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西缶雪恥 Xi fǒu xuě chǐ
[典源]《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舊中國時,秦昭王倚仗強大的國勢,向趙強索傳國之寶“和氏璧”。藺相如帶璧入秦,當廷力爭,使得以完璧歸趙。公元前279年,藺相如隨趙惠文王赴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與秦王相會。會上,秦王強使趙王為其鼓瑟,而秦王卻不肯為趙王擊缶(音否,古代一種瓦質打擊樂器)。藺相如以“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相威脅,終於迫使秦王“為一擊缶”。從而為趙雪恥。
[釋義]七國之中,秦在西方,故稱秦王在澠池會上所擊之缶為“西缶”。
[謂喻]“西缶雪恥”,比喻折服強敵,為國雪恥。《文選》卷十晉·潘岳《西征賦》:“恥東瑟之偏鼓,提西缶而接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