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爾格德心理學導論

《西爾格德心理學》內容簡介: 本書一直被奉為普通心理學教科書的典範之作。其主要作者西爾格德教授,自1928年便在耶魯大學和史丹福大學開設非常受歡迎的心理學導論課程。他基於多年的教學經驗,1953年獨自編寫了本書的第一版,由於內容豐富、觀點全面、著重啟發學生思維,特別適合作為初學者的授課或自學教材。該書自出版後就一直普受讚譽,到1962年第三版時,銷量高達40萬冊,成為當年最暢銷的圖書。其後陸續被翻譯成法語、德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中文等多種文字,是全世界大學最廣泛使用的普通心理學教材。 為了適應心理學領域的不斷進步,本書自1967年修訂開始增加新作者,以期融入心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新出現的分支領域。50多年間已至14版,內容不斷充實完善,始終是心理學教材中的黃金標準。雖然新作者都是各個領域的專家,但為了紀念西爾格德對此書和心理學教育的貢獻,始終保留西爾格德為主要作者的地位。 本版既保留了以前各版圖文並茂、善於幫助學生整合所學內容並記住大量信息的優點外,在“雙面論證”、“前沿研究”等欄目中,心理學領域最新的材料與最古老的爭論也一併呈現給讀者,向讀者全面展現了心理學所能達到的深度和廣度。無論是對心理學毫無基礎的初學者,還是想深入了解心理學全貌心理專業學生,必定都能從本書中汲取充足的養分。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E.西爾格德(Ernest Hilgard,1904—2001),早期研究動物和人的條件反射,後來研究人的動機作用和無意識過程,晚年主要從事美國心理學史的研究。1948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49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7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R.C.阿特金森(Richard C. Atkinson,1929—),美國當代心理學家,曾任加州大學校長。
E.E.史密斯(Edward E. Smith),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認知神經科學部部長。
S.諾倫—霍克西瑪(Susan Nolen-Hoeksema),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
洪光遠,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現任台灣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副教授,研究領域為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本書都是全球最廣泛使用的心理學導論教材。
——美國心理學協會(APA)網

名人推薦

我決定仍以學生為重點,就像我在課堂上所做的。我一向喜歡讓他們參與教學活動,自己尋找他們提出問題的一些答案,鼓勵他們當我的說明(或批評)不明確時,用問題來打斷我的教學。在編列本書大綱及內容寫作時,我試著儘量實現讓學生參與的初衷。
——西爾格德
《西爾格德心理學》一直被奉為普通心理學教科書的經典之作。
——張厚粲,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

圖書目錄

簡目
第一章 心理學的本質
第二章 心理學的生物基礎
第三章 心理發展
第四章 感覺過程
第五章 知覺
第六章 意識
第七章 學習與條件反射作用
第八章 記憶
第九章 語言和思考
第十章 動機
第十一章 情緒
第十二章 智力
第十三章 人格
第十四章 壓力、健康及應對
第十五章 心理疾病
第十六章 心理異常的治療
第十七章 社會影響
第十八章 社會認知
附錄 統計方法與測量
重要辭彙
索引
出版後記

文摘

心理學的本質
俗話說:閱讀開啟了教育與進步之門。然而,鼓勵小孩閱讀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呢?一家全美連鎖的披薩店業主相信他們已經有了答案:孩子閱讀就給予獎勵。由孩子的老師設定每月閱讀目標——像是幾本或幾頁書,當孩子達成目標時就給一張披薩兌換券,可到當地參與活動的餐廳兌換免費披薩。父母與老師都說這個辦法有效──它令孩子們讀了更多的書。近20年來,全美兒童通過此計畫贏得了不少披薩,也許你或者你的兄弟就曾吃過這樣免費的一餐。但是,此計畫在心理學上站得住腳嗎?且讓我們看看研究怎么說。或許你早已知道學習理論中的一條基本原則:做出某種行為後得到酬賞,則該行為會被強化。你會在第七章中得知:酬賞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原則被稱為效果律(law of effect)。兒童如果閱讀就能得到披薩的獎勵,他們會讀得更多。乍聽之下,這個計畫似乎得到空前的成功,果真如此嗎?考慮一下其他後果──比方說,披薩計畫一旦終止,孩子們對閱讀會有什麼感受?他們還會持續閱讀嗎?有十來個心理學實驗都試圖回答這個問題,其中有許多實驗是在學校課堂中進行的。在一個經典的實驗(Greene,Sternberg & Lepper,1976)中,心理學家請老師為學生介紹幾種新的數學遊戲,接著兩周,只在一旁觀察孩子們花多少時間來玩這些遊戲。到了第三周,有些班級的孩子玩這些遊戲時會得到獎賞,而其他班級的學童則沒有。正如預期,獎勵增加了孩童玩這些遊戲的時間,效果律得到支持。但是接下來幾周,當不再有獎賞後,發生了什麼事?那些曾獲得獎勵的小孩突然對數學遊戲喪失了興趣,幾乎不再玩這些遊戲。相反的,那些從未得過獎賞的小孩卻一如往常地玩這些數學遊戲。
這個實驗顯示:酬賞有時會產生反作用,會損耗孩子從事類似閱讀與數學等活動的內在興趣。當人們認為視其行為是由某些外在情境因素——比如免費披薩——所引發的,會因而削弱個人從事這些活動的內在因素——像是:活動本身就很有趣。因此,小孩自問為何要閱讀,他們會說是為了披薩,一旦沒有了披薩,他們就沒有閱讀的理由了。就算他們能享受閱讀的樂趣,酬賞的效果還是凌駕其上。酬賞的這種損耗性影響稱作過度辨護效應(overjustification effect) ——指在解釋個人行為時,過於強調顯見的情境原因反而忽略個人成因。
你可能會認為大學的成績也是學習的酬賞,它們是否跟閱讀得到的披薩一樣會有反效果?其實不盡然,其間一項主要的差別在於:你在大學課程中所得的成績是依照你的表現而定。研究指出:依表現結果所給予的酬賞是不會損及興趣的——有時反而有加強的效果——因為它們讓你知道你很擅長該項活動(Tang & Hall,1995)。話雖如此,過於計較成績,有時會蒙蔽了你對該課程純粹的興趣。因此,提醒自己:用功修習課程中存在兩個相輔相成的理由——得到好成績與享受學習——二者是可兼得而非只得其一的。
幸好,大多數學生都覺得心理學非常引人入勝,我們也有同感,因此我們會竭盡所能地在本書的字裡行間,將此迷人的魅力傳達給你。心理學之所以吸引人,在於它探討的問題幾乎觸及我們日常生活的每個方面。例如:雙親教養你的方式如何影響你對孩子的教養?戒斷藥物依賴的最佳方式是什麼?男人能像女人一樣,靈巧、細心地照顧嬰兒嗎?你能否在催眠之下憶起更詳盡的兒童期創傷經驗?核電廠中的儀器應如何設計,以便將人為疏失減至最低?長期壓力對你的免疫系統有何影響?治療沮喪,心理分析會比藥物更有效嗎?心理學家們正致力研究這些以及許多其他的問題。
此外,心理學也通過法律和公共政策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心理學理論和研究已影響法律對歧視、死刑、庭審實踐、色情、性行為和個人應負行為責任的看法。例如,所謂測謊器的測試結果在美國法庭不得引為證據,因為心理學研究指出其測試結果不夠精確。
由於心理學對我們的生活層面影響是如此的廣泛,對那些並無意專研心理學的人而言,了解一些心理學概念和研究方法依然是相當重要的。心理學導論課程能使你更加了解人們的思想、感受和所作所為,並洞悉自己的態度和反應,同時也能幫助你評判各種以心理學為名的主張。每個人都曾看過如下的報紙標題:
·新式心理治療可促進恢復壓抑的記憶
·焦慮可經由腦波進行自我調節與控制
·發現心電感應的證據
·嬰兒在假寐時學習說話的語音
·情緒穩定度與家庭大小密切相關
·含糖飲料可能提升考試成績
·直覺冥想法能夠延長平均壽命
·過分重視外表會損及心智
要明辨這些主張的真偽,你必須明了兩件事情:首先,你必須知道有哪些心理事實已被確證,這樣你就能明白這些新主張是否與已確證的事實相互矛盾,如果有矛盾之處,那就有必要加以審慎考慮;其次,你必須知道足以令人信服一項新主張或新發現所必備的證據類型,這樣你才能決定那些支持新主張的論點是否符合科學證據的一般標準,如果不符合,同樣就有必要抱持懷疑態度。本書嘗試提供兩項知識,第一是回顧心理學知識的現況,即試圖呈現此領域中最重要的發現,讓讀者明白這些已確證的事實。第二是檢驗研究的本質,即檢視心理學家如何設計研究程式以提供強而有力的證據,來支持或推翻一項假設,進而讓讀者明白支持一項新主張所需的證據類型。
在本章中,首先將討論心理學中已研究過的主題類型,簡要地回顧心理學歷史淵源後,我們將討論心理學家在研究這些議題時所採取的各種觀點。接著,我們會介紹心理學的研究方法,還包括進行這些研究時,學者們應該遵循的倫理準則。
第一節 心理學的領域
心理學可被界定為:對行為與心智歷程的科學研究。這個定義適切地反映了心理學令人驚異的多樣化主題。為使讀者對其多樣性能有些概念,本節簡單地描述心理學家最常探討的五種代表性問題。(所有這些問題將在本書中以各種觀點作更詳盡的探討。)
腦部傷害和面孔辨識(brain damage and fac recognition) 人們的腦部遭受傷害時會造成行動不便,這不足為奇。但令人驚訝的是,有時傷害只在腦部的某個區域,此人可能只會明顯失去某些能力,而其他卻一切正常。有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某些右腦特定區域受損的人無法辨識熟人的面孔,但辨識其他事物則毫無困難。面孔辨識能力的喪失被稱為面部辨識困難症(prosopagnosia),其症狀有時令人非常驚訝。最著名的是神經學者薩克斯(Oliver Sacks)提出的病例:一位病人確確實實把太太誤認為帽子(Sacks,1985)!另一個病例為:一位面部辨識困難症患者向餐廳侍者抱怨有人一直瞪著他,事實上是他一直盯著鏡子看,他甚至無法辨識自己的面孔!這些例子說明許多腦部的正常功能,並且指出某些心理功能——如面孔辨識——位於腦部的特定區域。
對人作特質歸因(attributing traits to people) 假若你在擁擠的百貨公司目睹下列景象:勸募慈善基金的人趨近一位顧客,當著眾人的面要求她捐款,於是她捐出一張50元支票。你會認為她很慷慨呢?抑或認為她是因為太多人看著她而被迫作不樂之捐?被設計來研究諸如此類假設情況的實驗,顯示出大多數人會傾向認為她很慷慨,即使情境壓力大到幾乎所有人都會有類似行為。因此,在解釋他人行為時,人們傾向高估人格特質的因果作用,而低估了情境因素的影響——社會心理學者稱之為基本歸因錯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見圖1-1)。假如我們比對基本歸因錯誤與過度辯護效應(在談論通過閱讀以贏得披薩的文章中所討論的),我們開始看出我們在判斷他人與自我判斷之間,存在著一些重要的差別——在解釋自己行為時,我們常會高估,而非低估情境的成因。
童年失憶症(childhood amnesia) 許多成人能記得早年生活的事情,但這段記憶只能到某一個點為止。事實上,沒有人能憶起3歲以前的事,這種現象被稱為童年失憶症。就以弟妹誕生為例,若當時你是3歲大,可能對此重要事件有些記憶,而且若當時你的年齡越大,日後記得的細節也就越多。但如果當時不足3歲,則大多數的人很難正確地憶起某一細節(參閱圖1-2)。此現象十分令人驚異,因為從無助的新生兒,到爬行、牙牙學語的嬰兒,到自行走路、說話的兒童,我們生命中的最初3年充滿了永不再現的嶄新經驗,然而,這些明顯的轉變卻僅在我們的記憶中留下些微痕跡。
肥胖(obesity) 超過四分之一的美國人過於肥胖,也就是說,比依身材和身高所定的適當體重超重 30% 以上。肥胖具有危險性,它提高了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臟病的可能性。心理學家對引起人們暴食的成因很有興趣,其中之一,似乎是有過剝奪史。如果一開始剝奪老鼠的食物,然後允許它們進食到恢復正常體重,最後是隨它們高興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結果它們所吃的量遠超過沒有剝奪史的老鼠。
媒體暴力對兒童攻擊的作用(effects of media violence on children’s aggression) “觀看電視暴力是否引發兒童較具攻擊性”是個長久以來一直備受爭議的問題。雖然有許多觀察者相信電視暴力會影響兒童行為,但是其他人卻認為,觀看暴力具有宣洩作用 (cathartic effect),它可能通過讓兒童替代性地表現而實際降低了攻擊,而“將它趕出系統”。但是研究證據並不支持宣洩作用的觀點。在某項研究中,一群兒童觀看暴力卡通,而另一組兒童則看相同時間的非暴力卡通。結果觀看暴力卡通的兒童在與同伴互動時變得較具攻擊性,而觀看非暴力卡通的兒童則在攻擊行為上沒有改變。這些效果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在9歲時觀看越多的暴力節目,他在19歲時也越可能更具攻擊性(見圖 1-3)。
心理學的歷史淵源
心理學的淵源可溯自古希臘的偉大哲學家,其中最富盛名的有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他們均提出關於心理生活的基本問題:意識是什麼?人是理性還是非理性的?所謂選擇的自由真的存在嗎? 類似這些問題,數千年來至今一直都是重要的議題,它們探討心靈與心智歷程的本質,這些就是心理學認知觀點的關鍵成分。
其他心理學問題則探討人類身體與行為的本質它們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被稱為“醫學之父”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與蘇格拉底約同一年代深入研究了有機體功能的生理學,他對大腦控制身體各種器官的歷程進行了許多重要的觀察研究。這些觀察研究為心理學的生物觀邁開了第一步。
先天與後天之爭
有關人類心理最早的爭論之一,至今依然方興未艾,亦即人類的能力是先天具有的還是經由後天經驗獲得的。先天論(nature view)認為,人是帶著先備的知識和對現實的了解來到世界。早期哲學家相信此一知識和理解,它可通過仔細的推理和內省而得。17世紀的笛卡爾支持先天論觀點,認為有些概念(如上帝、自我、幾何定理、完美和無限)是與生俱來的。笛卡爾也因其有關身體可如同機器一般被研究的概念而著名。這是今天有關心靈信息處理觀點的基礎,我們後面將略述之。
後天論者(nurture view)則認為知識的獲得要通過經驗及與外在世界的互動作用。雖然有部分早期希臘哲學家持此觀點,但它與17世紀英國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有最密切的關聯。依洛克觀點,人生下來是一白板(tabula rasa),借著在世的經驗寫下了所有的知識和理解。這一觀點產生了聯想主義心理學(associationist psychology),聯想論者否定天生的概念或心理能力,取而代之,他們認為充滿心靈的各種概念是通過知覺進入,再以相似、對照等原則而相互關連。現今有關記憶和學習的研究都與早期的聯想論有關。
近十年來,先天—後天之爭變得不那么強烈,雖然仍有心理學者主張人類的思想與行為主要源自於先天的生物基礎或後天的經驗,但大多數的心理學家會採取整合的觀點。他們承認生物歷程(如遺傳或大腦的內在歷程)會影響思想、感受與行為,但經驗也一樣會留下痕跡。因此當前的問題不在於塑造人類心理的是先天還是後天,而在於先天后天
二者如何共同發揮影響力。本章稍後的許多論點,還會出現先天—後天的議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