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利珠現象

貝利珠概述
貝利珠以它的閃耀奪目和時間短暫而倍受人們的關注

月球表面的山、溝星羅棋布,地貌複雜。當太陽和月球的視圓面內切時,太陽的最後一道光芒將射過月面的山谷而形成各式各樣的貝利珠;故,貝利珠的形狀就直接反映了該點(月面地區)的地貌。換句話說,月面邊緣(視覺上,因為球形表面是沒有邊緣的)的地形結構是形成貝利珠的直接原因。
當時天氣良好時,貝利珠不可能因雲層遮擋等天氣原因造成。而在同

綜上所述,日全食的貝利珠現象只可能是月面邊緣地貌造成的。由珠形可知,該地必有若干較大的類似月海或環形山的窪地,其間有山脈等地形阻隔,才能形成明顯斷痕,進而形成貝利珠。
英國天文學家埃德蒙 ·哈雷在1715年第一次報告了貝利珠現象,弗朗西斯·貝利於1836年正確地解釋了它。
2009年7月22日,早晨起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逐漸出現500年一遇的日食,同時出現貝利珠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