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天下沒有父母不期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的,作為可以影響孩子精神教育的兒童圖書出版者,同樣關注著每一位兒童的成長,希望孩子們快樂、堅強、積極、向上,能在童年這一初涉人生的時期,及早地立下自己的志向,並為之努力與奮鬥。愛因斯坦、周恩來、童第周、愛迪生……這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本身就代表了一種成功,而成功,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他們都有著一個充滿雄心壯志的童年,都為實現這個雄心壯志付出了無數的艱辛與汗水。
本書以故事的形式進述一個個催人上進的成才故事,讓孩子也從故事裡,學著去努力,學著去激發志氣,學著去創造與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讀來,讓孩子一生受益。
編輯推薦
本書精選了九十九個富於啟發意義的名人成才故事,在有限的篇幅類提煉了名人成才的關鍵要素,展示了好學、刻苦等精神品質對於中小學生塑造精神品格,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的重要性。每則故事均根據相關文字配上精美的插圖,圖文相得益彰。目錄
愛迪生:“發明大王”愛因斯坦:用“相對論”改變世界的科學巨人
安徒生:從醜小鴨到白天鵝
巴爾扎克:文學史上的拿破崙
柏拉圖:哲學的巨人
拜倫:才華橫溢的跛足詩人
班超:投筆從戎
貝多芬:扼住命運咽喉的勇士
貝爾:電話之父
貝利:為足球而生的球王
比爾·蓋茨:把興趣變成事業的富豪
畢卡索:世界上最年輕的畫家
冰心:播撒愛的天使
陳景潤:採摘寶石的“數學迷”
成吉思汗:草原上的雄鷹之王
川端康成:在憂傷中寫作的勇士
達·芬奇:畫雞蛋起家的一代藝術大師
達爾文:生物進化論之父
戴高樂:胸懷大志的將軍
鄧稼先:兩彈元勛
鄧小平:年少求學的愛國者
迪斯尼:“一切都從一隻老鼠開始”
笛卡兒:近代科學的始祖
杜甫:憂國憂民的“詩聖”
法布爾:自學成才的科學家
法拉第:從裝訂工到科學王子
凡爾納:科幻文學之父
范仲淹:劃粥苦讀終成才
馮·卡門:專心的科學家
馮如:從小渴望飛翔的飛行家
伏爾泰:啟蒙運動的泰斗
富蘭克林:揭開雷電之謎的人
伽利略:真理的守護者
高爾基:風雨中的“海燕”
哥白尼:敢於冒犯上帝的人
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第一人
海倫·凱勒:創造人生奇蹟的盲聾人
海明威:不會被打倒的英雄
韓信:忍辱負重成大將
韓愈:“唐宋八大家”之首
華羅庚:自學成才的數學家
華盛頓:從砍櫻桃樹的孩子到“美國國父”
霍金:用手指說話的科學巨人
紀德:法國的“孟母三遷”
金庸:與“俠”結緣的作家
居里夫人:兩度獲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
孔子:一代聖人
萊特兄弟:渴望飛翔的“飛機之父”
郎平:“鐵榔頭”是這樣煉成的
老舍:窮人的孩子也要念書
李白:一代“詩仙”
李嘉誠:從小愛讀書的商人
李時珍:遍嘗百草的藥物學家
列寧:一生熱愛學習的革命導師
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愛國英雄
盧梭:偉大的思想大師
公輸班:勤于思考的“匠師之祖”
魯迅:中國的民族魂
羅丹:用雕刻刀書寫生命
J.K.羅琳:“哈利·波特”之母
羅斯福:坐在輪椅上的“船長”
馬丁·路德·金:熱心的孩子
馬克·吐溫:從調皮鬼到小說大師
馬克思:偉大的革命導師
毛澤東:酷愛讀書的革命家
茅盾:母親的支持使他成才
茅以升:“我長大了要造橋!”
梅蘭芳:京劇藝術大師
莫扎特:震驚世界的音樂天才
拿破崙:偉大的“巨人”將軍
尼爾斯·波爾:知識淵博的科學家
牛頓:從小喜歡胡思亂想的科學家
諾貝爾:永不停步的“炸藥之父”
錢鍾書:發奮用功的天才學者
麥可·喬丹:確定勝負的“飛人”
邱吉爾:不願離開保姆的首相
秋瑾:女孩也可以做英雄
塞萬提斯:災難中成才的文學巨匠
莎士比亞:見義勇為的“羅賓漢”
司馬光:父親的教誨
司馬遷:忍辱負重的史學大家
童第周:從小志氣遠大的生物學家
托賓:父親幫他抓住機會
列夫·托爾斯泰:為自己相貌自卑的大作家
瓦特:工業革命的先行者
王冕:順勢育人才
王羲之:一代“書聖”
王選:人生選擇中成熟的“當代畢異”
維蒂希:“總統”也要從零開始
維克多·格林尼亞:浪子回頭金不換
徐光啟:從小喜歡思考的農學家
亞伯拉罕·林肯:只上過國小的總統
楊振寧:父母給了他一生的知識
姚明:籃球“小巨人”
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
張衡:地動儀的發明者
周恩來:“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
卓別林:勤于思考的喜劇大師
祖沖之:追求真理的天文學家
祖逖:聞雞起舞造就的一代英豪
書摘
杜甫:憂國憂民的“詩聖"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其詩千錘百鍊,格調沉鬱頓挫,飽含憂國憂民之精神。與李白被視為唐詩中並峙的兩座高峰。
杜甫,字子美,河南鞏縣人。因為他曾在長安近郊的少陵居住,自稱少陵野老,所以人們又叫他杜少陵。他的一生正是唐朝由繁盛到衰落、從統一到分裂的劇變時期。他經歷了許多苦難,思想接近人民。在許多優秀的詩篇里,他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罪惡,反映了人民的苦難,表達了人民的意願。他的詩不僅思想性、藝術性很高,數量也很多。歷代批評家尊他為“詩聖”,稱他的詩為“詩史”,給予他極高的評價。
杜甫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父親要到外地去做官,就把他寄放到洛陽城裡的姑母家。姑母是個善良有教養的人,對杜甫就像對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除了在生活上照看他,還經常給他說古道今。
有一天,杜甫又纏著姑母講故事。
姑母說:“咱們杜家出過許多名人,晉朝著名大將杜預就是我們的第十三代遠祖。他打仗有勇有謀,為朝廷立過大功。百姓們還編歌謠稱讚過他呢!”
“真了不起!”杜甫蹺起大拇指稱讚道。
“你爺爺(杜審言)是個有名的詩人,他寫的詩,受到過皇上的獎賞,人們都誇他是個才子。”
這些故事給杜甫很大鼓舞。他刻苦讀書,好學苦練,七歲的時候,就寫出了自己的第一首詩《詠鳳凰》。
有一天,他把自己寫的一篇文章拿給父親看,正巧有兩位客人來訪。他們也很有興致地看起來。
“如此佳作,就像出自班固、揚雄的手筆呀!”客人們看完後說。
從這以後,這兩位客人經常向人們誇獎杜甫,還帶他到精通音律的人家做客,聽當時著名的宮廷樂師李龜年的絕妙音樂。這對他的影響很大。杜甫一生寫詩都十分講究技巧,反覆推敲,“語不驚人死不休”。
杜甫三十五歲的時候來到長安。他想謀取一個官職,好實現自己改變世風、救濟百姓的政治抱負。可這時候的唐王朝已經越來越腐朽。唐玄宗貪圖享樂,李林甫等奸臣當道,一些正直的賢能之士都不能被重用。杜甫在長安待了十年,不僅得不到一個職位,連生活也成了問題。
為了餬口,杜甫不得不低聲下氣地到王侯貴族府上周旋,以便從那兒得到一點施捨和幫助;有時候就到山野去採藥或在屋前種些草藥,拿到集市上去賣錢。官場上的失意和生活的窮困,使杜甫認識到社會的不公平。他開始關心人民的疾苦,思想感情發生了變化。
有一天,杜甫到郊外去採藥,來到鹹陽橋,遠遠就聽見一片震天的哭聲,近前一看,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