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鞋工業[製造鞋的工業總稱]

製鞋工業[製造鞋的工業總稱]
製鞋工業[製造鞋的工業總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國際鞋業製造中心隨著製造成本的變化經歷了多次轉移。20世紀80年代製鞋中心從早期的義大利、西班牙等已開發國家轉到日本、台灣、韓國等遠東地區,20世紀90年代後又逐步轉移到生產成本更低的中國大陸。從1996年起,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鞋類產品生產和出口第一大國。

發展變遷過程

國內發展

經過了三十多年的粗放式快速發展,中國的製鞋業積累了很多矛盾,目前已進入了產業轉型期。例如,以出口為主的製鞋產業,面對國際市場的萎縮,又加之來自主要市場國的反傾銷等貿易保護措施,中國製鞋業的下行壓力較大,規模企業出現的同時,一批小企業倒閉。

早在幾年前,因不斷上漲的勞動力成本、原材料以及匯率波動等因素,就有不少鞋企向東南亞地區轉移生產基地。而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全面啟動,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地的鞋業發展迅速。據統計,2010年1-11月,越南運動鞋產值同比增長20.2%,規模以上皮鞋企業產值同比增長23.4%,對中國製鞋業造成十分大的潛在威脅。

雖然,有較多製鞋企業遷移的案例。但是,中國的製鞋企業的實力依舊十分強大。中國製鞋業經過近20年的發展,憑藉優質的投資環境以及勞動力資源的優勢,已經建立起完善的上下游產業鏈,形成各種鞋類生產的產業集群,建立完善的鞋業成品和鞋材市場以及鞋類的研發中心和資訊中心等。

雖然中國製鞋業如今也面臨著國內政策因素和勞動力成本上漲影響以及來自印度、巴西、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在中低檔鞋類方面的競爭,在高檔鞋方面又有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的競爭,但中國製鞋業的綜合競爭優勢仍然是其它國家難以匹比的。

分工格局

國際鞋業分工的基本格局是:歐美為代表的已開發國家鞋業企業主要進行品牌營運;東南亞國家,包括中國的鞋業企業主要進行生產加工。歐美鞋業企業利用其準確把握國際流行趨勢和品牌運營能力的優勢,進行產品設計研發,以OEM方式委託開發中國家鞋企進行生產,通過自已掌握的行銷網路進行銷售。歐美鞋企把品牌的維護與管理放在首要位置,注重品牌的價值提升和市場推廣,從而獲得市場控制地位和經濟效益。

東南亞包括中國鞋企主要依靠人力資源豐富和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採取OEM方式為歐美知名品牌鞋企進行生產加工,其著重點是維護客戶關係,實行嚴格的成本控制和質量管理,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和擴大生產規模,獲取生產加工環節的規模經濟效益。

競爭態勢

在注重控制成本、降低價格的基礎上,全球鞋業企業更多地將競爭的注意力轉向品牌提升和行銷網路建設上來。歐美鞋企著重在強化品牌內涵,擴大品牌影響力,擴大行銷網路建設等優勢競爭能力方面;東南亞國家鞋業,除依靠低勞動力成本、高生產效率、穩定可靠產品質量優勢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外,逐步向創立自有品牌和建設行銷網路,提升全方位競爭能力過渡。中國鞋企在品牌、管理和市場等方面面的意識不斷提升,除開始注重自有品牌和行銷網路外,還開始走出國門,以自有品牌參與國際競爭。

目前世界製鞋大國包括亞洲的中國、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亞和泰國,歐洲的義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以及南美洲的巴西等。在2009年全球的製鞋業市場的總收入達2058億美元,2005年至2009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4.5%。其中,中國、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亞和泰國等亞洲國家的生產量占全球的總生產量超過85%。而中國更成為全球最大的鞋類產品生產及出口國,每年生產超過100億對鞋,占全球總量逾60%。

產銷需求

自從改革開發政策實施以來, 中國製鞋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前瞻製鞋工業作為最早開發開放的產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1985年我國共生產了16億雙鞋,而2005年就達到80億雙,年平均增長超過28%。從2005年到2010年我國鞋類產品產量分別達到80億、92億、113億、116億、109億、123億,占世界鞋類總產量超過50%,最高年份達到65%。

我國鞋類產品中超過70%出口到其他國家,鞋類產品的出口經過一輪高速增長之後,增速從2008年開始出現放緩跡象,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由於已開發國家市場需求疲軟,但是與此同我們也注意到在已開發國家市場不景氣的情況,新興的開發中國家市場需求高漲,對這些國家的出口仍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