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謝厝村隸屬福建省屏南縣代溪鎮行政村,距代溪鎮政府所在地11公里,到鎮道路為水 泥,距城關屏南縣40公里。平均海拔820米,交通方便。地勢以半丘凌地帶為主,東北部及西部偏高,中部稍低,向南傾斜。東望凝紫氣,南看鯨鼓浪,西瞻文筆峯,北聽驥嘶風。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區山地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15.5℃, 年總積溫5644℃。冬暖夏涼,氣候宜人宜物。全年無霜期240天,雨水充沛,適宜各種農作物生產。 本村地勢平坦,水源豐富,為農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環境。2002年未實有耕地面積1912畝,其中水田1865畝,旱地46畝,農作物播種面積3467畝,糧食播種面積3055畝,糧食總產量1000噸。
該村海拔較高,適宜種植板栗、無核柿等。全村種植板栗面積達1240畝。食用菌生產成為該村的主導產業。 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以種植業為主。
古韻人文
平講班班社情況
謝厝平講班:乾隆初年約1736年辦班,主要演員謝天鑒。“新合興”平講班:光緒二六年(1900年)辦班。謝厝平講班:辦班約在1803年左右。主要演員有:謝江漢、周萬排(周厝人)、周存眾、(周厝人)、鄭爾活(康里人)等。
萌芽與發展
自清康熙至乾隆年間(1662——1796)的130多年中,是屏南平講戲的萌芽階段,當 時是處於“官腔”改用方言的改革時期,九洋謝厝村、下村(今際頭村)、下大碑以及忠洋、蘭溪等村便辦有平講戲。
清乾隆十年(1746年),該村恩貢謝昌朝之子謝天鑒,當時正在攻讀詩書,因愛好娛樂,在課餘時間經常到祠堂里去看教戲,時間久了就學會唱詞道白,戲師傅發現他是個戲劇人才,就想方設法把他強逗入班,後來成為一名出色的旦角,並能改編劇本,他為平講戲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鼎盛與衰落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九洋謝厝村的“新合興”平講班,曾到古田東路一帶演出(古田東路許多古戲台牆壁上有記載。
清中後葉,屏南平講戲一度走向繁盛。全縣130多個村創辦平講班,平講戲藝人多達 數千之眾,成為當地最具影響的地方劇種。這一時期在屏南代溪九洋謝厝村還出現享譽閩東北號稱“平講一”的“一衡班”。清末到民國期間,平講受亂彈、閩劇的影響漸漸走向衰落。解放後,特別是1978年,平講戲得到恢復,全縣復辦平講班達30多個。但是由於平講戲自身原因及社會文化多樣性衝擊等因素,平講戲再度失去市場,1985年冬,福建範圍內最後一個平講戲班“屏南四坪平講班”也在困境中解散,自此,平講戲這一民間藝術瑰寶走向了衰亡。 2001年以來,屏南縣注重地方戲搶救與保護。經過多年的努力,重新組建了屏南際頭平講戲班、屏南龍源平講戲班、屏南安溪平講杖頭木偶戲班等民間業餘劇團,平講戲藝術得到有效保護與傳承。
福建省石獅市錦尚鎮謝厝村
福建省石獅市錦尚鎮謝厝村東連深埕,西鄰港東,北交錦尚鎮集控工業區,南與永寧下宅交界。相傳,唐代即有謝氏聚居於此,故稱“謝厝”。宋代,晉江湖中張氏遷入,成為望族,謝氏則遷往他處發展。
謝厝村港東自然村
古時村莊西面頻臨港灣,因年久泥沙沖積,村民建居於港灣東側,故稱“港東”。清代,邱氏、盧氏分別從厝上、盧厝遷入。2009年9月從謝厝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