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外文書名: On India's Democracy
平裝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20
ISBN: 750972340X, 9787509723401
條形碼: 9787509723401
尺寸: 22.8 x 14.6 x 2.2 cm
重量: 522 g
作者簡介
王紅生,1951年生,福建南平人。1978年入北京大學歷史系學習世界歷史,1995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獲社會科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世界現當代史以及南亞史的教學研究工作。著有《二十世紀世界史》、《鄉場、市場、官場:徐村精英與變動中的世界》、《尼赫魯家族與印度政治》等書。本書《論印度的民主》系作者2002-2006年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獨立以來印度社會的變動及其對印度政治的影響》(項目批准號:02BSS001)的最終成果。現正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20世紀印度發展觀的歷史演變》。
內容簡介
《論印度的民主》認為,印度的民主並不等同於西方的民主,印度的民主同自己的歷史文化、同自己的現代化進程相聯繫。印度的民主是印度人民選擇的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價值觀、一條現代化自己的發展道路。儘管印度的民主似乎造成印度“軟政府”形象,但印度民主的實踐證明,憑藉民主機制,印度成功地化解了一次又一次政治經濟危機,維護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並在21世紀迎來了新崛起。印度的民主道路表明:不具備西方國家社會經濟文化條件的非西方國家也能實行民主制。
媒體評論
正當的目的只有用正當的手段去爭取,目的與手段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不可分離,通過暴力獲得的政權仍然是暴力政權。
——甘地
正是他們的知識主義的特徵,他們唯一希望的是讓人民服從於他們,使他們的政策獲得成功。權力的形式是“民主的”。他們有民主的口號,但是他們的行動是非民主的。
——德賽
殖民主義統治結束以來,個人自由、少數群體的權利和普選權的引入極大地改變了印度歷史上僵硬的等級結構、社會關係和文化態度。如果不從這種新的現實出發,將來就沒有任何執政黨或執政黨聯盟——或新政體——可以有望實現穩定,維持印度聯邦的生存和成就民族的偉大。
——弗蘭克爾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現代化理論視角
第二節 革命化理論視角
第三節 國家一社會關係理論的新視角
第四節 印度的民主一一情境式分析路徑
第二章 印度民主的起源
第一節 傳統印度社會與知識精英
第二節 英國統治印度與印度現代知識稜英
階層的興起
第三節 自由主義在印度的演進與政治精英的成長
第四節 憲政改革與印度現代政治制度的初步形成
第五節 小結:知識精英與精英民主
第三章 印度的國家制度建設
第一節 黨政分離
第二節 司法獨立
第三節 強力部門的專業化和“非政治化”
第四節 小結:政治制度化及其意義
第四章 印度的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
第一節 國家資本主義與印度的工業化
第二節 印度農村資本主義發展
第三節 教育的發展與知識精英的分化
第四節 城市化與社會變遷
第五節 政治民主為什麼沒有帶來經濟的快速增長
第六節 小結:從“尼赫魯共識”到“改革共識”
第五章 印度的危機處理與政治過程
第一節 階級動員與印度的社會革命
第二節 民族國家建設中的中央與地方關係
第三節 種姓“政治化”與政治“種姓化”
第四節 印度教民族主義的挑戰
第五節 民主主義與威權主義:“尼赫魯王朝”的興衰
第六節 小結:從精英民主到大眾民主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歐洲現代化進程中的歷史經驗
第二節 非西方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民主與威權
第三節 印度的民主:進入現代世界的第四條道路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