士,中學高級教師,特級教師。歷任昭平中學語文教研組長,工會副主席、主席,副校長;昭平縣教育工會副主席;昭平縣第四中學校長;現任賀州高級中學副校長。民進會員,廣西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賀州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二、科研成果 (一) 論文發表情況 1、 論文《“我們都是自由的鳥兒”——普希金和他的達吉雅娜》發表於《閱讀與寫作》。
學校歷史
創始人
胡天樂,(1892年——1951年),富川縣秀山村人,早年就讀於河北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參加過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同廣西當權人物李宗仁和白崇禧關係密切,即是同學又是同事,特別是一代戰神人稱小諸葛的白崇禧,是磕頭拜把子兄弟;三年解放戰爭期間,白崇禧在地方官員的陪同下,親自到秀山村拜訪過胡天樂,還同胡天樂騎戰馬合過影.。
胡天樂從保定陸軍軍官學教畢業以後,歷任國民黨軍營長、團長、旅長、副師長,1928年6月以侍奉老母為名解甲歸田,1934年再次步入仕途,任平樂區民團指揮官、行政專員、中將高級參謀、副總指揮等職。胡天樂還是一名“佩劍將軍”,他得過蔣介石御賜的一柄刻有“中正”二字的短劍,俗稱“中正劍”。 1941年8月,胡天樂在興安縣任行政督察專員兼中將保全司令時,還陪同秘密來廣西的蔣介石和宋美齡一同視察遊覽過靈渠,寫了《靈渠題聯》,“一葦可航,南海眼前小,萬流皆俯,黃河天上來。
1949年解放以後,胡天樂擔任了八步招撫委員會副主任,還擔任了西灣治安委員及平樂專區改編委員會執行委員,對做好國民黨的分化瓦解工作起了一定的影響作用。1950年12月,在“清匪反霸”鬥爭中,胡天樂被逮捕,次年廣西省人民政府平樂專員公署以“匪霸”罪將其在富川縣判處死刑槍決。 1988年5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地區行政公署作出決定,為胡天樂平反,宣告胡天樂無罪,恢復其政治名譽。 2005年,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給胡天樂一枚紀念章。 縱觀胡天樂的一生,經歷了三個不同的歷史朝代,滿清、民國、新中國;可以說,胡天樂的人生旅途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頗具傳奇悲劇色彩。
歷屆校長
(地下黨負責人) 何礪峰 1946年11月------1947年7月 (校長) 林天木 1940年3月---------1941年8月 商作莘 1941年2月---------1941年8月 李鎮 1941年8月---------1946年1月 1947年7月---------1949年9月 劉彥忠 1946年1月---------1947年7月 黃時煌 1949年9月---------1950年1月 黃卓林 1950年4月-------1951年11月 左肇泉 1952年8月--------1967年3月 梁勉之 1968年-------------1973年8月 張健榮 1973年8月------1973年11月 莫深文 1973年11月-----------1976年 梁幹才 1976年9月-------1978年3月 巫開帆 1978年3月-------1980年4月 張天虹 1980年8月-------1984年8月 李開元 1984年8月-------1989年7月 賴運森 1989年9月-------1996年3月 高國營 1996年3月-------2002年7月 聶偉傑 2002年8月-------2003年9月 何洪 2003年10月------
歷屆優秀學生
學校倡導“發展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學校”的辦學理念,遵循“愛國、文明、勤奮、創新”的校訓,倡導“嚴格要求,刻苦鑽研,精益求精,教書育人”的教風和“勤奮學習、勇於探索、生動活潑、持之以恆”的學風,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迄今已培養高、國中畢業生三萬餘人。歷年高考成績優異,2000年至2009年本科上線人數突破萬人,其中上重點大學線突破千人人,截至2009年,共有曾令忠、張小蓉、莫華美等32人考入清華大學或北京大學。學生參加地區級以上各類競賽中,共有三千多人次獲獎,其中,獲自治區級獎1538人次,國家級685人次;薛應村同學的論文獲全國“長江小小科學家”終評展示三等獎。近年我校考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名校學生名單清華大學:曾令忠 何開安 詹華忠 莫流坤 薛興 蘇升文 謝源 毛玉立 莫林峰 孔艷 莫宏宇 莫偉華 莫青 張小蓉 莫華美 鍾秋(2009) 北京大學:陳志軍 詹華軍 蔡向東 黃 群 於 勤 程兆偉 鄒贏 王 晶 陸淼 文曦(2010) 香港中文大學: 葉燕婷 浙江大學:謝世華 葉 沙 復旦大學:謝 濤 李 茁 劉樹聰 中國人民大學:莫詩敏 羅世鳳 歐水木 義秀艷 楊 華 黃普晨 鄒淞宇 彭艷華 朱 宇 廖 毅 中國科技大學: 連 兵 陳珊琦 黃禮琳 南京大學:嚴學文 寧小珊 鄭進展 黃國威 王蘇寧 覃建旗 羅厚炙 北京體育大學:白得興(2009年保送生,是王菲籃球全國挑戰賽3屆擂主)
著名校友
程不時程不時1930年4日出生於湖南醴陵市,1951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原中國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曾任上海飛機研究所副總設計師。現為中國航空學會“飛機總體設計及遠景規劃分會”副主任;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飛機設計顧問組”成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兼職教授;《民用飛機總體設計手冊》主編。從事了新中國第一批飛機工廠及航空發動機工廠的建廠設計。後在新中國開創飛機設計事業時,負責了一系列不同類型飛機的總體設計,其中有新中國第一架自行設計的噴氣飛機的總體設計。擔任我國設計的第一架大型噴氣式客機“運十”的總體設計及副總設計師,(該機是20世紀唯一飛抵世界屋脊西藏拉薩的國產飛機)。負責起草中國第一部適航標準,負責我國第一架獲適航審定的飛機“運十二”的適航技術審定、負責飛機設計大型軟體工程、主編飛機設計手冊。學術上在中國領先進行了“系統工程”、“設計參數最佳化”、“突變論”等研究,所提倡的“參數最佳化方法”使飛機設計從經驗設計轉向參數設計。獲得過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航空航天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著作有:《工程設計中的系統工程》、《發明與革新》、《計算要輔助飛機設計》、《飛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等,及其他譯著、論文百餘篇。被《世界名人錄——中國卷》第一卷等多種辭書入編。學術職務:中國航空學會“飛機總體設計及發展遠景分會”副主任;上海航空學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主任;上海宇航學會常務理事;上海現代設計學研究會理事;中國航空史研究會理事等。鍾家佐鍾家佐(1930-- ),廣西賀縣(今賀州市)人,漢族,九三○年五月生。現年76歲。退休前系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區政協副主席。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廣西書法家協會主席、廣西詩詞學會會長、廣西大學兼職教授等職。 。鍾氏大半生從事筆墨耕耘,詩書為其業餘所好。其詩樸實恬淡,通俗自然,寓情於景,風雲入懷。其書注重傳統法度,由楷入手,擅長行草,功底在顏,骨力在魏,融二王之神韻,師趙(孟頫)於(右任)之風姿,博採諸家,自成面目。近十年來,其書法多次參展和發表,並流播至日本和東南亞等地。年來先後在南寧、桂林舉辦獨具特色的詩書個展,深得好評。李紹珍李紹珍院士1932年9月16日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市。眼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她在白內障的發病機制和防治方面有很高的造詣。她與美國國立眼科研究所合作,首次地對人類從胚胎到老年的主要晶體蛋白及其亞基進行研究,發現成人α晶體蛋白的聚集體較胚胎者大;首次發現人透明晶體中γ-蛋白各亞基量隨年齡的不同而有變化,但總量恆定,在白內障晶體中則減少。 1954年畢業於嶺南大學醫學院醫本科(原為華南醫學院,即現在的中山大學醫學院),1953年院系調整後於1955年留校任助教,併兼任華南醫學院住院醫生;1962年中山醫學院眼科研究生畢業;1980年~1981年先後於美國舊金山加州大學Proctor眼科研究所及貝勒醫學院任眼科研究員,從事眼免疫學研究及進修,通過多層次的眼科專業學習,為她在眼科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李紹珍院士一生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多次謝絕國外科研機構的挽留和優厚待遇,始終懷著一顆愛國報國的赤子之心,始終把發展中國醫學教育和眼科事業為己任。她曾任廣東省第五、六屆政協委員;還被選為第七、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她積極參政議政,為中國醫療和眼科事業的發展出謀獻策。 2001年3月14日,李紹珍院士病逝於廣州市。溫昌偉溫昌偉先生,中共黨員本科學歷,高級經濟師。歷任廣西梧州大酒店總經理,梧州地區電業公司總經理。現任廣西桂東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中共黨員,大學文化,經濟師。曾任賀州地區電業公司辦公室主任、企管辦主任、總經理、黨委副書記,梧州大酒店黨總支書記兼副總經理、總經理、董事長等職,現任本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曾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水利經濟先進工作者、廣西勞動模範、廣西優秀經理等榮譽稱號,具有豐富的企業經營管理經驗。
外界印象評價
芳林中學記憶
“炸魚”——芳林中學記憶之一 亞西亞西 文 1966年是個難忘的年份。 那年,我進入芳林中學讀書,校園緊挨著一條河流,當時我不知道歷史上有那幾種叫法,只是和同學們一樣跟當地老鄉們按它所處的地點叫它“芳林河”。幾十年過去了,至今我還是叫它“芳林河”。 芳林中學與芳林街有一木橋相連,沙田河在橋下流過,融入賀江。兩河相匯,我們曾在這裡戲水玩耍。從學校游泳池旁的店鋪下方河灘下水,游到三角嘴,歇息片刻,再游到對岸的薯粉作坊。在這裡,礦山子弟的我,第一次看到薯粉條是怎樣做成的。喔,溜滑可口的薯粉條竟出自簡陋的手工作坊。它們是純天然的,沒有添加什麼配劑、配料吧?只是它們的廢料廢水直接排入眼下的賀江。 芳林小街巷口有一家雜貨店經營自家製作的“薑糖”,甜甜的伴著姜味,兩分錢一粒,我常常過橋購買,很好吃的。如今,經營“薑糖”的雜貨店不知在不在?芳林街西北角有一株大榕樹,八步至公會公路在樹旁經過。我在校時多次去過,在此之前,沒有見過這么大的榕樹,只感覺與其他樹木一樣枝繁葉茂,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啊。後來聽說人們把那株榕樹奉為“榕樹爺爺”,初一十五、逢年過節,前往祭拜,保佑子嗣。我的家人也曾經去契“榕樹爺爺”,以求得心靈的慰藉吧。 這所曾經叫做“芳林中學”的學校,我在那裡度過了難忘的時光,留下了抹不掉的記憶,也不乏“調皮搗蛋”的糗事。 我的同學中有一個是賀縣黃田路花的農村子弟,姓趙,家在新路礦區附近,家中父老兄弟除進行農作外,農閒時還到礦山周圍做零砂——在河裡淘洗砂礦,在窿中採挖砂礦,人們稱其為砂民,有的或謂之“砂煲”、“砂拐”。他把“做砂開礦”用的的雷管炸藥裝在墨水瓶中,帶到了學校。我們幾個同學曾經幾次和他一起在芳林河畔“炸魚”喔! 難忘的一次,趙同學叫上我們幾個礦山、八步子弟就在沙田河與臨江(賀江)的匯合處、芳林橋旁的幾間木板房(油榨房?米粉房?)下沙灘河中炸魚。時下已是下霜結冰天氣,只有十二三歲的我們,年少氣盛、好勝爭強,脫掉外套等衣物,只穿小褲衩多多嗦嗦準備下水抓魚。趙同學在岸上點燃“墨水瓶”的引信投入水中,即刻“轟”的一聲悶響,騰起一團水柱,落下後向四周散去,河中泛起震懵的翻起白肚的魚兒,一條、二條……。我們走進、游入水中抓魚。冰冷的河水夾著呼呼的北風,把人凍得發抖,“小雞雞”也縮起來了。好在下水前,我們喝了酒。在岸上學校游泳池旁邊店鋪(?)有用一種植物的根莖“金剛頭”熬的酒賣。私賣的,我們可用糧票換酒喝。人說天氣冷喝點酒有好處,在下水前我們是喝點酒添點熱量壯下膽才下河的。我就是那時開始喝酒的。我並不是生平第一次接觸酒,年紀更小的時候也接觸過酒了。父親叫我去商店買酒時,我就偷偷舔了一下,只覺得火辣辣的,好長一段時間沒敢接觸它。第一次喝酒是在芳林中學,一喝就斷斷續續喝了幾十多年。這次收穫不大,我們把打撈上來的幾條魚拿回宿舍煲粥吃,熱騰騰的甜美的魚粥軀散了身上的寒氣。雖然沒有配料,只有鹽和極少量的食油。我覺得這一輩子再也沒有吃過這么甜美的魚粥了,及與其而來的快樂和成功感。 現在回想起來,有些後怕。因為在以後的日子裡,“派性鬥爭”中曾經有學生試製手榴彈時,被炸掉了手。好在我們“炸魚”沒有出事故,如果出了事故就不好辦了辦。雖然當時學校處於“無政府狀態”,玩“炸藥”也是非同小可啊。我們儘量不讓老師知道,那也是不可能的,人們聽到爆炸聲(炸藥量不大,響聲也不大吧?),也許知道了他也無法管我們。我們是紅衛兵“無法無天”。這就是我們那一代人的悲哀吧。 那時的芳林中學臨江河一段,清澈的水中魚兒在嬉戲。魚兒真多,成群結隊且不怕人。我們班男生就住在河邊岸上不遠的學生宿舍。在兩三塊木頭搭成的小“碼頭”上,同學們飯後常常到河邊洗碗,飯粒菜屑引來半圈魚兒圍攏爭食,看著水中魚兒在嬉戲,緊張的課堂學習壓力,似乎有了一種釋放的感覺。有的同學曾用飯碗餐具撈起活蹦亂跳的小魚,又拋回水中。 別人告訴我們,在水中千萬不要把手往石縫摸,曾經有人將手插進石縫摸魚拔不出,浮不出水面換氣,活活悶死?嗆死? 芳林河中石頭縫裡,我們曾經捕過一種魚“豬嫲鋸”,細小的魚頭,扁長的身子,我不識此物,第一次看見去抓它,被它狠狠的扎了一下,麻辣辣的疼。我驚恐的把它摔脫。同伴告訴我,是魚脊背上的一排利刺,似一把鋸齒般割下一道傷口。 芳林河是我們的天然浴場。我來芳林中學之前剛剛學會游水,在礦山的湖塘里撲騰了幾年,以為來到這裡可以“施展身手”了。比起我的許多同學來說,這點資歷算不了什麼。甘子、和頭、和平他們家住八步,都是在賀江邊長大的,水性比我強多了。還有堂養是船家子弟,更有一副好水性,我以為堂養是不是以前叫“塘養”,塘與水相連、水與船家有關,他的父母是不是祈望他,水能旺財,福如東海? 芳林中學周邊是農村,農田的水圳里有魚。我上中學的第二年是進入“文革”的第二個年頭,學校上課不正常。一天,記得我和甘子、和頭、和平、阿喜等夥伴,到班上的農具房拿了幾把鋤頭刮子(新生到學校報名時要帶一件勞動工具),又在宿舍拿了兩個銻桶,到學校附近回龍的農田水圳抓魚。我們把一段水圳上下段用泥巴堵隔,把水鳧乾,準備抓魚。我們正在忙著,“呢刁做麥芥(你們做什麼)”、“呢刁搞破壞啊(你們搞破壞啊)”、“呢刁冇知禾苗用田水啊(你們不知禾苗用田水啊)”、“捱講奔呢刁霍搞嘀(我講給你們學校知)”,順著嚷聲,遠處一個壯實的漢子手拿著一把鍬子一邊嚷著一邊朝我們奔來。我在芳林中學學會一點客家話,聽懂了他的意思。“不好,生產隊的看水員來了”,不知是誰喊“往河邊跑”,我們撒腿就往河岸跑去衝下堤岸撲向河水。當時大家的心思是一致的,不能直接往學校跑。雖然學校就在附近不遠處,那會把看水員引向學校,向領導告狀那就不好辦了。跑下河岸,我們撲下河水,游向對岸。當時我們把鋤頭刮子全扔在水圳上了,只有我跟和平一人浮著一隻銻桶游向對岸,銻桶寫有我們的名字,如給看水員拿去告到學校,那行蹤就暴露無遺了。何況當時購買一個銻桶的價錢就抵得上一個人一兩個月的一伙食費(當時學校的學生一伙食費只有四五元錢),不管是誰的銻桶都不能丟啊!我們游過臨江時,出現了驚險的一幕。阿喜剛剛學會游泳,平時只是“狗爬式”的在岸邊淺水處劃拉幾下。這次情急之下,一下游過幾十米的臨江,我們擔心他游不游得過去。我們幾個游到離岸往水底探腳,觸到了河床,慢慢往岸邊趟去。阿喜在我們的側邊上,看到我們著地了,他以為也能著地,往下一蹭腳,沒有觸到河床,整個身體往下沉,“啊”的一聲,阿喜嗆水了。我們立即轉向他游去。他猛然拍打了幾下,好在他冷靜,浮起後往岸邊遊了兩三米著地後往岸上走。 上了三加蘿蔔灘,在午後熱烘烘的氣溫中,我們挨過了半個小時,觀察著對岸,沒發現看水員到學校告狀,我們又游過芳林河,回到學校。估計看水員撿到幾把“戰利品”,也值幾塊錢吧,比他一天幾毛錢的工分錢有數算,何況水圳也沒有什麼破損也就作罷了。後來,我上山下鄉了,才更加領會:水是水稻生長的必不可少的滋潤之源,“水”與農民兄弟息息相關,毛主席他老人家曾經說過“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啊! 拉雜說了一些往事,沒有頭緒。當年一起學習一起玩耍的小夥伴,我的芳中同學,還記得那些日子嗎?多年沒見面的同學,我想念你們! 幾十年過去了,至今我惦記著“芳林河”。學校幾經更名,解放前叫“臨江中學”,解放後叫“芳林中學”,又恢復“臨江中學”,再更名“賀縣高級中學”,現在已為“賀州市高級中學”了。學校名稱改了,隸屬關係變了,但與同事談起母校往往改不了口,還是叫它“芳林中學”。 因為,那裡有我的記憶。 “倒”馬蹄——芳林中學記憶之二 亞西亞西 文 芳林中學附近是有名的“芳林馬蹄”的產地。芳林馬蹄顆粒大,甜脆無渣,遠近聞名。那時,常有沙田芳林一帶的社員用腳踏車馱著麻袋裝的馬蹄,到平桂所屬的廠礦去賣。我學會了一句歇後語“芳林馬蹄——有渣”,只是跟著這么說,也不知道是褒還是貶。 那時礦山市場水果品種不多,除了馬蹄、李子、桃子、西瓜等水果外,鮮見蘋果、荔枝等。我們能夠吃上李子果,因為新街李子果園離我住家近,可母親不給我們吃,說李子果有“熱毒”吃了會生瘡,確實有幾年我們兄弟幾個生過“毒瘡”,母親說是因為吃了李子果。後來,我在書上得知,俗話說“桃飽杏傷人,李子樹下抬死人”之說。只說李子多食生痰、助濕、令人臚脹、發虛熱。脾弱者尤宜少吃。這樣看來,食李子與“生瘡”之間沒有什麼瓜葛罷。但母親堅信與食李子有關係,直到現在。看起來什麼事情都怕“墨守陳規”、“以訛傳訛”。 我和同學在禮拜天到附近生產隊的馬蹄田去“倒”馬蹄——“撿賴”吧。那時天氣已經轉冷了。馬蹄田水雖已放乾,但馬蹄種在水田,有的田塊土還是泥濘的。我們跟在社員的後面,重新把泥地再翻一遍仔細尋覓,看看有沒有“漏網之魚”。幾天下來,我們收效甚少。社員挖得很到位,極少有遺漏的。當時我們直埋怨,社員“真小氣”,何必挖得那么乾淨,好歹也給我們留幾顆吧。那時不知道,“馬蹄錢”是生產隊的副業收入,是社員到年底一年到頭極少分紅的來源啊。 一天,我在田基(田埂)邊翻挖,越往田基底下挖,實際是在田基下“鏤”,“漏網”的馬蹄越多。我找到“訣竅”了,暗暗高興。“哎哎哎”一位社員朝我喊,“抵得冇,呢庵樣挖,把田埂挖爛芥。冇種過田啊!”。頓時,我的臉“嚓”地紅了。社員不知道田基底下有馬蹄嗎,不是的,因為他們愛護田埂(田基),愛護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啊。課本上不就有“土肥水種密保工管”農業八字方針嗎,我怎么忘得一乾二淨了呢! 後來,我和同學再也不去“倒”馬蹄了。現在,芳中(賀高)學生也沒有這樣的經歷了吧! 如今,飲譽一方、獨具特色的“芳林馬蹄”已成功註冊了農產品商標,“中國馬蹄之鄉”正在平桂誕生、成長。 在學校,我經歷了很多,現在的學生沒有那樣的經歷了,繁重的學業壓得他們喘不過氣。那時,動亂的年代,我們的學習不夠正常,耽誤了我們的學業,但是我們的課餘生活是“豐富的”,至少是不貧乏的吧。現在鑽在書堆里狠嚼死啃的學弟學妹們,也許他們應該羨慕死我們了!不!現在的學弟學妹更有不一樣的風采,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 我那時以為過的是“農村學校”的生活。我所說的“農村學校”,只是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對當時學校的印象和“看法”。和我的淡淡的經歷一樣,也是相當的膚淺啊!只是覺得學校在鄉村的包圍中,晨熙中的雞鳴,晚霞里的炊煙,禾草棚下的牛嗷,沉浸在濃濃的鄉村氛圍中;周圍的同學不少是農村子弟,帶來不同的鄉音,客家話、本地話、九都話……,還有各地鄉下的風物習俗、俚語俗話,渲染在鬱郁的鄉土氣息里。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學校的“田園風光”真好! 而今,城區接近了我的母校芳林中學——賀州市高級中學,學校周邊鄉村也是樓房聳立,城區鄉村已逐漸融為一體。 四十年前的景象已“面目全非”、日新月異了,而我忘不了芳林中學,“她”曾經給了我很多很多……
警鐘長鳴
1944年,侵華日軍派飛機轟炸被美國飛虎隊定為航標的賀街文筆塔,企圖打擊抗日力量,打通“粵湘桂”戰線。 此彈正系取自侵華日軍轟炸文筆塔時投下未爆炸的炸彈。 抗日戰爭後,校董事會將此彈殼懸掛於古樟樹上,用於上下課鳴鐘,以示勿忘國恥,告誡莘莘學子致力學習,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奮鬥不息。
校友印象
我與母校的記憶——芳林中學 三十二年前,也就是公元一九七五年九月的中旬,剛上國中一年級的我剛滿十二歲。矮小的個子,稚嫩的臉,枯黃的頭髮紮成兩根豆角似的麻花辮子,青白的臉色,枯乾的嘴唇,一副嚴重營養不足的樣子。 當年我們上的是五年制國小,畢業後意外地收到了芳林中學的錄取通知書,那股興奮勁,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猶如放飛的小鳥,卻不知自己乳翅未乾,急於脫離父母的看管,嚮往著那與同學們朝夕相處的校園生活。 背著一頂大笠帽和一隻帆布袋的大挎包,與同在一單位比我高兩屆的阿娟一起走路去學校,走過老電影院通往八步大橋的街道上,我聽到過無數次路人對我驚訝的議論聲:喲,這小女孩才多大噢,看起來還是國小三年級學生的模樣呢,她的父母也讓她去芳林讀書,真夠放心的。 也許跟同齡人相比我確實是顯得過於矮小了,踮起腳跟才能夠得上食堂的打飯視窗。分飯的師傅阿姨們也曾無數次地問過我:小朋友,你多大啦?怎么那么小就來上國中了,你的父母是不是把你的年紀弄錯了呀?好象學校非法招收了童工似的。 從開始的不習慣,想家,想父母,想青梅竹馬兒時的夥伴,還想那條我親手餵大挺通人性的小花狗。 漸漸地和同學們相互熟悉了,什麼事情都不分彼此,你帶的頭菜,她帶的鹹 魚都拿出來共同分享。 我們的班主任是位很風趣、很善良的中年男子,他負責教初一四個班級的英語,上他的英語課是我們的最愛,40分鐘的課程便在他那詼諧、幽默、輕鬆的教學中響起了下課鈴聲。 雖然都是十二、三歲的孩子,但我們的“自留地”可多了,圍牆邊的那一大片菜地算起來也該有一畝幾分地吧,肥沃的土地上種有許多的蔬菜,有大芥菜,上海青小白菜等等,那可是在我們班主任的帶領下利用中午休息、晚飯後的課餘時間挑大糞澆灌、澆水辛苦勞作而得出的一片綠油油的豐收景象。我們的戰績是曾經榮獲全校包括高中部在內的第二名,這一名次,軍功章里有我們的一半,也有我們班主任的一半,但這是種菜,而不是學習成績,勞動光榮,我們老師就爭了這口氣,可愛的班主任老師! 生活中班主任老師也是愛學生如同愛他自己的孩子,學校食堂每星期加兩次菜,切得很細很薄的紅燜肉,兩毛錢一小碟,兩塊錢一碗。老師為了能讓我們花小錢多吃幾片肉,召集我們十人湊錢買上一碗,在他家裡一點一點地替我們分那香噴噴的紅燜肉,分得很仔細,很均勻,生怕給誰多分了一小片,就會虧待了另外的九個人。 最令人難忘的是在芳林河中的游泳,同年級的女生大多數都還不會游水,不知是誰發明了一個簡單的辦法:將長褲的兩褲腿紮緊,抓著褲頭的兩端用力地往水中一蓋,空氣就進入到褲子中,暫時就形成了一個游泳圈,我們就這樣把頭擱在這所謂的游泳圈上,兩腿扑打著水面往前游,但只維持不過2、3分鐘時間褲子就會癟下去,我們也只在淺水區玩,所以,就是以這樣的方式,竟然讓我學會了游泳。也是這樣的方式,芳林河中的河水曾經無情地吞沒了一個女孩花蕾般年輕的生命,就在我的眼皮底下眼睜睜看著她連同那條癟了氣的褲子滑入深水區,她在水中一沉一浮地掙扎著,不時還用手去撥遮著眼睛的頭髮,口裡哭喊著:媽媽啊,媽媽。我們站在淺水中無能為力,只能大喊著:救命啊,怎么沒人去救她啊。當聞訊趕來的體育老師跳入河中把她抱上岸時,一朵含苞欲放的小花卻已經過早地凋零了。 學校籌集著開第十屆運動會,雖然我個子小,但跑步的速度卻蠻快的,體育課百米測試我的成績是18秒,老師說,這小人兒跑起來象兔子似的,都看不見腳了。因此,我被選為班級代表參賽田徑項目的運動員。 比賽的日子很快就到了,莊嚴的開幕式過後,我的第一個參賽項目是一百米田徑競賽。也許是個子小沒經驗吧,隨著裁判老師的那聲:預備~~~~~~~“砰”,我便沒頭沒腦拚命地往前沖,跑著,跑著卻被隊友擠出了跑道線,最後落了個倒數第一。 接下來的是400米個人競賽,開始我還奮勇在前,但最終還是因為體力不支,剩餘的50米還是在班主任老師的鼓勵聲中堅持跑下去的,可想而知,什麼名次都沒拿到。看到我蒼白著臉、氣喘噓噓地倒在操場的草地上,老師還過來安慰我:沒關係的,你能堅持下來已經很不錯了,重在參與,休息一下,喝口水就好了。現在回想起來還真的有點對不起他老人家,他這伯樂也有看走眼的時候,都怪自己不是匹真正的千里馬。 隨著季節的變換,如期而至的冬天來臨了。因為從小的體弱多病,使我覺得這寒冷的冬季特別的難熬。身穿了件貼身的毛線衣和花棉襖,外加哥哥留給我的那件長大衣,我的這一身行頭讓那些來自農村,大冷天還赤著腳走讀的個別女同學驚嘆不已。 深冬的芳林中學因為有了學子們朗朗的讀書聲而顯得格外的朝氣蓬勃,坐在有些缺玻璃裂窗戶的教室里,刺骨的寒風嗖嗖地往裡灌,我們冷得直打抖。記得那是一堂數學課,老師看到我們實在是太冷了,他放下手中的教具,笑著問我們說:同學們,你們冷不冷呀?大家一聽,樂壞了,異口同聲地回答:冷!老師笑了:好,現在停課,放你們跺腳,使勁的跺。於是,教室里響起了有節奏“咚咚”的跺腳聲和歡笑聲。 第二天早晨,不知是誰的一聲驚呼:下雪啦,好大的雪啊!我們迅速地起床穿好衣服跑出宿舍外一看,好美啊,那漫天的雪花如鵝毛般地飛舞著,門口那幾棵樹上的枝頭掛滿了玲瓏剔透的冰凌花,整個校園一片白茫茫的景色,簡直就是一個冰天雪地的世界。 在我們南方是很難看到如此壯觀而美麗的下雪場景的,同學們高興極了,堆雪人、打雪仗、滾雪球,玩得不亦樂乎,興奮不已。 印象最深的是我與一位名叫靜的女同學跑到菜地里把那大芥菜上結滿的冰快小心翼翼地剝下來,那就是一張巧奪天工、美輪美奐的冰葉子。我和她舉著那“葉子”跑啊,笑啊,直到冰水融化把手凍得通紅也不捨丟棄。 因為天氣太冷,學校放了三天假。回家的小路面上都結了冰,我們一路滑著冰面上的雪跌跌撞撞地往家走,口裡呼著熱氣,臉蛋凍得紅彤彤的,心裡卻暖洋洋的樂開了懷:感謝老天爺下的這一場雪,感謝學校為我們放的這三天假。 彈指一揮間,三十二年過去了,但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給了我們知識、記錄著我們成長中點點滴滴與歡樂同在的母校、老師和校友們,當年的你我已經人到中年,奮鬥在各條戰線上的同學們,曾記否,恰同學少年,在我們的母校———芳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