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流灣大橋

西流灣大橋

西流灣大橋位於湖南省益陽市,橫跨資江連線資陽區與赫山區,北端與五一路、長春路和資陽路等相交,順接文昌路,南端與濱江路、桃花侖路和益陽大道等相交,順接康復路。 西流灣大橋是319國道經益陽市中心城區局部改線後跨越資江的公路特大橋,又名G319線益陽資江大橋,是益陽市規划過江的交通大動脈之一,被列入湖南省“十二五”幹線公路建設重點規劃。 該橋樑全長1080.6米,跨江主橋長530米,為雙塔雙索麵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主塔為“鳳凰展翅”造型,高108.26米,主梁寬30米,按城市Ⅰ級主幹道標準設計為雙向6車道,時速50公里。

簡介

西流灣大橋 西流灣大橋

西流灣大橋 是319國道經益陽市中心城區局部改線後跨越資江的公路特大橋,同時也是益陽市規划過江的交通大動脈之一,被列入湖南省“十二五”幹線公路建設重點規劃。

該橋樑全長1080.6米,跨江主橋長530米,為雙塔雙索麵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主塔為“鳳凰展翅”造型,高108.26米,主梁寬30米,按城市Ⅰ級主幹道標準設計為雙向6車道,時速50公里。

大橋建成通車後將重塑資江兩岸交通體系,對最佳化區域路網結構、改善益陽中心城區交通狀況、提高319國道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發揮重要作用。

作為連線益陽城區兩岸的重要通道,該橋將有力促進資江風貌帶開發和古城區的保護工作,將更利於一體化城市交通網路形成,加快推進益陽融入長株潭經濟圈,實現銀城益陽向黃金新時代的邁進。

主動增本保城牆

西流灣大橋 西流灣大橋

益陽古城牆原是三國時的遺存。赤壁大戰後,魯肅代周瑜之職領兵五千駐守益陽,為阻擋關羽騎兵,在城外西北一帶築了一線長堤,始為益陽古城牆之初肇。後該城牆經過長年戰爭、自然災害的破壞已破損不堪,城牆的最後一次完善,是清光緒二年。但對於益陽,該城牆有無可取代的歷史和文化地位,在統一規劃下將該城牆進行了重塑。

大橋建設初期,經項目部調查,臨時鋼便橋搭設處必須穿越仿古城牆。為保護既有仿古城牆不被破壞,同時保持資江生態,項目部將鋼便橋整體抬高了2m,採取跨過仿古城牆的方式,不損害一磚一瓦。但如此一來,項目施工成本增加了近30萬元。

助力水廠快搬遷

西流灣大橋 西流灣大橋

2015年4月,位於西流灣大橋正下方的益陽自來水公司取水泵房根據該市整體規劃開始了遷建工作。原定不超過3個月完成的工程,卻因沉井外圍環境及水下複雜地質條件、施工技術瓶頸等原因泵房沉井遲遲不能下沉至指定位置,這項關係到近半數益陽市民飲用水問題的遷建工程遲遲不能完成。

在得知這一情況後,中交二航局項目部主動抽調技術骨幹奔赴水泵房施工現場,採取“沉井外圍去除不平衡堆載,外圍整體再開挖,最後泵房內空氣吸泥裝置加高壓射水輔助吸泥助沉”的施工方案進行泵房沉井下沉施工。

在施工過程中,二航局發揮了傳統水工優勢。據項目常務副經理潘煥輝介紹,由於沉井刃腳為砼結構、結構尺寸大且距岩面較近,刃腳以上部位存在水平方向長1.5m鋼筋伸出,傳統空氣吸泥困難。

“我們大膽創新對傳統吸泥裝備進行了全面的改進,重新購置了鋼管進行了無縫焊接加長,採用高壓射水空氣吸泥裝置成功將沉井刃腳內砂卵石吸出。與此同時,派遣潛水員潛入沉井中將刃腳大塊漂石集中放置後,通過吊籃進行吊出”,潘煥輝講道。

最終,經過20餘天的日夜奮戰,新取水泵房沉井成功到位。

技術創新護生態

西流灣大橋 西流灣大橋

秀美資江孕育了益陽,西流灣大橋兩岸古韻與現代輝映,資江風貌帶正快速激活迎來蛻變。由於西流灣大橋9、10號主塔水上施工區域處在二級飲用水源保護區,兩岸引橋施工區域更是處在沿江市民生活休閒核心地帶,施工中產生的鑽渣與泥漿必須與清澈的江水隔離。常規方法需使用大型渣箱統一儲存,再利用起吊設備與貨車將其運走,費時費力,工期與項目成本管理要求不允許。中交二航局建設者便巧妙地自主設計在鑽孔平台下方設定皮帶機作為出渣系統,將泥漿、鑽渣通過皮帶機運輸至駁船上集中外運排放,實現了自動化後更加省時省力。

據了解,主墩鑽孔過程中通過該系統共排出鑽渣15000m,外排泥漿約18000m,確保了資江的良好水質和岸線的完整,幫助當地築牢了河湖生態屏障。目前,該技術已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