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寧紹興十八年(1148年),胡銓被貶吉陽軍(今三亞市),路經臨高,謝渥盛情恭迎胡銓,讓他住在“茉莉軒”(茉莉軒是謝渥讀書休息的場所,院內遍種茉莉花,故名)。謝渥召集全縣士子,來“茉莉軒”聆聽胡銓講授春秋大義,傳播中原文化。以後,臨高縣博頓士子戴定實中舉,名綴吏部,這是臨高士子接受中原文化、步入仕途的開始。當時胡銓講學用的書桌、坐椅、筆墨硯和留下的墨跡,為謝渥曾孫謝濟珍存,直到元初,才遭兵燹焚毀。
謝渥來臨高后,把中原先進的農業技術傳授給本縣農民,親身督促農事,教民開荒,農業才逐步發展起來。臨高從隋大業三年(607年)建縣以來的五百多年裡,縣治雖然幾次遷移,總是從這一海邊遷到另一海邊,那時生產落後,居民多以漁獵為生。全縣只有幾千戶人家,一二萬人口,幾乎都集中在沿海地區。內地人煙稀少,野草叢生,成為野獸出沒之所。胡銓被貶路過臨高所寫的“野草荒煙正斷魂”正是當時情景的寫照。謝渥上任後,跋山涉水,披荊斬棘,巡察鄉里,查訪民情。決定開墾文瀾江兩岸平原,採取勸民為農,鼓勵墾荒等有力措施,號召農民墾殖荒地,建造田園,發展農業。文瀾江兩岸平原的村莊大多是那個時期建立起來的。他推廣了中原的先進生產工具,如使用犁、耙、耬、鋤、鐮等,並教會農民製造和使用龍骨水車、水轉筒車等汲灌工具,使稻田淙淙不斷地得到灌溉。還傳播福建的生產經驗和技術,促使農業發展,使農民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一些休養生息。
人物生平
謝渥,是個關心民瘼的父母官。宋紹興十九年(1149年),在臨高發生了稀有的旱災,水田龜襲,井泉幾乎全部乾涸,農作物失收。謝渥縣令愛民如子,不辭勞苦,視察災情,訪問災戶,想方設法,減輕人民負擔,安定民心度過不平凡的荒年。歷史上為老百姓做點好事的父母官,老百姓總是久念難忘。謝渥的先百姓之憂而憂,後百姓之樂而樂,可以說是繼承和發揚了范仲淹之遺風。
謝渥縣令,本出身禮義之鄉,兵部員外郎之嗣,因奸人當道而遷徒南蠻之域,遠離山青水碧之桑梓,歷盡艱辛,開發臨高;教化斯民,無微不至,其澤無窮。
主要成就
謝渥上任後以農為本,開發臨高農業生產。他不畏勞苦、跋山涉水、披荊斬棘,深入民間,了解民情,採取有力舉措,鼓勵農民開荒造田,重點開發文瀾江兩岸,種植水稻等農作物。
隨著生產的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謝渥在教民墾荒種地的同時,還推廣使用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如犁、耙、鋤、鐮等,並教民馴牛耕地耙田,進行深耕細作。
此外,他還指導農民製造和使用龍骨水車,水轉竹簡車和戽水灌溉,積極傳授中原種桑養蠶,種麻織布等技術。
臨高文化開拓者
謝渥還重視教育,培養人才。他上任縣令的第一年(1132年),就創辦臨高縣第一間學校———茉莉軒書院,校址在今臨高縣教育局住地,因此地過去多種茉莉花而得名。
個人生活
謝渥卸任後,定居臨高城南官位村,其子謝宗恩、謝瑞、謝祥都成為廩貢生,累代書香。謝渥墓在縣城南0.5公里的錫祥村邊,後來劉大霖進士也葬此地。他的後代散居在官位、多璉、蘭堂、敦禮、和豐、拜溪、辟逢、龍浪等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