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拼音:wō jiǎo dòu zhēng解釋:蝸,蝸牛;蝸角,比喻極微小的境地。比喻為極小的事而引起大的爭執。
相近詞:蝸角之爭
用法:作賓語;指為極小的事而引起大的爭執
典源
《莊子集釋》卷八下〈雜篇·則陽〉~89~惠子聞之而見戴晉人。戴晉人曰:「有所謂蝸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晉·郭象註:「誠知所爭者若此之細也,則天下無爭矣。」唐·成玄英疏:「蝸之兩角,二國存焉。蠻氏觸氏,頻相戰爭,殺傷既其不少,進退亦復淹時。此起譬也。」
釋義
有建立在蝸牛角上的國家,右角上的叫 蠻氏 ,左角上的叫 觸氏 ,雙方常為爭地而戰,伏屍數萬。後以“蝸角鬥爭”比喻為極小的事而引起大的爭執。同源典故
兩蝸角 左處右蠻 征蠻 戰蝸 戰蝸角 斗蠻觸 蝸名 蝸左角 蝸爭 蝸牛角 蝸角 蝸角名 蝸角戰 蝸角虛名 蝸角鬥爭 蠻攻觸 蠻爭觸戰 蠻觸 蠻觸交爭 蠻觸斗 蠻觸爭 角上蠻觸 觸與蠻 觸蠻交戰 觸蠻斗示例
元 趙孟頫 《蘇武慢》詞:“細看來聚蟻功名,戰蝸事業,畢竟又成何濟!”唐白居易《不如來飲酒七首》其七:“相爭兩蝸角,所得一牛毛。”
宋 辛棄疾《哨遍·秋水觀》詞:“蝸角鬭爭,左 觸 右 蠻 ,一戰連千里。”
清 魏源《游山吟》之二:“蝸爭羶慕世間人,請來一共雲山夕。”
明 楊珽 《龍膏記·投膏》:“為蝸角蹉跎光景,怕又早點霜 潘 鬢。”
清 王應奎 《柳南續筆·陳眉公告衣巾》:“乃稟命於父母,敢告言於師尊,長笑雞羣,永拋蝸角,讀書談道,願附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