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戎遺珍:馬家塬戰國墓地出土文物

《西戎遺珍:馬家塬戰國墓地出土文物》按照金銀器、銅器、鐵器、鉛錫器、陶器、骨器及玻璃、瑪瑙、料珠八類來介紹精美的出土文物。從出土的遺物觀察,墓地的總體年代應當在戰國晚期,族屬應該是當時生活在這一帶的西戎諸族中的一支。

內容簡介

《西戎遺珍:馬家塬戰國墓地出土文物》介紹馬家塬墓地位於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馬家塬。自2006年以來,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持續對該墓地進行發掘和保護工作。目前已經發掘墓葬32座,祭祀坑2座。出土大量隨葬品,以車馬器為主。

目錄

前言馬家塬戰國墓地綜述
[壹]金銀器
[貳]銅器
[叄]鐵器
[肆]鉛、錫器
[伍]陶器
[陸]骨器
[柒]其他

後記

馬家塬墓地所見文化總體上屬於中國農牧交錯地帶(也稱為長城地帶或者中國北方地帶)的牧農混合文化,但出土器物所見的動物風格藝術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在整個歐亞草原動物風格藝術中可以算為一種獨特的範式,是歐亞草原上具有自身特點的一支區域文化。就動物風格藝術而論,有一組獨特的器物和造型風格,其鮮明的特徵使之從中國農牧交錯地帶,甚至整個歐亞草原遊牧文化帶中彰顯出來,成為一個具有自創文化特色的、穩定的遊牧文化。其中,最顯著的特徵就是行進或佇立狀的大角羊、虎、狼、鹿形金銀飾片,這些飾片有的為墓主帶飾、身飾部件,但大部分用來裝飾隨葬的車輛。發掘者已經指出其具有剪紙藝術的風格,和巴澤雷克文化較為相似。這種樣式當然不是首創,在此之前,已經有類似的動物風格藝術,更早如夏家店上層文化和俄羅斯圖瓦阿爾然1、2號冢所見文物,時代均為公元前7世紀以前。馬家塬墓地發現的此類動物形象,顯然是在借鑑了之前或周圍文化的類似藝術形象基礎之上,重新創造出來的動物風格藝術。其特點是:先以剪紙風格表現輪廓,在金銀片表面通過錘揲、沖模、鏨刻、刻劃、沖孔、錐刺等手法表現動物五官及肢體不同部位,以及不同部位皮毛的方向和質感,利用錘揲折棱的方法,使平面的金銀箔片產生不同的光線反射,形成陰陽相間的立體視覺效果,而不同方向和數量的折棱處理也生動地突出了動物角、耳、頭、頸、身、四肢和尾等不同的部位。這種加工方法在流失海外的秦公大墓出土金箔上已經出現,有可能影響了西戎文化。還有一類是在此基礎之上加上鏤空技法來表現。這支西戎文化中的這類動物形象古拙健碩,或低頭行進,或昂首挺胸,或佇立張口咆哮,表現尖牙的虎兇猛威武,沒有表現尖牙的虎則有些憨態可掬。其特別的動物風格藝術迄今僅見於馬家塬墓地為代表的西戎遺存,加上對獸面紋帶環、馬蹄形項飾和臂釧等因素,構成了這支西戎自身獨有的文化基因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