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周有大行人之官,吾祖居之,任官之以官為氏,此之謂 行氏之始也。
註:《 周 禮》:大行人掌大賓之禮、及大客之儀,以親諸侯。春朝諸侯而圖天下之事。秋覲以比邦國之功。夏宗以陳天下之謨。冬遇以協諸侯之慮。時會以發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時聘以結諸侯之好。殷覜以除邦國之慝。間問以諭諸侯之志。歸脤以交諸侯之福。賀慶以贊諸侯之喜。致禬以補諸侯之災。以九儀辨諸侯之命。等諸臣之爵。以同邦國之禮。而待其賓客,大戴禮記。朝事》雲,《 禮》:大行人以九儀別諸侯之命,等諸侯之爵,以同域國。
郡望堂號
【郡望】:《 千家姓》郡望平襄郡(今甘肅省通渭縣西北)。
分布地
1、陝西省 合陽縣 坊鎮鎮,
2、山西省聞喜縣 禮元鎮,
3、山西省絳縣橫水鎮 坡地村,
4、河南省孟州市(孟縣)行 莊村, 趙和鎮 蘇莊村,上寨村, 槐樹鄉 史家溝村 南莊鎮 南莊村 穀旦鎮 長店村
5、河南省濟源市 張金村(遷出來的)
6、山西省新絳縣 橫橋鄉行雲莊
7、陝西省 合陽縣 新池鎮 北王莊
8、陝西省 合陽縣 甘井鎮北護南村
9、陝西省 合陽縣 新池鎮行家堡
10、陝西省合陽縣防虜寨鄉南永寧莊
11、河南省寶豐縣徐莊村(一半行姓)
12、山西省平陸縣堯店村
13、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大陽鎮蘭里村
14、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大兆鄉司馬村
15、河南省洛陽市嵩縣閆莊鎮閆莊村
歷史名人
1、後漢記中已有記載 行氏人,名曰:行巡
隗囂歸天水,復招聚其眾,興修故業,自稱西州上將軍。 三輔士大夫避亂者多歸囂。囂傾身引接,為布衣交;以平陵范逡為師友,前涼州剌史河內 鄭興為祭酒,茂陵 申屠剛、 杜林為治書, 馬援為綏德將軍, 楊廣、王遵、周宗及平襄行巡、阿陽王捷、長陵 王元為大將軍,安陵班彪之屬為賓客,由此名震西州,聞于山東。 馬援少時,以家用不足辭其兄況,欲就邊郡田牧。況曰:“汝大才,當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從所好。”遂之北地田牧。常謂賓客曰:“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後有畜數千頭,谷數萬斛,既而嘆曰:“凡殖財產,貴其能賑施也,否則守錢虜耳!”乃盡散於親舊。聞 隗囂好士,往從之。囂甚敬重,與決籌策。班彪,稚之子也。
2、 行氏,漢有行佑為趙相。(後漢書 光武紀注、姓氏急就篇上、卮林四)
3、行海亭:陝西合陽 坊鎮人,曾與楊虎城等人結拜為《中秋十八弟兄會》,後隨楊虎城從軍,抗戰中中條山一戰成名,國民黨元老於右任曾題:“楊門虎將”條幅贈之,職至旅長,銜為少將。
4、北護難村的行知省(1902—1976)先生是譽滿關中的拓碑專家,曾被西安碑林博物館聘為“陝西省金石採訪員”、“陝西省博物館之友”,許多珍貴碑石靠先生的精拓而得以保存下來。
5、行治民 教授。1930年5月出生,河南省孟州市人。畢業於北方交通大學電信系通信專業本科。曾在中科院計算所、清華大學等單位進修計算機專業有關課程。兼任湖南省自動化學會、湖南省計算機學會理事,鐵道部自控與計算機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等職務。先後在北方交通大學、長沙鐵道學院任救。1992年獲政府特殊津貼。先後主講過本科及研究生的汁算機原理、微型計算機原理、計算機網路、計算機通信接口技術、程接交換機原理等課程。從1982年起擔任指導碩士研究生工作,先後培養了10多名碩士研究生。科研成果有“多媒體環網系統”,通過湖南省級鑑定,並獲科技進步獎;“貨運傳送及零擔配裝微機管理系統”,通過省級鑑定;“列車起載、偏載微機自動檢測系統”,通過鐵道部部級鑑定。主要出版著作有《計算機通信接口技術》。主要學術論文有《計算機網路中接口信息處理機結構技術的研究》、《如何提高環網的可靠性》、《網路中信息通過節點無位延時的結構的研究》等10篇,其中有兩篇獲優秀論文獎。傳略被輯入《中國專家人名辭典》、中國人事出版社《人才辭書》等典籍。
6、行作霖 陝西省 合陽縣 甘井鎮北護南村人,早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延安大學,對於歷史有較深的研究。
7、行尚安 男,漢族,中共黨員,大專文化,岳陽市優秀教師,岳陽市郊區 北港鄉一中中教一級教師。1962年師範畢業後,先後在 岳陽縣、岳陽市郊區中國小任教。 1984年以來,多次被評為鄉、區優秀教師;1989年被評為市優秀教師。1985年開始寫文章,曾多次在岳陽市《教育信息》報上發表,榮獲優秀通訊員三等獎。論文《關於曹家衰敗的真實原因管見》發表於1987年第三期《紅樓夢學刊》。1990年與人合作,編寫《小學生語文趣話叢書》,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
由來
《阿衡與合陽行姓 》
史耀增
就全國範圍來講,行(xíng)姓是一個小姓,不載於《百家姓》,但在 合陽縣,有行姓居住的村莊卻有好幾個。 甘井鎮的北護難村、坊鎮的 趙家村和小伏六村、 新池鎮的行家堡和 北王莊都有行姓聚居。 新池鎮還有一個大村子叫行家莊,如今已沒有一戶行姓,但既以行家莊為村名,想來當年村中的行姓應該占大多數。
合陽民間傳說,行姓是被譽為“千秋賢相”的伊尹的後代。伊尹助湯有功,湯王封其為阿衡,其後裔遂以“衡”為姓。後來族中有人犯了事,族人恐怕受連累,便去掉“衡”字中間的“魚”,改姓行。北護難村的行知省(1902—1976)先生是譽滿關中的拓碑專家。今年6月,我有幸在北護難村見到了先生在1963年農曆正月親手續成的《重續 行氏家譜》,在其所撰“自序”中說及行姓的起源時這樣寫道:“吾 行氏即商湯伊尹元聖之後,官居阿衡,後人以官為氏,四世之前,皆姓衡氏。因衡中魚兒反心,唯恐人丁稀少,後輩改衡為行。”這是“改衡為行”的另一種說法,雖與民間傳說有異,但兩者關於“行姓為阿衡後裔”的認同卻是一致的。1996年版《合陽縣誌》記載, 百良鎮的 尹莊是伊尹的故里。在離 尹莊五里路的莘村東南方有伊尹墓。行知省先生家境清貧,靠在四鄉拓碑、出售學生仿格貼補家用。有一次轉鄉來到莘村,見伊尹墓園裡的柏樹遭到砍伐,便找到村中 呂姓人家質問:“為何把我先人陵里的柏樹砍得不成樣子?”因為據說莘村呂姓是為伊尹看守墓園的,代代相傳。 呂姓人家見先生怒氣沖沖的樣子,便問:“你貴姓?”行先生答:“我姓行。” 呂姓人覺得奇怪了:“你既姓行,伊尹咋是你先人?”行先生便講了由“衡”改“行”的事,村里人這才明白了,忙向行先生賠不是,保證以後要好好地保護墓園不受破壞。
小伏六村的行海亭(1890—1945)是楊虎城將軍的部下,以英勇善戰出名。據說其眉毛既長又硬,能擱住一根捲菸,因之人們皆稱其為“行長眉”,知道真名的人反而少了。“西安事變”中,楊將軍派他鎮守陝西的東大門潼關,可見對其信任的程度。行海亭晉升 旅長被授予少將軍銜後,曾專門到莘村的伊尹墓園祭祖,說伊尹是他們行家的老先人。2005年冬天,筆者曾專門就此事採訪了行海亭的堂侄、離休老教師行紅先生。年過古稀的行紅先生說,確有到莘村祭祖這件事,但他在外上學,沒有參加這次活動。他們村的行姓是從 趙家村遷來的,他小時候曾在清明節去那裡上過老墳。因為家譜丟失,什麼時候遷來的,到小伏六村繁衍到多少代,已經說不清了。行知省先生所續北護難村 行氏家譜載,“明朝末年,吾祖四世,由坊鎮 趙家村遷至護難村,迄今已歷十六世。”北護難村還有一支由山西 洪洞大槐樹下移民而來的行姓,與該村原有行姓同姓不同宗,按遷來的時間順序分別稱為“前行家”和“後行家”。“前行家”的始祖名養浩,三個兒子分別叫學曾、學詩和學易。長子與三子沒有後代,如今“前行家”均為次子的後裔。後裔中還有一支遷到了 寶雞。據今年已經80歲的行德科先生講,當年“後行家”的先人帶著三個兒子定金、定銀、定玉來到合陽,打聽同姓之人,以便互相有個扶幫。找到了北護難村,落腳在相距僅半里的南護難村東坡,依崖打窯而居,因為那裡溝地多,便於開荒種糧。後來光景日漸富裕,又移居北護難村。現已有十四世,輩分字為定、垚、維、邦、固、繼、爾、建、有、九、衡、道、丙、守。據說後裔中還有移居富平、洛川等地的。2005年冬,北王莊發現一通雖已斷成幾截,但卻字跡清晰、內容完整的祖陵碑,碑文記載 行氏遷徙源流,碑陰刻七至十二世世系表。碑立於清 雍正四年(1726年),距今近300年。從碑文可知,該村 行氏系明永樂年間從坊鎮 趙家村遷來,始祖名好禮,迄今已600餘年,繁衍至二十五世,1400餘人。但在該村2006年新續《 行氏族譜》中十九世孫行方先生所撰序中,對於行姓的來源卻有另一種說法。說是 百良鎮莘村東南一公里處舊名秦莊頭,伊尹墓即在此。伊尹的“後裔襲封于衡,至 周末有衡子,以官為氏,故姓衡氏”。元順帝至正八年(1348年)三月,元軍與朱元璋部激戰於 潼關,元軍大敗,退至秦莊頭,亂兵放火,村毀人亡。孑遺“衡”氏無家可歸,乃簡為“行”氏,這便是行姓的來源。是年冬,行培元遷至 金水溝畔北護難村,行改玉則移至 趙家村落腳。在這裡,兩村行姓均系從秦莊頭遷出,而與北護難村“ 行氏族譜”所載該村行姓系“由 坊鎮趙家村遷至北護難村”之說不符。
阿衡伊尹的故里在 百良鎮 尹莊,其墓在 莘村,既然行姓是阿衡的後代,為何徐水之陽偌大的百良塬上卻沒有一個有行姓居住的村莊?徐水溝南行家莊的行姓人家到什麼地方去了?另一個以行為村名的行家堡行姓,又從何而來?北護難村、小伏六村和 北王莊的行姓都是從 趙家村遷去的,那么趙家村的行姓真的是舊秦莊頭劫後餘生的衡氏嗎?這一切都為我們留下了需要繼續探索的課題,而且是研究伊尹這位歷史名人時不能避開的課題。
行氏本源
據現有資料, 行氏宗譜顯于山西省聞喜縣行(hang)村.行家祖籍是聞喜縣 禮元鎮行村。當時行村的趙、行兩姓不和,行家有遷居史店的,有遷居行家山(紫金山上)的,還有遷居聞喜下寨村的,還有新絳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