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耳朵面

貓耳朵面

貓耳朵是一種風味小吃。將小面塊按成貓耳朵形狀,下到開水鍋里煮熟,配上各種打滷、澆頭,或另加配料火鍋炒食。是山西著名麵食之一。

基本信息

菜品特色

貓耳朵是晉中、晉北等地區流行的一種風味麵食。它吃著筋滑利口,製作簡便,隨鄉就俗,適用多種麵粉和澆頭,又加製作簡便,倍受民眾歡迎。在晉中一帶,人們用白面、高粱面製作;在雁北、忻縣高寒地區,人們用莜麵、蕎面製作,取名“碾疙瘩”,還名“碾飥飥”。尤其因莜麵製作柔軟,還能碾推成花紋、觸鬚等式樣,更使這種麵食形象多彩多姿。

做法

1.將小麥粉放在盆里。

2.和面的水裡加少許的食鹽。

3.一邊加水,一邊用筷子攪拌,直到成片狀。

4.用手揉捏,做到“三光”即盆光、手光、面光。

5.用濕紗布蓋住麵團,“醒”30分鐘。

6.切成條狀後再切成指節大小的顆粒狀。

7.用大拇指的指肚壓住一顆向前推捻,一個貓耳朵就做成了。

營養價值

營養素每914.0克

熱量 (大卡)1953.82

碳水化合物 (克)206.76

脂肪(克)69.99

蛋白質(克)132.18

纖維素(克)12.51

小麥味甘,性涼,入心、脾、腎經。用小麥製成的麵粉,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鈣、鐵、磷、鉀、鎂等礦物質,有養心益腎、健脾厚腸、除熱止渴的功效,可主治髒躁、煩熱、消渴、泄痢、癰腫、外傷出血及燙傷等病症,在營養價值和食用功效上都不可小視。

食品趣聞

據傳,清乾隆皇帝下江南,一次微服乘一葉小舟賞玩西湖。游得興致勃勃時,天忽然下起了小雨,眾人連忙避雨於小舟船艙內。大家等啊等,可是雨越下越大,下了許久都不見停。幾個時辰過去了,乾隆皇帝又飢又餓,忍不住問老漁翁有否吃食。老漁翁告訴乾隆有面但沒有擀麵杖,做不成麵條。正發愁之際,老漁翁的小孫女抱著一隻小花貓走來說:“沒有擀麵杖,我來用手捻。”於是小姑娘動手將面捻成塊,狀似小花貓的耳朵,小巧可愛。她把這形狀怪怪的麵條下鍋煮熟後再澆上魚蝦滷汁端給乾隆吃。乾隆見麵條不同尋常的模樣,玲瓏別致,吃後更覺得回味無窮,趕忙問小姑娘這叫什麼面,小姑娘回答說是貓耳朵。乾隆非常喜歡這道點心,回京後即召小姑娘為其做“貓耳朵”。自此“貓耳朵”成了一道名點。

貓耳朵極像義大利的一種做成貝殼形的通心粉。據說義大利的這種出品,就是馬可波羅從中國學會了捏貓耳朵,回去以後仿製的,後來便由機器生產了。

貓耳朵原是民間吃食,因其筋滑爽口,別有風味,一些賓館、飯店的廚師,把它推薦給外賓。許多貴賓食後讚不絕口。從此,這種麵食進入了“大雅之堂”,如同清宮風味小窩窩頭一樣,成了筵席上的一道佳食美味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