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蘭州烈士陵園是為紀念解放大西北、解放蘭州犧牲的革命烈士而建,並成為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基地。整個陵園座南向北,其建築風格採用我國傳統中軸線對稱形式,大門兩側鑲有毛澤東詩詞“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14個大字,氣勢磅礴、壯嚴肅穆。第二道大門為四扇兩聯對開式鑄鐵灌鑄而成,兩側為兩面鮮艷的紅旗,象徵著紅旗是用革命烈士的鮮血染成的,四個門柱頂端是四個火炬,象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每扇門四角有一隻鴿子,象徵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陵園總體規劃呈“士”字形,其建築布局按功能劃分為紀念區、陳列區、墓區和服務區。
蘭州烈士陵園始建於1952年,1959年建成開放,1972年進行了二期擴建工程,陵園占地面積629.29畝,建築面積10800平方米。園內有原紅四方面軍創始人之一,紅軍二十五軍軍長吳煥先,原中共甘肅工委副書記羅雲鵬,為蘭州解放而犧牲的原第一野戰軍三十一團團長忘學禮,三十遠政委李錫貴烈士紀念碑亭。烈士紀念設施有蘭州戰役紀念館、羅雲鵬等七烈士紀念館。兩萬平方米的墓區內,安葬著蘭州戰役中犧牲的808名烈士忠骨。
蘭州烈士陵園紀念塔於1958年建成,1986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經國務院批准被列為全國重點烈士建築物保護單位,2001年由中宣部公布為全國第二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蘭州市烈士陵園是當年蘭州戰役主戰場之一,坐落於沈家嶺北麓,與橫穿市區的黃河遙遙相對,規劃占地面積28.7公頃。該陵園由著名設計大師任震英設計,一期工程於1952年動工興建,1959年初建成對外開放;1972年二期工程建成,經過1997年的維修工程,目前基本實現了建園時的規劃,紅25軍軍長吳煥先、甘肅工委副書記羅雲鵬、解放蘭州時壯烈犧牲的王學禮等917名革命先烈安葬於此。
由於資金不足,除綠化設施較好外,陵園現有的建築和設施已經嚴重滯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的發揮。
為了提升烈士陵園紀念建築物和陵園的觀瞻檔次,增強陵園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吸引力和藝術感染力,蘭州市決定投資8400萬元,在不改變原規劃框架的基礎上,對蘭州市烈士陵園進行新的規劃。
根據“環境園林化、陳列藝術化、功能多樣化、景點群體化”的指導思想,努力提高烈士陵園紀念建築物和陳列展示的文化品位、藝術品位、科技品位,按照立足長遠、一次規劃、分期實施的原則,把陵園建設成為西北一流的標誌性建築物和全國著名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
蘭州市烈士陵園由紀念景區、園林景區、門前區和後勤服務區四部分組成。其中,紀念景區由全面再現蘭州戰役激烈、壯觀的戰鬥場面的中心紀念區,主要存放和平時期革命烈士的骨灰盒展示革命烈士偉績的現代英烈紀念區,烈士墓區,領導幹部骨灰堂和陵園,天橋公墓五部分組成。園林景區規劃面積7.18公頃,由盆景園、碑林、水景園組成。園林景區是新增的一個景區,旨在提高陵園的景觀質量和環境容量,提高陵園的遊園率和經濟效益,實現“環境園林化”的目標而規劃的一個遊憩景區。
陵園以開展紀念性活動和遊憩性活動並列布局,充分結合自然地形特點,紀念區採用軸線對稱的規劃式構圖,莊重嚴整,突出紀念塔主題;遊憩區採用自然式構圖,活潑自然,突出山水相依的秀麗景色。
蘭州烈士陵園是為紀念解放大西北、解放蘭州犧牲的革命烈士而建,並成為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基地。
蘭州烈士陵園始建於1952年,1959年建成開放,1972年進行了二期擴建工程,陵園占地面積629.29畝,建築面積10800平方米。園內有原紅四方面軍創始人之一,紅軍二十五軍軍長吳煥先,原中共甘肅工委副書記羅雲鵬,為蘭州解放而犧牲的原第一野戰軍三十一團團長忘學禮,三十遠政委李錫貴烈士紀念碑亭。烈士紀念設施有蘭州戰役紀念館、羅雲鵬等七烈士紀念館。兩萬平方米的墓區內,安葬著蘭州戰役中犧牲的808名烈士忠骨。
蘭州烈士陵園紀念塔於1958年建成,1986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經國務院批准被列為全國重點烈士建築物保護單位,2001年由中宣部公布為全國第二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紀念區
紀念區以廣場為中心,正南方矗立著高達30米的人民英雄紀念碑與大門遙遙相對,正面鐫刻著毛澤東題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鎏金大字,紀念碑頂端金色五星在陽光下閃閃奪目,象徵著先烈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碑的下端採用漢白玉大理石鑲嵌而成,上面刻寫著“蘭州解放紀略”和蘭州軍區、中央甘肅省委、蘭州市人民政府等黨政軍機關為先烈們的題詞;1998年6月蘭州市人民政府投入資金,對紀念碑底座,地表重新採用了雞血紅花崗岩和六角形地面磚鋪徹,加上廣場自然地勢由北向南漸步升高和紀念碑南側的半圓形圍廊,在周圍的青松翠柏與蔚蘭天空的襯映下,使紀念碑顯得更加挺拔雄偉。紀念碑下是以“紅旗漫捲西風”為主題的兩幅大型浮雕,浮雕各長20.5米,高2.2米,分別形象的塑造了蘭州戰役的激烈場面和西北各族人民支援前線的動人景象。以精良的構思、高超的工藝,深刻的感染力和嚴肅的思想性生動地反映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廣大人民民眾為解放戰爭的勝利而無私支援前線的革命精神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大指戰員不怕犧牲、艱苦奮戰的英雄氣慨。浮雕在橫向組合上與圍廊有機結合,有力地烘託了烈士紀念碑的莊嚴主題。紀念碑東西兩側座落著烈士骨灰堂,建築設計為半圓型彎頂、弧形天棚,堂內中央懸掛著形式大方,造型嚴肅的在吊燈,裡面存放著解放戰爭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犧牲的260餘位革命烈士骨灰。紀念廣場東西兩翼座落著四座紀念碑亭,分別是在蘭州戰役中犧牲的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四軍十一師三十一團團長王學禮、十師三十團政委李錫貴烈士紀念碑亭和原紅二十五軍軍長吳煥先,原中共甘肅工委副書記羅雲鵬烈士紀念碑亭。其中吳煥先烈士紀念碑亭系我國民族形式的八角重檐仿古建築,占地92.5平方米,高12.5米,碑身正面是徐向前題寫的“吳煥先烈士紀念碑”碑名,西面是李先念的題詞“功勳卓著”,東面有徐向前的題詞“赤膽忠心,英勇奮戰”,背面是經胡耀邦周志親自修改過的碑文。紀念碑碑面採用蛇紋玉大理石貼面,碑座為花崗岩。
陳列區
陳列區位於陵園中部地帶,主要由紀念館和宣傳窗組成。雄偉壯觀的蘭州戰役紀念館座落在此,經過三次擴充、改建,新館於1999年8月正式向社會各界開放,占地面積1千多平方米,館外大理石貼面氣勢、肅穆,原蘭州戰役中我一野二兵團政委王世泰為紀念館親筆題名。紀念館內主要由三個展廳組成,第一展廳為圖文展廳,用255張圖片和約1萬文字以時間順序分六部分詳細布展了蘭州戰役的主要戰況及以英雄團長王學禮為代表的蘭州戰役中英雄人物的事跡圖片。第二展廳是蘭州戰役沙盤模型,戰役沙盤1999年8月製作完成,按1:5000的比例東起喬家營、西至土門墩、南起九條路口、北至白塔山一線,長8米、寬4米,面積達32平方米集聲、光、電於一體的戰役沙盤模型。第三展廳為陳列廳,主要由武器裝備和支前工具、遺物、資料等組成。這裡資料珍貴、文字翔實、圖文並茂、聲物並舉,真實形象地再現了1949年8月我人民解放軍在解放蘭州時的戰鬥場面,謳歌了老一輩及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陶冶了一代新人的思想情操,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形成一種肅穆悲壯的陳列環境。宣傳窗位於中心花壇以西,是以吳煥先烈士紀念館8塊外窗為主,按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緊扣形勢,突出主題進行宣傳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等,充分發揮陵園基地作用。墓區位於陵園中東部,戰地兩萬多平方米,安葬著蘭州戰役中犧牲的915名烈士忠骨。磚混結構的墓碑與長方形墓身連為一體,整齊劃一。每個墓區建一中心花壇,中間豎一集體墓碑,上書“解放蘭州犧牲的烈士永垂不朽”。墓區四周松柏環立、莊嚴肅穆。
服務區
服務區位於陵園大門口,主要從事資料蒐集、整理、宣傳、內部管理、對外接待服務等項目,為來園參觀、瞻仰和遊覽的人員提供方便。蘭州市烈士陵園經過幾十年的逐步發展,已形成了一個樹木成行、綠樹成蔭、環境宜人的集烈士紀念建築物和園林綠化、文化教育、服務、管理多功能於一體的遊覽場所。每年來園參觀、瞻仰和從事教育活動的人員達十萬多人(次)。中央、省、市、黨政軍領導及烈士生前好友和親屬也曾多次來園謁陵、緬懷、學習和繼承革命先烈的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及崇高品質。
小資料
由於氣候、地震的影響,有裂縫貫通於塔1992年發現紀念塔向北傾斜15厘米,斜率為5%。1997年11月再次測量,塔身向北傾斜35厘米。為搶救這一現代文物,受有關方面的委託,鐵科院西北分院組織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進行了多次調查分析和地質勘探,提出了可行性糾偏工程方案,得到了專家的論證肯定。今年7月15日,西北分院的工程技術人員進駐施工現場,歷經4個月的艱苦工作,成功地糾偏扶正了蘭州烈士陵園紀念塔,使其又顯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