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意義
診斷缺鐵性貧血。
1.血清鐵
(1)血清鐵增高 ①肝細胞損害;②溶血性黃疸和肝細胞性黃疸;③血液病,包括非缺鐵性貧血、再障及白血病。④鐵的利用率降低,如鉛中毒或維生素B缺乏引起的造血功能減退。
(2)血清鐵降低 ①機體攝取不足,如營養不良、胃腸道病變、消化性潰瘍、慢性腹瀉等;②體內鐵的需要增加又未及時補充,如妊娠、嬰兒生長期等;③機體失鐵增加,如失血,包括大量和隱性失血,特別是腎炎、腎結核、陰道出血、潰瘍病等,泌尿生殖道和胃腸道的出血等。
2.總鐵結合力
(1)生理性變化 新生兒降低,女青年和孕婦增高。
(2)病理性變化 ①降低 轉鐵蛋白合成減少,如肝硬化、轉鐵蛋白丟失,如腎病綜合徵、腫瘤及非缺鐵性貧血等; ②增高 轉鐵蛋白合成增加,如缺鐵性貧血和妊娠後期;轉鐵蛋白釋放增加,如急性肝炎和肝細胞壞死;鐵吸收過多:長期接受輸血、注射鐵劑治療等。
3.血清鐵飽和度
即血清鐵與總鐵結合力的百分比,可用於缺鐵性貧血的鑑別診斷和治療監測。
(1)降低 伴有運鐵蛋白水平升高,見於缺鐵性貧血。
(2)升高 伴有運鐵蛋白正常或降低,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
正常值參考範圍
血清鐵:80~180μg/dl;總鐵結合力:200~400μg/dl;鐵飽合度:3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