頒布背景
1855年,亞歷山大二世成為沙皇,就通過推行一整套重要的改革,試圖謀求知識分子中自由主義者的支持。他準許人們到國外旅行,放鬆對大學的控制,並且允許審查制度的執行相對地鬆動一點。人們開始在國內創辦報紙和期刊,像亞歷山大·赫爾岑在倫敦發行的《北極星》這一類由在國外的俄國革命者編撰的出版物,也比較自由地進入到國內。其結果是公眾輿論像火山一樣噴發出來,公眾輿論至少在一點上是一致的,那就是解放農民勢在必行。這在原則上簡直就不是個黨派問題。亞歷山大的父親尼古拉一世是一個極端憎惡西方自由主義的著名的反動分子, 他組建了一個秘密政治警察系統,其專橫和審訊方法在歐洲前所未有。然而,就連尼古拉一世本人也曾採取過一些認真的措施去緩和農奴制的矛盾。亞歷山大二世對待俄國事務的態度基本上是因循守舊的,但也不得不著手建立一個政府的特別部門去研究這個問題。其實這個政府並不想把整個勞動制度和國家的經濟秩序搞亂,也不想毀滅貴族階級,因為沒有這個階級的支持,進行統治是根本不可能的。在經過不計其數的討論、建議和提出備忘錄之後,1861年,帝國頒布法令宣布廢除農奴制,農民從此獲得了自由。
內容
廢除農奴制的法令,由《關於脫離農奴依附關係的農民的一般法令》等17個檔案組成.法令規定:廢除農奴制度,農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權,地主不能買賣和交換農民,農民有擁有財產,擔任公職,進行訴訟和從事工商業的權利.在全部土地歸地主所有的前提下,農民可以使用一定數量的份地,但必須向地主交納贖金(這種贖金大大超過了土地的實際價格).農民在簽訂贖買契約之前還要為地主服勞役或繳納代役租.《地方法令》規定,當農民使用的份地超過"法令"規定的數額時,或者分給農民份地以後,地主剩下的好地不到全部土地的1/3時,地主有權向農民割地.為管理改革後的農民,設定了地方貴族控制的村社和鄉組織,並建立了監督農民的連環保制度。
評價
法令的頒布使農奴的人身得到解放,掙脫了封建生產關係的束縛,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收取的巨額份地贖金,為資本主義的發展積累了大量資金.但改革並沒有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從土地分配的情況來看,農民所得的份地不僅比原來耕種的要小,還要繳納高出地價兩三倍的贖金.地主總是以各種手段向農民"割地",全國平均"割地"達到18%,在土地肥沃地區達20~40%,少數地區甚至達到一半.所以,當農民真的"解放"以後,實際上已變得一貧如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