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中華民族戲劇特有的面部化妝造型藝術,它是圖案化的,也是性格化的,它以誇張的色彩變幻無窮的線條為人物增添了強烈的審美效果。
臉譜色彩的表現十分豐富,可謂赤橙黃綠青藍紫,一切性格特點盡情流露於色彩中。
紫色象徵忠貞、耿直、果斷、沉穩,如廉頗、李密、龐統、尤俊達、嚴良等。
紅色作為主色,表示忠勇義烈,比較典型的如關羽、姜維;用作副色,暗示人物命運,如蔣忠、馬謖、華雄、高登等。
黑色象徵剛烈、勇猛、粗率、魯莽,如包拯、李逵、張飛、牛皋、尉遲恭、楊七郎、項羽等。
藍色表示剛強、粗獷、驍勇、桀傲不馴,如馬武、單雄信、竇爾敦、呂蒙等。
綠臉象徵剛勇、強橫、猛烈、暴躁等性格,如青面虎張青、太史慈、馬強、程咬金、公孫勝、柳仙等。
黃臉黃臉象徵驃悍、兇殘、陰險、工於心計等性格,如宇文成、龐涓、晁蓋等。
白臉象徵陰險、狡詐等性格,如曹操、嚴嵩、董卓、趙高、秦檜、賈似道、毛延壽、司馬懿、高俅等。
京劇臉譜起源於生活。每個人面部器官的形狀、輪廓相似,生理布局也都有一定的規律,面部肌肉的l紋理與人物的年齡、生理、經歷、生活的自然條件也都有密切關係,所以京劇臉譜的勾繪是以生活為依據,也是生活的概括。如生活中常說的人的臉色,曬得漆黑、嚇得煞白、臊得通紅、病得焦黃等,既是劇中人物心理活動、精神狀態的揭示和生理特徵的表現,又是確定臉譜色彩、線條、紋樣與圖案的基礎。臉譜雖然來源於生活,但又是實際生活的放大、誇張。演義小說和說唱藝術對歷史人物的誇張、形象的描寫,也是京劇臉譜的依據來源。如關羽的丹風眼、臥蠶眉,張飛的豹頭環眼,趙匡胤的面如重棗等,所有這些描寫,都被戲曲化妝吸取下來,在京劇舞台上的表現尤為明顯、突出。京劇臉譜在創造與發展的過程中,來源眾多,除上述者外,還有如下幾種:
1、借鑑生活中血統遺傳的原理。如張飛之子張苞,孟良之子孟強,焦贊之子焦玉,尉遲敬德之子尉遲寶林等,襲用其父臉譜,約定俗成,漸成定例。
2、依據劇中人物姓名,附會色調,確定臉譜。如齊桓公因名“小白”而勾白臉,青面虎因“青”字勾綠臉,浪裏白條張順因“白”字勾白臉,黑風利、烏成黑等因“黑”字皆勾黑臉。姬僚
3、以訛傳訛;一些劇中人物的臉譜來源於“訛傳”(音訛、義訛),加以附舍。如文天祥因與聞太師之“聞”同音勾紅臉。鋼屬黑色,剛與鋼同膏,因此京劇舊例,凡性格猛烈剛強之人多勾黑臉,如《草橋關》劇中的銚剛,(徐策跑城9劇中的薛剛)《慶陽圖》劇中的李剛,均因名字中有“剛”字而勾黑臉(京劇界素有“三剛不見紅”之說)。《八蜡廟》劇中的關泰,《收關勝》劇中的關勝,僅因與關羽同姓而勾紅臉。
我國京劇中的臉譜據說源自於一個歷史故事:《樂府雜錄》、《舊唐書·音樂志》、《教坊記》的記載,北齊(公元550——577)蘭陵王高長恭,勇武過人,但容貌清秀,自以為不足以威懾敵人,遂帶木雕面具出戰,時常取勝。一次與周師戰於洛陽金墉城下,以少擊眾,大勝敵軍。齊人慕其勇冠三軍,便模仿他的動作,編成舞蹈,配以歌曲,稱為《蘭陵王入陣曲》。唐代發展成歌舞戲,稱之為大面。演戲時,扮演蘭陵王的演員頭戴面具,“衣紫,腰金,執鞭”(《樂府雜錄》)載歌載舞,作種種指揮、擊刺的姿態。這個戲塑造了一個驍勇善戰的英雄想像,深受人們的喜愛。後世的戲曲臉譜,受到它的影響,日本的歌舞伎亦受其影響。
歌詞歌譜
那一天爺爺領我去把京戲看
看見那舞台上面好多大花臉
紅白黃綠藍咧嘴又瞪眼
一邊唱一邊喊 哇呀呀呀呀
好象炸雷 嘰嘰喳喳震響在耳邊
藍臉的竇爾敦 盜御馬
紅臉的關公 戰長沙
黃臉的典韋 白臉的曹操
黑臉的張飛 叫喳喳……
說實話京劇臉譜本來確實挺好看
可唱的說的全是方言怎么聽也不懂
慢慢騰騰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
樂隊伴奏一聽光是鑼鼓傢伙
嚨個哩個三大件
這怎么能夠跟上時代趕上潮流
吸引當代小青年
紫色的天王 托寶塔
綠色的魔鬼 斗夜叉
金色的猴王 銀色的妖怪
灰色的精靈 笑哈哈……
我爺爺生氣說我純粹這是瞎搗亂
多美的精彩藝術中華瑰寶
就連外國人也拍手叫好
一個勁的來稱讚
生旦淨末唱念做打手眼身法功夫真是不簡單
你不懂戲曲 胡說八道
氣的爺爺鬍子直往臉上翻
老爺爺你別生氣
允許我審辯
就算是山珍海味老吃也會煩
藝術與時代不能離太遠
要創新要發展
哇呀呀呀
讓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家都愛看
民族遺產一代一代往下傳
一幅幅鮮明的 鴛鴦瓦
一群群生動的 活菩薩
一筆筆勾描 一點點誇大
一張張臉譜 美佳佳……
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