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西林麻鴨小巧玲瓏、屬於典型山地水鄉麻鴨體型,覓食力強、合群性好,適宜於水面和稻田放牧飼養,主要以昆蟲、魚蝦、蟹、螺、水草、稻穀、玉米等為食,自然造就了其與眾不同的品質,鴨肉無膻味、骨小皮薄、湯甜肉香。
產地環境
西林麻鴨產自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縣,西林處於雲貴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的褶皺帶,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南北狹,東西寬。境內地廣人稀、山多田少。隨山巒逶迤而形成馱娘江、古障河、那佐河3個明顯的河谷地帶,水田多分布於河谷。全縣土壤類型有水稻土、紅壤、黃壤、石灰岩土、沖積土等5個土壤,13個亞類,27個土屬,49個土種。水田以瀦育沙泥和洪積瀦育沙泥等土種為主,占水田面積78%;屬微酸性土。旱地以沙質黃泥土為主,各占旱林荒地面積的46.2%和23.1%。還有紅壤土占12.2%,多屬微酸性土,土層深厚。
西林縣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熱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2008年至2010年,極端最高溫度41.0℃,極端最低溫度1.7℃。平均氣溫19.9℃,平均日照時數為1659.5小時,三年降雨量分別為1178.5毫米、797.3毫米、72.6毫米,平均降雨量為743.5毫米。
歷史淵源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西林縣誌》有西林壯族民眾養鴨的記載。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廣西年鑑》記載“西林縣年產鴨55000~65000隻”。
生產情況
截至2013年,西林縣西林麻鴨出欄65萬羽,年產值約7000萬元。
產品榮譽
2013年12月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西林麻鴨”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西林麻鴨產地範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縣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廣西小麻鴨。
二、產地條件
產地範圍內南盤江水系和右江水系,梯田廣闊,具有氣候溫暖濕潤,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的生態環境;水質清澈,水草及浮游生物豐富,盛產魚蝦螺和多種昆蟲等動物性飼料。
三、飼養管理
孵化:溫度37.5℃至38.6℃,濕度60%至70%左右。
育雛期(0~28日齡):
(1)溫度要求:第一周溫度25℃至30℃,第二周20℃至25℃。以後每周下降3℃至5℃,至室外溫與室內溫接近時不再加溫。
(2)光照要求:1至3日齡雛鴨24小時光照,4至12日齡18小時光照,13至28日齡12小時光照。
(3)飼養密度:每平方米≤25隻,隨著日齡的增大,降低飼養密度。
(4)給料:春、秋季雛鴨出殼後24小時,夏季8小時至20小時開食。開食前先飲0.1%的高錳酸鉀水、5%的葡萄糖水或潔淨衛生的飲用水。開食用去除黏性的大米或小麥煮成的硬飯,3日齡後增加蚯蚓、泥鰍等動物性蛋白質飼料,6日齡起採用定時餵食,並逐漸減少每日餵食次數。
(5)放水:3日齡接觸水,5日齡後放牧田野、河灘。
(6)飼養方式:網上平養或地面墊料平養。
育成期(29~120日齡):
(1)飼養模式:放牧和舍飼相結合,60日齡後以放牧為主。白天放養,夜晚入舍,早晚補飼,60日齡前供給一定數量的砂礫。
(2)日糧:天然飼料與全價日糧相結合,60日齡後以天然飼料為主。天然飼料為穀物、水草、昆蟲、蚯蚓、野生魚蝦等。
(3)飼養密度:每平方米8至15隻。
(4)出欄:120日齡後出欄,公鴨體重1.60千克至1.90千克,母鴨1.40千克至1.70千克。
環境、安全要求:飼養環境,疫情疫病的防治與控制必須執行國家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屠宰
鴨源標準:來自產地範圍內,符合種源、飼養要求、年齡要求、體重要求的健康鴨。
屠宰:宰前停食24小時。
五、質量特色
感官特色:
(1)活體鴨:體型中等,軀幹長方,站姿較平,眼高頸細,嘴黃或灰黑,腳黃或淺黑色,副主翼羽亮藍,公鴨頭亮綠身銀灰或棕色,性指羽明顯,母鴨羽毛褐麻色,帶狀白眉。
(2)白條鴨:皮膚黃白色,皮薄骨細小,皮下脂肪少,肉質豐厚,肌肉鮮紅,切面有光澤,富有彈性;煮沸烹飪後肉湯乳白色,味美香甜。
理化指標(肌肉部分)。
項目 | 指標 |
蛋白質(%)≥ | 21.0 |
粗脂肪(%)≤ | 2.40 |
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飼餵品和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西林麻鴨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廣西壯族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西林麻鴨的檢測機構由廣西壯族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