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修建歷史
如今在襄陽小北門一帶的城牆上還可找到模印有“岳”字的城磚,該磚高37厘米、寬18厘米左右、厚6厘米左右(磚形不太規整),每字約5厘米見方,磚體布滿石灰、糯米汁。因此我們可以知道,襄陽城在宋代即開始包磚。
崇禎十四年(1641年)張獻忠率起義軍攻占襄陽時平毀城垛及城樓,清順治五年(1648年)同知徐騰茂、張仲重修小北門城樓,道光六年(1826年)襄陽知府周凱重修臨漢門城樓。
據襄陽市規劃局原總工程師陳家駒回憶:新中國成立初,小北門城門樓上住著市政工程處的幹部和城建工人,由於小北門城門樓長年失修,牆磚銷蝕嚴重,樑柱腐朽,到了1952年冬,北風大作,搖搖欲墜的小北門城樓差點隨風而去。住在小北門城樓內的市政工程處幹部馮建業和水文站的高崇興技術員共同商議決定從解放橋和解放路工程的經費中抽出7000元來作為對小北門城樓的維修經費。為了保持小北門城樓的舊貌,當時的工匠是從樊城的陳家營請來的,老馮(馮建業)還誇獎這些老工匠們真有一套,依原樣恢復了小北門城樓。為了節約資金,壓脊花磚、扣瓦、筒瓦、瓦當等古建構件都是從老房子中找來,屋脊上的吻件、走獸還是工匠們自己加工製作的。“文革”期間,小北門城樓的維修管理無人問津,城樓又顯破敗之態,一到晚上,這一帶是黑燈瞎火,髒亂不堪,連城內的人們都不願到這裡來。而後,城樓成為釀酒廠的圖書室,環境才有所改變。
1986年12月8日,國務院批轉了建設部、文化部《關於公布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的報告》,襄陽被列入名單。1988年,襄陽文管所對年久失修的小北門進行了一次落架大修。由於小北門城樓被釀酒廠圖書室占用過,城門樓的歷史風貌已有部分改變,如:部分牆體使用了現代紅磚,並使用水泥粉牆,原來的大隔扇門也已變成了牆體且安上了水泥窗花等。此次大修在木作、瓦作、石作、油漆、彩繪、搭材等工序上嚴格遵照傳統工藝,恢復歷史原貌,修舊如舊,重現小北門城樓的歷史風采。
在古代的城市中,城門樓是城市中最高的高層建築,它們構成城市的主要天際線,刻畫出整個城市的輪廓,成為了最強烈和最主要的景色。城門樓的印象,幾乎成了古時人們對城市的印象。襄陽小北門城樓飽經滄桑,味兼南北之風,至今完好如初,已成為古城的標誌。
旅遊開發
現如今,小北門是襄陽古城旅遊的重要目的地,它東邊是大北門(拱辰門),西鄰夫人城,南接北街和昭明台,是襄陽城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