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通訊社的主要任務是積極主動地開展新聞採訪活動,為《蘇州科技學院報》提供貼近師生學習生活的新聞素材、稿件,並負責校團委報刊《蘇科青年》的采寫、編輯工作。大學生通訊社一直以培養學生的采寫能力為己任,已經形成了“培訓→實習→工作實踐”循環式的學生記者培養與實踐體系,通過業務培訓、采寫交流會、網路平台、素質拓展、社會實踐等途徑提高學生記者的綜合能力。2010年3月,《蘇科青年》榮獲校園媒體工作特等獎,16名成為被校黨委宣傳部評為“優秀學生記者”,近20名成員被校團委授予“優秀學生媒體工作者”稱號,8人被聘為《姑蘇晚報》、蘇州新聞網校園記者站記者。
為提高成員的寫作水平,大學生通訊社經常舉辦新聞業務培訓。2008年邀請了省關工委先進個人——88歲的王加勛老師和大家一起交流人生感悟,邀請了新聞專業高建國老師做記者採訪指導,邀請《江南時報》記者張林與成員分享採訪心得;2009年,校報編輯部主任吳益民老師專門開展了校園新聞寫作講座,老成員業紛紛向新成員講授採訪寫作經驗,還邀請了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學生媒體工作者前來交流;2010年,校黨委宣傳部邀請蘇州廣播電台新聞部徐欽副主任進行通訊員培訓,大學生通訊社發起舉辦首屆校園媒體文化節,邀請蘇州大學《蘇大青年》、《大學新聞》等高校校園媒體進行業務交流。
大學生通訊社在黨委宣傳部、校報編輯部、校團委等部門的精心指導下,充分發揮其宣傳職能,2009年外宣稿件實現了數量大突破,由李磊、吳玲娜等同學撰寫的6篇新聞稿件在《中國青年報》、《蘇州日報》等媒體發表,孫騁等同學創作的文學作品大量在《蘇州日報》、《姑蘇晚報》等媒體見報。2010年春,校團委以大學生通訊社成員為主體,在學校掛牌成立了《姑蘇晚報》、蘇州新聞網校園記者站,為學生記者稿件在外媒發表提供了更大的平台。2010暑期,大學生通訊社對外宣傳工作更進一步,成員撰寫的報導我校工作的多篇新聞稿件在《新華日報》、《江蘇教育報》、《揚子晚報》、《蘇州日報》等媒體發表。
在服務校報宣傳方面,大學生通訊社緊密圍繞學校工作,關注師生工作生活,2009-2010年組織了“大學生創業”、“大學生就業”、“大學生入伍”、“大學生村官”、“節約型校園”、“大學生上網”、“大學生兼職”等主題採訪調查,對先進典型宣傳到位,對熱點話題報導突出,並且還組織了書籤發放、報展等特色活動,在校內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2009年下半年,協助學校團委編輯《蘇科青年》,並率先在省內推出校園手機報,創新校園宣傳工作,豐富校園文化,得到了《中國青年報》、蘇州電視台、《蘇州日報》等媒體的關注和報導。
大學生通訊社的學生記者們經常一起關注學校教學科研、學生工作方面的特色,在校報老師們的指導下進行採訪調查,及時宣傳報導學校的先進文化。在學校2007年的本科教學水平評估過程中,學生記者們配合宣傳部採訪了我校近百名優秀教師,集成《蘇州科技學院優秀教師風采錄》;在近幾年的軍訓過程中,校報學通社還協助人民武裝部、黨委宣傳部編輯了軍訓特刊《九月——校園流行橄欖綠》、《迷彩的天空》多冊;2009年,學通社成員協助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編輯了心理健康教育特刊《心靈綠苑》;2010年上半年,學生記者協助黨委宣傳部編輯《印象·印跡——媒體眼中的蘇州科技學院》一書。
暑假期間,大學生通訊社還組織學生記者積極參加校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工作,多人被評為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先進個人。2009年暑期,大學生通訊社成立學生組織團隊,與北京大學聯合開展社會實踐,關注蘇州城市發展,受到廣泛關注;由大學生通訊社骨幹成員撰寫的報導學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多篇報導在外媒發表;2010年暑期,我社多名骨幹成員參加社會實踐駐校辦公室,服務社會實踐校級團隊並成立“90後價值觀念與行為特徵”團隊進行調查研究。
26年來,大學生通訊社的許多成員已經成為新聞行業的骨幹分子,而他們的第一步是從校報學通社走出去的。如中文89級袁征峰,他曾獨立采寫多篇大型深度報導,在校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畢業後他在《鐵道通號報》工作,新聞論文曾獲鐵路全路二等獎;蔣曉波是《蘇州日報》總編室主任,蔣忠友供職市委研究室, 03級電子專業的張林應聘到《江南時報》工作, 06級漢語專業張靜同學成了手機報編輯……
為了擴大學生記者的視野,陶冶學通社成員的情操,我們每年都組織成員外出採風,進行素質拓展,杭州西湖、揚州瘦西湖、常熟虞山、蘇州天平山、上方山等景區都留下了我們的身影。歷屆學通社都保持這這樣的優良傳統:這不僅僅是一個工作團體,更是一個大家庭。在這裡,我們一起工作,一起採訪寫稿,一起努力一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