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典故
我國歷史上有許多“見龍在田,利見大人”的故事,如孔子見老子,張良見黃石公,劉備見了諸葛亮。孔子見老子之前,老子已知孔子為“聖人“;劉備見諸葛亮,諸葛亮已知劉備是志在四方的的“劉皇叔”。張良見黃石公之前,黃石公已知張良是“刺秦少年”,何等抱負!
據《史記》記載,張良刺殺秦始皇未遂後,“潛龍勿用”,隱藏在下邳。有一天他在在一座橋上過,一個老人(黃石公)走到他面前鞋扔到橋下,讓他去撿。張良吃驚不小,想這個老人,又見這人很老了,終於忍住,去橋下撿走鞋來拿到橋上。老人又很過分地讓張良為讓穿鞋,張良默默照做了。老人大笑而去,一會兒回來,誇他“孺子可教”,命他五天后大清早在橋上等。張良五天后一去,見老人早在橋上了。老人大怒,讓他過五天再來。過五天,張良又比老人來得晚,老人又怒,約他再過五天來。過了五天,張良半夜趕往,終於趕在了老人的前面。老人見他先到,高興了,於是傳了他一部《太公兵法》。張良就因為這次奇遇,成為後來漢高祖劉邦首席軍師與漢王朝的開國元勛之一。
現實意義
在現代社會,一個人在工作崗位上已經顯露才幹,要學會等待和尋找我們命中的“貴人”出現,尤其重要的是當貴人出現時,我們要認出來,千萬不可錯過。從張良圯上逢黃石公來看,這裡還有一個考驗的過程。黃石公一共試了張良三次,一試張良,讓他撿鞋。這是試張良是否能忍住少年人常有的浮躁之氣,同時也是試張良是否有敬老的善心。有此善心,便查做天下事。二試張良,橋頭等待。這是試張良是否是有心人,只有有心人才會幹大事。同時也在試的堅韌程度,才給故意讓張良一次次遲到,一次次挨罵,才可能使張良在第三次起得特別早,處於一種完全等待狀態,這時傳給他兵書,便可領會。張良經受住了黃石公三次的考驗,所以他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