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桃山佛教文化景區

蟠桃山佛教文化景區

景區的開發重建分三期進行,其中一期景觀寶蓮寺於2009年4月奠基,經星雲大師題詞,歷時三載完成,於2012年4月對外開放。寶蓮寺延綿了佛教在徐州千年的歷史地位,始建於南北朝時期,是我國第一座帶有印度建築風格的佛塔。由我國第一位遠去印度取經歸來的和尚法顯主持修建,取名為龍華寺。該寺千餘年來歷經滄桑,幾度興廢,曾更名為洪峰寺、紅蓮寺,直至清朝乾隆年間才正式定名寶蓮寺。 龍華寺遺址在景區內。此地每逢農曆三月初三,會舉行盛大的蟠桃廟會,數以萬計的信徒和遊人到此朝拜、遊玩,會期三天,人流如織。廟會以傳承中國民俗文化為主旨,弘揚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基調,已成為徐州具有影響力的三大民間廟會之一。 重建後的寶蓮寺建築包括“八殿、兩閣、一院”,面積1.64萬平方米,建築特色盡顯盛唐風格的恢弘大氣,期間宮塔交替、雅致經典。重修後的寶蓮寺創下六項國內第一,其中兩個是歷史文化方面的:祖師殿里供奉的法顯和尚是我國第一位從印度取經歸來的僧人;這裡曾經是我國第一座有印度風格的佛塔。四個是建築方面的:七佛殿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大雄寶殿;南海觀音壁畫是目前國內單體面積最大的佛教題材壁畫;國內最高的佛閣通天閣里供奉著彌勒菩薩真身——天冠彌勒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室內鍛銅佛像。 景區內菩提聖蓮廣場、蟠桃聖境大門、天龍八部廣場與通天閣一道形成了蟠桃山佛教文化景區的中軸主線,也為景區未來發展空間拉開了框架。景區自開放以來,年接待遊客量達300萬人次。

簡介

蟠桃山是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內最為著名的一座山,文化底蘊十分豐厚。歷史上曾有眾多佛教建築,史上多次興廢。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宗教政策,配合蟠桃山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決定恢復重建。
在蟠桃佛教文化景區項目工地,看到建築物大多已經封頂。從去年4月11日奠基,經過近一年半的建設,天王殿、七佛殿、觀音殿,地藏殿、通天閣等所有殿堂主體工程都已經竣工,景區前的廣場也全部完成基礎鋪設。大殿的內裝工作已全面展開,通天閣基建工程進展到了平面以上。按照施工進度,今年10月整個佛像工程可以完工。

概述

該景區占地700餘畝,建築面積約4.5萬平方米,建築設計採用重檐歇山的基本造型控制,充分體現了漢唐的建築風格。在細部構件形態、材質處理方面有創新和突破,除選用普通鋼筋混凝土、鋼結構體系外,大梁採用建築新形式,幕牆套用局部透空處理,在傳統造型基礎上追求用現代感的表達手法。
蟠桃佛教文化景區籌建處綜合科科長韓建新介紹說,因景區內古建築及園林景觀園林工藝較為複雜,施工難度大,為更好地協調設計及現場技術問題,景區各單位共同制定了詳細的施工進度計畫。在保證質量、安全的前提下,確保各個節點進度計畫的有效落實。
蟠桃佛教文化景區的建設,將極大地帶動徐州東區旅遊業的發展,對推動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蟠桃佛教文化景區建成後將形成國內“四個第一”:一、七佛殿———國內最大的大雄寶殿(占地2000多平方米,高度26米);二、通天閣———國內最高的佛閣(高度59.88米,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三、天冠彌勒佛像———國內最大的室內鍛銅佛像(高度39米);四、獨占鰲頭———國內最大的鰲型塑像(高度約10米,長度約18米,寬度約13米)。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