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貨幣論》的上卷中,凱恩斯提出了一種研究貨幣理論基本問題的新方法,其目的在於“發現一些方法不僅在描述鏡頭均衡的性質,而且在描述不均衡的性質是都是有用的,同時還要發現貨幣體系有一種均衡狀態過渡到另一種均衡狀態的胴體規律”;下卷則主要根據上卷提出的理論來分析、闡述管理通貨的目標及其具體的方法。
《貨幣論》中心內容是:將《貨幣改革論》中的貨幣數量論重新進行修改,增加了更多影響價格的因素,將其擴展成為“貨幣價值基本方程式”,其形式如下:
p=e/o+(k-s)/r (1)
q=e/o+(i-s)/r (2)
(1)式為消費品物價水平方程式,(2)式為全社會物價水平方程式。其中p為消費品的當期價格水平;e為全社會當期總貨幣收入,它由要素收入工資、地租、利息和企業家報酬組成;o為全社會生產的總產量;k為投資品部門所獲得的收入;s為儲蓄;r為消費者所購買的消費品數量;q為全部產品的當期價格水平;i為新生產出的投資品增量的當期市場價值。以上兩方程的含義都是:價格=單位產品生產成本+單位產品的利潤。根據以上二個方程式,凱恩斯認為物價波動是由於儲蓄和投資率的波動引起的,當投資大於儲蓄時,物價上漲,企業家可得意外利潤;當投資小於儲蓄時,物價下跌,企業家形成意外損失;投資等於儲蓄時,利潤等於零,經濟處於均衡狀態。另外凱恩斯借用了維克塞爾積累過程觀點,認為投資與儲蓄的差額決定於市場利率與自然利率的差額,如果市場利率低於自然利率,投資大於儲蓄,經濟擴張;如果市場利率超過自然利率,則會使投資減少,經濟收縮;如果市場利率等於自然利率,則經濟保持均衡。要穩定價格,必須使“意外利潤”為零,方法是使新投資等於儲蓄,使市場利率等於自然利率,也就是滿足前面所述的三個均衡條件。
作品目錄
前言
上卷 貨幣的純理論 | 下卷 貨幣的套用理論 |
第一篇 貨幣的性質 | 第五篇 貨幣因素及其變動 |
第一章 貨幣的分類 | 第二十二章 貨幣的套用理論 |
第二章 銀行貨幣 | 第二十三章 儲蓄存款與活期存款的比例 |
第三章 銀行貨幣的分析 | 第二十四章 流通速度 |
第二篇 貨幣的價值 | 第二十五章銀行貨幣對準備金的比率 |
第四章 貨幣的購買力 | 第二十六章 營業活動 |
第五章 次級物價水準 | 第六篇 投資率及其變動 |
第六章 通貨本位 | 第二十七章 固定資本——投資率的變動之一 |
第七章 物價水準的分布 | 第二十八章 營運資本——投資率的變動之二 |
第八章 關於購買力比較的理論 | 第二十九章 流動資本——投資率的變動之三 |
第三篇 貨幣的基本方程式 | 第三十章 歷史上的例證 |
第九章 某些定義 | 第七篇 貨幣的管理 |
第十章 貨幣價值的基本方程式 | 第三十一章 貨幣管理問題 |
第十一章 平衡的條件 | 第三十二章 對會員銀行的控制——國家管理 |
第十二章 再說明儲蓄與投資的區別 | 第三十三章 中央準備的管理——國家管理的方法之二 |
第十三章 銀行利串率“作用方式” | 第三十四章 各國中央銀行的相互關係——國際管理問題之一 |
第十四章 基本方程式的其他形式 | 第三十五章 金本位——國際管理問題之二 |
第四篇 物價水準的動力學 | 第三十六章 國家自主權問題——國際管理問題之三 |
第十五章 工業流通與金融流通 | 第三十七章 投資率的控制——再論國家管理問題 |
第十六章 貨幣購買力不平衡原因的分類 | 第三十八章 國際管理問題 |
第十七章 貨幣因素所引起的變化 | |
第十八章 投資因素所引起的變化 | |
第十九章 信用循環的某些特殊方面 | |
第二十章 信用循環純粹理論中的一個練習 | |
第二十一章 國際不平衡所造成的變化 |
創作背景
隨著英國20世紀20年代慢性蕭條的曠日持久、不斷深化,凱恩斯逐漸意識到在《貨幣改革略論》中作為理論基礎的傳統貨幣數量論及由此引申出來的貨幣調節政策所包羅的因素太籠統、太簡單,忽略了許多與經濟相關的複雜因素,對日益嚴重的慢性蕭條痼疾解釋的不夠深透,必須進行修正。 於是凱恩斯又在1930年發表了《貨幣論》。《貨幣論》寫於1924年7月,脫稿於1930年9月,歷時6年2個月。
作品思想
(1)凱恩斯認為,人們持有貨幣不是為了貨幣本身,而是為了它的購買力。貨幣購買力由貨幣所能購買的“綜合商品”的價格來量度。這就形成了價格水平,其變動用物價指數表示。因此,物價指數是衡量購買力的單位標準。
(2)《貨幣論》的中心論題是物價穩定和信用循環。其研究的是支配物價水平變化的各種動態力量,研究目的是為了告訴人們如何維護物價穩定,以及銀行體系在穩定物價中的關鍵作用。
(3)凱恩斯把傳統的貨幣數量論改換成“物價水平基本方程式”,將原來被忽略了的因素增補進去,從而使以此為基礎而推導出來的貨幣調節政策在內容上、格調上都相應地擴大化、複雜化了。這些方程式表述了凱恩斯《貨幣論》型調節方案的中心理論和基本政策,是這種貨幣調節方案的集中表現。
(4)《貨幣論》中創造性提出了“貨幣內生說”,並沿著魏克賽爾的“自然利率”假設,初步形成了他的新貨幣理論:物價是否穩定與經濟是否均衡,取決於投資與儲蓄是否相等;而投資與儲蓄是否相等,則取決於市場利率與自然利率是否相一致。在此理論基礎上,凱恩斯提出一些具體的巨觀政策建議:中央銀行應對銀行和貨幣金融體系進行管理,操縱並調節利率來促使儲蓄轉化為投資,使投資與儲蓄相等,已達到價格穩定與經濟均衡的目標。
(5)凱恩斯認為,貨幣管理的藝術,一方面在於擬定專門的方法,使中央當局能對投資了實現迅速有效的靈敏控制;另一方面則在於掌握足夠的知識和預測能力,以便將各種專門方法在適當的時機套用到適當的程度。
作品評價
正面
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貨幣論》是凱恩斯最好的著作。
負面
英國經濟學家哈耶克《對凱恩斯先生的貨幣純理論的反思》:“《貨幣論》很顯然僅僅是知識急速發展中的一個轉瞬即逝的表達,無非只是一個嘗試而已,任何對它的高估都欠公平……”;“對歐洲大陸的經濟學家來說,這種研究方法並不如作者所認為的那樣新穎……”;“他的表述艱澀難懂,不系統,也不清楚……”。
出版信息
《貨幣論》初版由英國麥克米倫公司於1930年出版。
中譯本根據1933年版譯出,何瑞英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作者簡介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883年6月5日生於劍橋。1902年進劍橋大學學數學,後從馬歇爾學經濟學,深受馬歇爾的賞識。1919年作為財政部的首席顧問出席巴黎和會,同年因寫《和平的經濟後果》而馳名。他長期從貨幣數量的變化來解釋經濟現象的變動,主張實行管理通貨以穩定資本主義經濟。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後提出了失業和經濟危機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論,鼓吹國家全面調節經濟生活。他的經濟學說在西方國家有廣泛影響,被稱為“凱恩斯主義”。主要著作有《印度貨幣和財政》(1913)、《貨幣改革略論》(1923)、《貨幣論》(二卷,1930)、《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如何支付戰爭》(194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