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呼村

西呼村 ,隸屬河南省滑縣四間房鄉,位於四間房鄉北部,地處黃河故道南河畔,西臨大呂莊村,東有東呼村,北有北呼村,南面毗鄰鄉政府駐地四間房。村南300米直通省道S101,村北鄭濟(鄭州-濟南)高鐵已經奠基,交通便利,區域優勢明顯,更有環鄉馬路穿村莊而過。

建制沿革

相傳南北朝太和年間,周氏湊資於“行務碑”東側,興建了規模宏大之天齊廟,俗稱十二出生肖廟,即“螞蚱廟”。廟四周有東鳴呼、西鳴呼、南鳴呼與北鳴呼幾個村落,後俗稱四呼”,加上正中天齊廟所在地合稱“五呼鎮”,“五呼鎮”早在唐宋期間,已是生意興隆,百業興旺,有宋元祐八年所立由宋代書法家楊通書丹的“行務碑”(位於村西天齊廟之西100米處,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為憑。大明洪武年間,李、王、賀、馬等姓氏人家自山西省洪洞縣遷徙至此,距今約六百年,仍名東呼村,至今未曾變更。

行政區劃

西呼村戰國時屬衛國之域,西漢置白馬縣,隸屬東郡,隋朝至眀初,隸屬滑州。相傳南北朝魏孝文帝太和年間。村東就建成了天齊廟暨奶奶殿。

皇君仕宦,僧道侶禪,皆此敬祀,士庶長幼,驅災祈豐,歷時千餘載。“行務碑”四周商販蜂擁而至,生意興旺,集市興隆,經久不衰,幾百里聞名,據傳三國名將張飛與劉備、關羽結義之前,賣肉就在此集。相傳元朝末年,此地因戰亂水災,百姓死的死逃的逃,人煙稀少,遍地荒蕪,明洪武初,白馬縣廢,併入滑州,本村村民大多是那時由山西省洪洞縣遷民於此。洪武七年(1374年)降州為縣,該村屬仁壽鄉潘張里。清宣統元年(1909年),滑縣改為6鄉16區,該村屬廣通區。1946年土改後期,在彰德府(今新鄉市)成立了平原省,該村劃入了高陵縣(政府所在地今內黃縣的井店鎮)管轄。今日牡丹街(內黃縣梁莊鄉的牡丹街村)就是高陵縣四區,下轄今天的梁莊鄉、後河鄉、新習鄉、四間房鄉、白道口鎮和八里營鄉。匪患消除以後,又重歸滑縣管轄至今。

人口民族

西呼村全村人口2280人,男女比例均衡,65歲以上老年人占39%,青壯年外出務工者占總人口的35%。除有四位女性是白族和一位是仡佬族外,其餘村民全部是漢族。以單氏居多,占全村總姓氏40%以上,其餘姓氏依次有王、於、袁、呂、劉等共六姓(本村人口姓氏原有七個姓氏,1968年牛氏僅有後人牛喜田病逝,牛姓自此絕跡)。

村民居住的比較分散,六個姓氏村中各處都有分布,部分稍為集中的有:村東頭住的是袁姓、王姓和于姓;前街住著單姓、王姓,還有呂姓;西頭也有單、王、呂三姓,還有姓劉的。

經濟概況

全村耕地面積2900畝,耕地面積內小麥2850畝,玉米1200畝,花生1600畝,瓜菜100畝。該村能人鶴壁市寶馬集團董事長於喜有先生,為報答家鄉人民在2006年就捐資十多萬元為該村硬化了街道,村民為感謝於喜有先生將街道命名為“寶馬路”。在2014年於喜有先生致富不忘家鄉父老不忘教育後代,給學校捐資十萬元,為我們村老年人捐資十萬元,為全鄉老人捐資十萬元。我們村及周邊村感激不盡,稱是一代楷模。被滑縣人民政府授予“慈善家”。因為有能人帶領指導,所以村內長期外出務工人員較多,每年都在520人左右,經商76人,從事工商業12人,全村2014年人均收入9360元,是四間房鄉先進村之一。

社會事業

該村自1952年辦起了民辦國小,當時教師為:單保信、單喜彥、單喜增、王富彬等人,為傳承中華文化,教書育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歷史發展到今天,東呼、北呼、西呼三個村合有完全國小一座,幼稚園兩座,有農家書屋、健身廣場各一處,有戲曲舞台一座,並有村民自發組織的舞獅隊、秧歌隊等藝術演出團體,文化設施健全。據統計,全村人口中有國小文化的1420人,國中文化720人,高、中專文化530人,大專文化320人,本科82人,研究生9人,教授3人。文化教育已經得到普及。

歷史文化

正月十五鬧花燈,有燈籠會,吃元宵;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是“人氣日”,這三天的天氣好壞予兆今年人興衰與否,初七管小孩,十七管中年人,二十七管老年人,這天也要吃餃子,這天的禁忌:除狂歡外,需有忌鼠行動;二月二龍抬頭,日煎年糕,清明時節祭祖掃墓,三月三閨女走娘家、串親戚。五月五端午節,吃粽子。七月十五祭祖掃墓日,八月十五購月餅串親戚,圓月,親友團圓,九月重陽節,農曆十月一祭祖掃墓,俗稱放鬼日,冬至溫冬吃餃子,臘八都做 臘八粥,祭灶日給灶王爺與灶王奶奶換新裝、換新灶君、重磕頭禱告,讓老灶君上天言好事,在家保平安。大年三十貼對聯,吃餃子,放煙花炮竹,大年初一給父親長輩拜年。

男女結婚,必定先拜天地,再拜父母,喜桌上必擺大棗、花生、桂圓、蓮子,寓意早生貴子,喜桌上必放斗、五穀雜糧、稱和笤帚,稱為平安,笤帚,蕩滌污濁霉氣。婚後三天回門(回女方娘家)女方家庭親屬為一對新人擺宴席。席間,新女婿坐主房正座,女方親屬及長輩客座相陪。酒宴時,若有新郎不喜飲酒,可讓女方親屬或長輩代飲,但女方長輩或親屬的酒不能讓新女婿代飲,更不能讓新女婿爛醉不醒人事。

東呼、西呼、北呼、大芬村四個村共有正月十七天齊廟(螞蚱廟)會,每年正月過了十五後便唱起大戲,並且各村的文娛節目都到場,如舞獅隊、舞蹈隊、秧歌隊都去熱鬧幾天,傳承古代文化。

風景名勝

村東頭100米處有一處“透明碑”(行務碑),立於大宋朝元祐八年,是一個商業碑,上有七十二條街的商貿記載,此碑是滑縣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人物

於進堂,男,漢族,烈士,1948年12月在徐州淮海戰役中犧牲。

於其彥,男,漢族,烈士,1948年12月在徐州淮海戰役中犧牲。

於連奇,男,漢族,烈士,1948年12月在徐州淮海戰役中犧牲。

王登高,男,漢族,烈士,1948年9月在內黃縣李官寨村因叛徒出賣被逮捕,就地殺害,犧牲時任解放軍高陵縣二區基幹大隊地下交通員。

於喜有,男,漢族,現年53歲,中共黨員,滑縣四間房鄉西呼村人,1970年參加工作,1986年下海經商,白手起家創辦自己的企業;1988年8月,投資創辦了“鶴壁市社會福利針織廠”,生產規模逐漸擴大,企業得到迅速發展,由最初的30多名工人,增加到200多人,年創產值1500萬元;1998年6月,進行了經濟體制改革,被推選為鶴壁市寶馬閥門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使長期處於半停產狀態的閥門廠迅速起死回生;1999年12月,他果斷出資千萬元將鶴壁賓館買斷。使賓館實現扭虧為盈;2003年4月,於喜有又投資600多萬元,對化肥廠獨資承租經營,並果斷籌資近1.3億元,對化肥生產線全面進行技術改造和工藝改造,改造完成後,該化肥廠日產甲醇達500噸以上,產品供不應求,企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截止目前,該企業已安排了原化肥廠和其他單位的800餘名下崗職工,使他們實現了再就業,創造了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