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中的科學故事:國中生物的那些事兒

這是一本既有趣又實用的科普讀物,最適合9~14歲的青少年閱讀。本書以國中生物課本相關的14位重要科學家為線索,將與其相關的科學趣事、史實,和青少年即將學習的生物學知識、身邊的生活實際聯繫在一起,用小故事的形式呈現出來。相信小讀者讀完後一定會大有收穫。

內容簡介

《課本中的科學故事:國中生物的那些事兒》指出每一個學科都有自己的歷史和故事,自然科學的歷史和故事顯得更生動、更有趣。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同時放下兩個重物的故事廣為流傳,它激起了無數中小學生對科學的無限嚮往和崇敬。把國中生物課本上的知識用一個個故事串聯起來,讓你多元記憶,多點思考,多些興趣。看完此書,你會發現:啊!原來教材上說的是這么一回事兒。

圖書目錄

林奈:給生物分類和命名/1
故事1:給每一種生物分類/1
故事2:統一生物的命名/3
故事3:植物有雄雌嗎/4
故事4:林奈的小故事/6
羅伯特·胡克:發現細胞/8
故事1:生物學的顯微鏡/8
故事2:發現細胞/10
故事3:不幸的胡克/11
施萊登:提出細胞學說/14
故事1:細胞學說/14
故事2:細胞的結構/16
故事3:植物的顏色/18
列文·虎克:發現細菌/20
故事1:幸福的虎克/20
故事2:死海中真的沒有生物嗎/22
故事3:蘑菇、木耳是植物嗎/24
故事4:給生物分類太難了/25
詹納:接種牛痘預防天花/27
故事1:傳染病——人類曾經的頭號敵人/27
故事2:最早的疫苗/29
故事3:詹納發明種牛痘/31
故事4:人類的反擊/32
故事5:毀滅還是保存,這是個問題!/34
巴斯德:微生物學之父/35
故事1:巴斯德的小故事/35
故事2:是什麼引起了傳染病/37
故事3:征服狂犬病/39
故事4:葡萄酒變酸了/41
故事5:食物為什麼會變質/43
哈維:發現血液循環/45
故事1:血液的管道——血管/45
故事2:血液循環的發現歷程/46
故事3:血壓和脈搏/49
故事4:血液的成分/51
故事5:血型/53
貝林:發明血清療法/56
故事1:破傷風/56
故事2:第一屆諾貝爾獎/57
故事3:為什麼人很少受到病原體的傷害/59
弗萊明:發現青黴素/62
故事1:發現殺死細菌的物質/62
故事2:尋找抗生素/64
故事3:抗生素並不是萬能的/66
故事4:弗萊明的小故事/67
巴甫洛夫:提出條件反射學說/70
故事1:巴甫洛夫的小故事/70
故事2:流口水的學問/74
故事3:巴甫洛夫和實驗狗/76
故事4:嬰兒為什麼會尿床/77
班廷:提取胰島素/79
故事1:食物在體內的旅行/79
故事2:人體所需的能量來自哪裡/81
故事3:尿液中有糖/82
故事4:班廷的小故事/84
達爾文:提出進化論/87
故事1:長頸鹿的脖子為什麼那么長/87
故事2:物種的起源/89
故事3:生命的起源/91
故事4:達爾文的小故事/93
沃森: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97
故事1:有三個媽媽的克隆羊長得像誰/97
故事2:生男生女誰決定/99
故事3:無人不知的DNA/101
故事4:沃森的小故事/103
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106
故事1:雜交水稻/106
故事2:雜交水稻是轉基因食品嗎/107
故事3:袁隆平的小故事/109

序言

每一個學科都有自己的歷史和故事,自然科學的歷史和故事顯得更生動、更有趣。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同時放下兩個重物的故事廣為流傳,它激起了無數中小學生對科學的無限嚮往和崇敬。
初三的時候,我和學生們一起對自然科學課本中出現的科學家進行了一次統計,一共提及了52位科學家的名字。實際上,我們課本上出現的科學家並不算多。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自然科學的每一處知識都可以追溯它的歷史,都有其可以訴說的故事。
學生們熱愛自然科學故事但卻十分缺乏相關的知識。科學故事不僅使課堂有趣,而且拉近了學生與科學知識、科學家的距離,另外還有助於學生對於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在課堂上,我儘量多挖掘一些科學故事與同學們分享。這讓我閱讀了一定量的科普讀物,同時,在教學和閱讀過程中也有了一些資料的積累和感想。
既然學生熱愛科學故事,那為什麼科普知識如此匱乏呢?我對班級同學調查後發現:學生閱讀的科普書與國中科學課本嚴重脫節。
那么目前市面上的科普圖書哪些比較適合學生呢?因為也有學生和家長曾經提出過這樣的問題。這么多年來,我讀了很多有關科普的書籍。無論寫得如何,每本書都能帶給我一些寶貴的知識和啟發。
儘管每本書都讓我受益匪淺,但我還是發現書中似乎缺了點什麼。因為這些書籍大多是由科學家、科研人員或記者編寫的,和現在的學生生活實際或課本都有所脫節。
本書是最接近課本和學生的科普讀物,如果能對中國小的學習和閱讀有所助益,同時豐富家庭藏書,讓自然科學故事成為家庭飯桌上的談資,則善莫大焉。
感謝電子工業出版社,以及基礎教育分社賈賀社長、何況編輯及相關的工作人員,正是你們和我一起完成了這一有意義的工作。
在寫作過程中,我參閱了大量的科普讀物和網路資料,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