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在遭遇一場可怕的車禍之後,卡萊爾·班尼特(詹妮弗·安妮斯頓飾)不僅面部容貌盡毀還失去了摯愛的兒子;她患上了長期的慢性疼痛,這種生理痛楚表現在她遍身的傷痕和畏縮著嘗試邁出每一步的舉止中。同時她也不善於隱藏自己情感上的痛苦,被灼熱的屈辱感沖昏了頭腦,使得卡萊爾每次與他人相處都抑制不住怒氣。期間她不僅趕走了始終深愛著自己的前夫(克里斯·梅西納飾),失去了朋友,甚至被加入的慢性疼痛互助俱樂部逐出。
在卡萊爾身邊剩下的唯有她的管家兼看護西爾瓦娜(艾德里安娜·巴拉扎飾),勉強容忍著這位變得長期只能通過酗酒與依賴藥物緩解疼痛的僱主。但與卡萊爾同在慢性疼痛俱樂部中的一位成員、另一位女性病患妮娜(安娜·肯德里克飾)自殺的訊息,令陷入了疑雲的她決定探究幾乎不認識的妮娜的死亡原因,於是卡萊爾為此探尋了生死、放棄和心碎、危險與拯救之間的界限。在這個過程中她深陷幻覺與現實、內心與身體都備受煎熬,隨著逐步了解發現背後的真相,自己也陷入了一種難以自拔的痛苦之中。最後,或許卡萊爾只有介入妮娜的丈夫(薩姆·沃辛頓飾)和留下的兒子的生命中,才可能找到解放和救贖。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詹妮弗·安妮斯頓 | 卡萊爾·班尼特/Claire Bennett | |
艾德里安娜·巴拉扎 | 斯爾瓦娜/Silvana | 簡介 卡萊爾的管家 |
安娜·肯德里克 | 妮娜/Nina | 簡介 俱樂部成員 |
薩姆·沃辛頓 | 羅伊/Roy | 簡介 妮娜的丈夫 |
菲麗西提·霍夫曼 | 安妮特/Annette | |
麥米·古默 | 邦妮/Bonnie | |
威廉姆·H·梅西 | 倫納德/Leonard | |
布麗特妮·羅伯森 | Becky | |
露茜·彭奇 | Nurse Gayle | 簡介 護士 |
克里斯·梅西納 | Jason | 簡介 克萊爾的前夫 |
卡蜜爾·古阿蒂 | Tina | |
帕皮·塞爾納 | Nincio | |
米絲蒂·阿哈姆 | Liz |
職員表
製作人 | 本·巴恩茲Ben Barnz、克里斯汀·哈恩Kristin Hahn、科特尼·所羅門、馬克·坎頓、(Co-Producers)Stephanie Caleb、Scott Karol、Wayne Marc Godfrey、Liz Destro |
監製 | 詹妮弗·安妮斯頓、俞惟中Yu Wei-Chung、Patty Long、Shyam Madiraju |
導演 | 丹尼爾·巴爾茲 |
副導演(助理) | 大衛·沃特斯 |
編劇 | 派屈克·托賓Patrick Tobin |
攝影 | Rachel Morrison |
配樂 | 克里斯托弗·貝克 |
剪輯 | Kristina Boden、Michelle Harrison |
選角導演 | Mary Vernieu、Lindsay Graham |
藝術指導 | Joseph T. Garrity、Joe Garrity |
美術設計 | Brittany Bradford |
服裝設計 | Karyn Wagner |
視覺特效 | Shant Jordan |
布景師 | Lisa Son |
角色介紹
| |
| |
| |
| |
| |
| |
|
獲獎記錄
時間 | 活動 | 獎項名稱 |
2014年12月 | 第21屆美國演員工會獎 | 最佳女主角(提名):詹妮弗·安妮斯頓 |
2014年12月 | 第72屆金球獎 |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女主角(提名):詹妮弗·安妮斯頓 |
2014年12月 |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 | 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提名) |
2015年 | 第20屆評論家選擇獎 | 電影劇情類最佳女主角(提名):詹妮弗·安妮斯頓 |
2015年 | 第一屆美國人物雜誌獎 | 電影類年度最佳表演女演員(得獎) |
2015年1月 | 第20屆義大利卡普里好萊塢電影節 | 電影類最佳女主角(得獎):詹妮弗·安妮斯頓 |
2015年1月 | 第30屆美國聖塔芭芭拉國際電影節 | 電影演藝生涯成就獎(得獎):詹妮弗·安妮斯頓 |
2015年6月 | 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 金爵獎最佳編劇(獲獎):派屈克·托比 |
金爵獎最佳影片(提名):丹尼爾·巴爾茲 |
製作發行
出品公司
出品公司 | Cinelou Films(中美合資) |
聯合製作 | Cinelou Films Echo Films We're Not Brothers |
協同 | 中國昇華娛樂集團 |
發行 | Cinelou Releasing(美國) 華納兄弟公司(法國) Eagle Films(中東) |
上映信息
地區 | 上映日期 |
加拿大 | 2014年9月8日(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
2015年1月23日(限映) | |
美國 | 2014年12月31日(限映) |
2015年1月23日 | |
瑞典 | 2015年1月24日(哥德堡國際電影節) |
2015年6月15日(DVD發行) | |
英國 | 2015年2月20日 |
愛爾蘭 | |
義大利 | 2015年3月26日 |
法國 | 2015年4月8日 |
中國 | 2015年6月13日至6月19日(上海國際電影節) |
影片評價
這部電影可謂是喜劇甜心安妮斯頓開始演繹悲情女性的轉型之作。(時光網)
詹妮弗·安妮斯頓在片中憑藉未被觀眾覺察的才能令他們大開眼界,她任自己被折磨著卡萊爾生活的所有事情淹沒並超越,同時毫不費力地完成了一次既不因距離而褪色、也不曾在劇本陰影下破碎崩解的轉變,她的表現是大多數女演員都祈禱能夠達到卻從未接近的水準。(Clayton Davis評 )
此次安妮斯頓放棄化妝以夾雜灰褐的頭髮和素顏出鏡,自電影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首映後,她未加修飾、強調免除浮華的表演已取得大量認可。(《洛杉磯時報》Sheri Linden評 )
導演丹尼爾·巴爾茲顯然不想在視聽語言上多下功夫,片中多見的正反打鏡頭預示著一種反吸引力的傾向,圍繞克萊爾接觸的周邊角色表現出一種令人焦慮的複雜心理狀態。或許安妮斯頓的表演太過搶眼,致令其他角色發揮有限,影片在104分鐘裡相當興味平淡。一些橋段事實上並未有效傳達創作者希望達成的意圖,更多時候事情只是在發生而非在陳述,反映出影片整體上的力不從心。閃回鏡頭打破了影片延緩的節奏,同樣也顯得突兀。(騰訊娛樂)
影片層次豐富,描寫了一位傷心的母親的境況,其隱喻運用十分成熟。(第18屆上海電影節評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