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瓶
古建築附屬構件,解釋有二。“角科斗栱由昂之上,承托老角梁下之瓶形木塊。”(《清式營造則例》)屬於斗栱的裝飾構件,此構件在宋《營造法式》中,有兩種形象,即“寶瓶”形象和半蹲的人形形象,稱“角神”。二、塔頂上塔剎的一種形式,與斗栱中的“寶瓶”完全不同,其造型為圓球狀。據《洛陽伽藍記校注》“剎上有金寶瓶……寶瓶下有承露金盤三重…,至孝昌二年中,大風髮屋拔樹,剎上寶瓶隨風而落……”據此可知,“寶瓶”至遲出現於北魏時期:至明清時期,“寶瓶”仍是塔剎中的主要形式,當時為“金寶瓶,容二十五石”的空心體。根據材料,常見有磚雕、石雕、琉璃、金屬四種材料,分為獨立“寶瓶”、多重組合“寶瓶”和與相輪結合的“寶瓶”三種類型。
基本概念
角神也名“寶藏神”,據《營造法式》卷四大木作制度“飛品”條:“若角昂,以斜長加之。角品之上,別施由品。注:…所坐料上安角神,若寶藏神或寶瓶。”關於角神,在《營造法式》中也有圖樣,一是斗棋之上坐一孩童,二是寶瓶。山西大同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外檐轉角斗棋中即有角神。長治市平順縣車當村宋代佛頭寺大殿中也有使用,此角神形狀是寶瓶。
宋金幕室中轉角處都砌轉角柱頭鋪作,但斗栱之上大都不再裝飾由品等複雜構件,而直接做出屋檐部分。但也有做出角神的做法。長治市魏村金墓中轉角鋪作第三跳角華棋之上由品之下放置的坐角神,形象如力士之態”。從做法上看和《營造法式》記載的“寶藏神”完全吻合。從此墓角神大小看,和《營造法式》卷二十三“角神高為一尺五寸,需七個功另一分四厘”的規定相差較大,但從墓室結構的整體分析,比例還是非常協調的。山西晉城市古青蓮寺大殿斗棋之上放置一個角神,其形象和長治市魏村金角神基本相同”。
地面建築上保留的角神實例已不多見,因此,角神與力士很容易混淆。角神是獨坐於四五鋪作斗棋角昂之上,唐宋磚塔角梁之下多見放置角神,但形象多為力士。如天津薊縣獨樂寺塔上角神都是承托普拍枋的”。從所安部位看,稱之為角神也有些道理。但按照營造法式》的規定,斗棋由品之上オ為“角神”,所以它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角神,而是《營造法式》卷二十四中提到的“扛坐神”。在河南洛陽潤西宋代墓中也發現角神,但不是砌在轉角斗棋之上,面是砌在轉角斗棋之下。從形象看似為力土,它是用以承托普拍和斗棋的。這或者與地面磚塔上的力土士形象的影響有關,因此,也不是真正意義的角神,也應為“扛坐神”。
有些人把須彌座上的力士也說成是角神,顯然是不合適的,應予糾正。明清以後還保留著斗上放置角神的做法,但已不是人物形象的角神,而是寶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