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漢森[美國氣候科學家]

詹姆斯·漢森[美國氣候科學家]
詹姆斯·漢森[美國氣候科學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詹姆斯·漢森,美國氣候科學家。1941年3月29日出生於美國愛荷華州,1967年在愛荷華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目前是哥倫比亞大學兼職教授。 1981年起擔任美國航天局戈達德航天研究所所長。1988年,漢森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向議員們警示燃燒化石燃料等人類活動可能導致的全球變暖風險,成為第一位拉響全球變暖警報的科學家,被尊為“全球變暖研究之父”。 榮獲2018年第三屆唐獎永續發展獎。

人物生平

詹姆斯·漢森 詹姆斯·漢森

1981年起擔任美國航天局戈達德航天研究所所長。早在1988年,漢森就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向議員們警示燃燒化石燃料等人類活動可能導致的全球變暖風險。

20年前,漢森成為第一位拉響全球變暖警報的科學家,被尊為“全球變暖研究之父”。然而,在備受期待的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召開前夕,這位68歲的“氣候教父”卻公開“唱衰”這場會議,說它是一場“鬧劇”,注定以失敗告終,而且失敗了反倒對地球更好,出位言論令人側目。

一直以來,漢森都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氣候學家之一,但同時也是最“幼稚”莽撞的一位。他批評美國政府,痛罵煤炭和石油公司,反對碳交易,為此,遭到環保者同行的疏遠、學界的排擠、NASA的封殺、美國政府的孤立甚至警察的逮捕。

然而,漢森始終認為,科學家不是一部客觀的事實機器,在關鍵時刻說出自己的政治主張是一名科學家的責任。

漢森說:“如果全球溫度再升高2到3攝氏度,我們會看到這些變化將把我們現在所知的地球變成一個不同的星球。上一次地球出現這樣的溫度是在300萬年前的上新世中期,當時的海平面比現在高出25米。”

的確,漢森從來都不是喜歡拋頭露面的人。他在民風保守的美國中部長大,從小性格靦腆,即便是在上世紀60年代反越戰遊行席捲美國大學校園時,他也像書呆子般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撲在研究上。

可以說,漢森成為環保鬥士實在是被逼出來的。儘管自1988年起,他的研究引起了全球性關注,但他卻無意成為環保鬥士。他覺得事實本身就可以說話,而且希望有口才更好的人接過這面大旗,而他則重返實驗室,繼續埋頭科學研究。

然而,進入晚年的漢森發現,這20多年來,政客們虛與委蛇、推卸責任,並未採取切實的行動,對子孫後代未來的擔憂促使他回到政治領域。他的妻子安妮克說:“他開始發出自己的聲音,既不是因為他覺得自己擅長,也不是因為他樂在其中,而是因為必須這樣做。”

如今,已成為祖父的漢森正享受著天倫之樂。他和妻子平日住在紐約市中心,每逢周末,都會到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的一處建於18世紀的大宅度假,而兒女們也往往帶著孩子前來團聚。

像天下所有的爺爺一樣,漢森十分寵愛自己的孫輩。前不久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漢森如此解釋自己成為氣候鬥士的原因之一,“我不希望自己的孫子孫女們說,爺爺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但他不說出自己的想法。”他近日剛剛出版的一本揭示氣候變暖危害的新書書名即為《環境風暴》。

獲得榮譽

詹姆斯·漢森 詹姆斯·漢森

1988年6月,一個炎熱的夏日,漢森前往美國國會參加一個跟氣候有關的聽證會,他指出人類活動所導致的溫室氣體效應已經形成,成為最先敲響全球變暖警鐘的科學家。由於媒體的廣泛報導,他的證詞引發了對於氣候變化的全球性關注,漢森也因此被尊為“全球變暖研究之父”。

2001年 他獲得了第7屆環境亨氏獎;

2006年 為科學促進會的協會選定的詹姆斯·漢森獲得科學自由與責任的獎;由於漢森在氣候和環保方面的努力, 2006年,他入選《時代》周刊最具影響力百人榜;2007年, 詹姆斯·漢森被《時代》周刊評為全球50位環保英雄之一。

2007年,詹姆斯·漢森獲得“有一個我們的世界優秀的科學,技術,文化或社會影響成績的一百點零萬美元丹大衛獎 ”

詹姆斯·漢森 詹姆斯·漢森

2009年,詹姆斯·漢森被授予由美國氣象學會頒發的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羅斯貝研究獎章的最高榮譽。

2010年4月7日,由於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向政治家們警示全球變暖的危害,漢森榮膺有“諾貝爾環境獎”之稱的2010年“蘇菲獎”,並獲得10萬美元獎金。

“蘇菲獎”評審委員會說:“漢森在推進我們理解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化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我們面臨著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漢森當天與評審委員會進行視頻對話時談到了格陵蘭島及南極冰原消融、物種滅絕,不過,“美國並未走在解決問題之道上”。

漢森將於6月份前往挪威首都奧斯陸領取“蘇菲獎”。這一獎項由挪威作家約斯泰因·戈德爾和他的妻子於1997年創立,旨在獎勵為人類發展和環境保護作出積極貢獻的個人或組織。戈德爾是1991年出版的暢銷書《蘇菲的世界》的作者。

2018年6月18日,獲得第三屆唐獎永續發展獎 。

社會活動

詹姆斯·漢森等人在2008年9月《The Open Atmospheric 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為:“大氣CO2的上限:人類的目標在何處?”,闡述了二氧化碳上限應為350ppm的觀點。論文指出:古氣候的證據和當前氣候變化的趨勢顯示CO2的濃度必需從現在的385ppm降至最多350ppm,最好能更低。如果超過這個數字則有可能導致不可逆轉的災難,否則人類將難以保存地球的生態環境。

最近詹姆斯·漢森在接受英國衛報記者採訪時說:歐巴馬只有4年時間對抗氣候變化。

長期以來,漢森一直奔走呼籲各國領導要趕快採取行動,他現在幾乎已經從一個科學家轉變成一個環保活動家,以下是一些有關的報導:

2008年7月3日,詹姆斯·漢森寫信給日本首相警告人類有“滅絕和全球饑饉”的危險,信中感謝日本,領導減緩氣候變化。但若要保護地球,維持現狀,立刻逆轉全球暖化,漢森博士鼓勵日本,繼續積極行動。他在信中寫道:“今日兒童的未來,特別是世上的貧困者,都仰賴成功穩定氣候,國際社會在這一兩年,必須清晰思慮和英勇領導民眾,才能改變人類的歷史。”

2008年9月15日,11名抗議者在美國維吉尼亞州道明尼電力公司的一個火電廠建設工地上被拘留,其中一名叫漢娜·摩根的20歲女青年被認為是“頭目”。

詹姆斯·漢森受邀為此事件發表了一個聲明為抗議者作證,漢森稱這些年青人是“為了自然和人類敢於站出來反對官方電力”的人,並說:“近些年來氣候變化的科學證據越來越清楚,如果不馬上終止燃燒煤炭排放溫室氣體,我們將會滅絕這個星球上的一大部分物種”。

漢森說:“我們的父輩並不知道使用石化燃料的長期滯後效應,但我們知道,因此我們沒有藉口原諒自己,我們希望這些有勇氣的年青人能夠幫助教育公眾對氣候和環境的認識,並幫助我們為了下一代保護自然。”

2008年11月21日,詹姆斯·漢森發表了一篇致美國下一任總統歐巴馬的一封信,題目為“告訴歐巴馬真相─全部的真相”,信中闡述了全球變暖形勢的嚴峻性和一些建議。

2009年3月29日,詹姆斯·漢森為了回應紐約時報上的一篇文章,撰寫了一篇題目為“令人遺憾的引用“的文章。文中指出了著名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關於全球暖化的言論不夠謹慎。

2009年7月13日,詹姆斯·漢森發表了題為《解決全球暖化問題的策略暨太陽舞小子是罪犯嗎?》的文章,闡述了停止使用化石燃料的緊迫性,並為民間抵抗運動辯護。

2009年6月23日,詹姆斯·漢森為支持保衛煤河山的環保運動而發表了《關於煤河山的聲明》。

社會評價

詹姆斯·漢森 詹姆斯·漢森

美國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強烈批評漢森在氣候變化方面的積極舉動。“地球人高估了全球變暖的影響,而那個真正該對此負責的人就是詹姆斯·漢森。他一直在誇大所有的危險……漢森將科學變成了意識形態。”

2009年6月漢森被捕後,《紐約時報》知名專欄作家拉夫金撰文稱:“在這場環境政策之爭中,漢森遠遠逾越了科學家尤其是為政府工作的科學家的傳統角色。”

同時,由於反對歐巴馬政府所鼓吹的碳交易,“惹惱了許多長期的支持者”,漢森也被本應是同道的氣候活動家逐漸孤立。皮尤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心主任克勞森表示,“我將詹姆斯·漢森看做一位英雄科學家……但我衷心希望他能夠堅守住自己的知識堡壘。因為我感覺他在政治上相當不現實。”

一直以來,就有人批評漢森在政治上很幼稚。就哥本哈根會議所發表的刺耳言論,再一次證明漢森是個不討喜的角色。漢森本人也承認自己是個“溝通技巧很差”的人,不夠“圓熟得體”。“雖然有趣,但很難相處”

有位採訪他的記者吃驚地發現他原來“脾氣很差且固執己見”,這位記者說,漢森“雖然有趣,但很難相處”。在氣候變暖問題上,漢森從來都不憚於向權貴開炮,且不講究方式方法,他本人也曾因此成為權力的受害者。

自從1988年在國會作證以來,他一度成為美國政府的座上賓,頻頻受邀參加各種會議。然而,由於漢森毫不收斂他對柯林頓政府和布希政府在氣候問題立場的批評,2004年,風向突變。美國政府開始鉗制漢森的言論。

據稱,在布希政府的唆使下,美國航天局開始限制他與媒體的接觸,還威脅說,如果他不停止散布不受歡迎的言論,“後果很嚴重”。美國航天局還專門指示人員收集和評估漢森在公共場合發表的言論,甚至回絕媒體對漢森的採訪請求。這一事件曝光後,負責對漢森“封口”的一名24歲的美國航天局雇員被迫辭職以平息眾怒。

除了政治上受壓制外,學界對漢森的誠信度的質疑也不絕於耳。近日爆出的“氣候門”事件表明,一些科學家篡改數據,偽造科學流程以支持其有關氣候變化的說法。這一事件無疑加重了外界對漢森的質疑,因為其所在研究機構就是相關數據的主要提供者之一。

實際上,學界對此早有警覺。2007年,迫於輿論壓力,漢森不得不更正其有關美國地表溫度的數據。更正後的數據表明,20世紀美國最熱的一年不是漢森之前所宣稱的90年代某一年,而是30年代某一年。

此外,一位加拿大計算機系統分析員發現,漢森曾將1970年前的全球氣溫數據下調0.5℃,而將1970年後的相關數據上調。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