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薈[天門冬目阿福花科植物]

蘆薈[天門冬目阿福花科植物]

蘆薈(學名:(Haw.) Berg):為單子葉植物綱 、阿福花科(又稱日光蘭科、獨尾草科)、蘆薈屬的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又名庫拉索蘆薈 、中華蘆薈、油蔥 、洋蘆薈、翠葉蘆薈、美國蘆薈等。 葉簇生、大而肥厚,呈座狀或生於莖頂,葉常披針形或葉短寬,邊緣有尖齒狀刺。花序為傘形、總狀、穗狀、圓錐形等,色呈紅、黃或具赤色斑點,花瓣六片、雌蕊六枚。花被基部多連合成筒狀。 蘆薈(即庫拉索蘆薈)是蘆薈屬中少數可食用的物種之一 ,其製品被廣泛套用於食品、美容、保健、醫藥等領域。但蘆薈也具有一定毒性,孕婦、嬰幼兒不宜食用。普通人每日食用庫拉索蘆薈凝膠不宜超過30克。對蘆薈的過敏反應包括皮膚紅腫、粗糙等現象,輕者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重者可引起急性腎炎。 “蘆薈”一詞有時也被用作對蘆薈屬植物的泛稱。 (概述圖來源: )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蘆薈與其花序 蘆薈與其花序

常綠、多肉質的草本植物。莖較短。

葉近簇生或稍二列(幼小植株),肥厚多汁,條狀披針形,粉綠色,長15-35厘米,基部寬4-5厘米,頂端有幾個小齒,邊緣疏生刺狀小齒。

花葶高60-90厘米,不分枝或有時稍分枝;總狀花序具幾十朵花;苞片近披針形,先端銳尖;花點垂,稀疏排列,淡黃色而有紅斑;花被長約2.5厘米,裂片先端稍外彎;雄蕊與花被近等長或略長,花柱明顯伸出花被外。

生長習性

1 、土壤: 蘆薈以透水透氣性能好,有機質含量高,pH值在 6.5 — 7.2 。

2 、光照 :喜光,耐半陰,忌陽光直射和過度蔭蔽。

3 、溫度 :適宜生長環境溫度為 20 — 30 ℃,夜間最佳溫度為 14 — 17 ℃。低於 10 ℃基本停止生長,低於 0 ℃蘆薈葉肉受凍全部萎蔫死亡。

4 、水份:蘆薈有較強的抗旱能力,離土的蘆薈能幹放數月不死。蘆薈生長期需要充足的水分,但不耐澇。

5 、生態環境: 蘆薈的生態環境(空氣、水體、土壤等)不能受污染,注意通風。

6、蘆薈不僅需要氮磷鉀,還需要一些微量元素。為保證蘆薈是綠色天然植物,要儘量使用發酵的有機肥,餅肥、雞糞、堆肥。蚯蚓糞肥更適合種植蘆薈。

蘆薈一般都是採用幼苗分株移栽或扦插等技術進行無性繁殖的。無性繁殖速度快,可以穩定保持品種的優良特徵。

地理分布

蘆薈原產於非洲熱帶乾旱地區,分布幾乎遍及世界各地。在印度和馬來西亞一帶、非洲大陸和熱帶地區都有野生蘆薈分布。在中國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有栽培,也有野生狀態的蘆薈存在。蘆薈的野生品種至少有300種以上,其中非洲大陸就有250種左右,馬達加斯加約有40種,其餘10種分布在阿拉伯等地。

繁殖方法

(1)分生繁殖是蘆薈的主要繁殖方法。將蘆薈幼株從母體分離出來,另行栽植,形成獨立生活的蘆薈新植株。分生繁殖在蘆薈整個生長期中都可進行,但以春秋兩季作分生繁殖時溫度條件最為適宜。春秋分生繁殖的蘆薈新苗返青較快,易成活,只要土床保持良好的通氣透水狀態,蘆薈分生苗很快可以恢復生長。在分生繁殖過程中,具體操作可採用兩種方法。一種是將由蘆薈莖基或根部的吸芽長成的,帶有幼根的幼株直接從母體剝離下來,然後移栽到苗圃或生產田中。另一種方法是用分株刀具將母株萌發出的幼苗與母株分離,但不要撥出來,仍讓幼苗留在原位,使其生長一股時間(一般半個月左右),形成獨立的根系,達到完全自養狀態,再將幼苗作帶土移栽,定植在大田中,及時澆一遍定植水。如果蘆薈幼苗彩切離,再帶土移栽的方法,基本上無“緩苗期”。蘆薈幼苗生長快,在春夏秋季都可以隨時進行,但比較費時間。

蘆薈 - 分株繁殖 蘆薈 - 分株繁殖

(2)扦插繁殖也是蘆薈良種繁殖中常用的一種方法,扦插繁殖與分生繁殖的區別是,分生繁殖是將帶根的完整的蘆薈幼苗植株,從母體上分離下來,進行繁殖。然而,扦插繁殖是利用不帶根蘆薈主莖和側枝的下端可以發生不定根的特性,分離繁殖蘆薈新的植株,這對於分株發達和莖節容易伸長的蘆薈種和品種特別適宜。在去除頂芽以後,側芽迅猛地發育,長成的很多分枝可以用作扦插繁殖材料。蘆薈的扦插主要採用莖插和根插,而葉插很難成功。蘆薈扦插可以露地進行,也可以在大棚保護地或溫室內進行。露地扦插可以利用露地床進行大量繁殖,依季節不同,可以適當地地採取塑膠覆蓋保護或蔭棚遮蔭等措施,促進蘆薈枝條髮根和不定芽產生,以提高扦插苗的成活率。

(3)移盆蘆薈不是生長特別快,因此很少需要移盆。蘆薈在春天時傾翻他們的盆或已停止增長。使用快速排水盆栽混合有三分之一的沙或卵石。

栽培技術

蘆薈喜溫怕冷,當氣溫降低至15℃時即停止生長,降至0℃以下時開始死亡,因此北方地區須大棚種植或室內盆栽。蘆薈是熱帶、亞熱帶喜光植物,生長要求有充足的陽光、空氣。同時,蘆薈又是熱帶沙漠肉質植物,忌積水、潮濕、不通風透氣。蘆薈適合在透氣性強、滲水性好的沙質土壤中生長,需肥量不大,以有機肥為主,輔以微量元素肥料。

一、選地整地

土壤以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佳,將土適當施以廄肥或堆肥,耕細耙平,一般畝施腐熟有機肥1500-2000kg,然後作寬0.8-1m,長視地形而定的畦。過濕過粘事的土壤不宜栽種。

二、分株育苗

分株繁殖於每年春季(3-4月),或秋、冬季(9-11月),將蘆薈每株周圍分櫱出來的小苗,連根挖取,並切斷與母株連線的地下莖,即可定植。芽插繁殖是從母株的葉腋處,切取長5-10cm的新芽,放在陰涼的地方,夏季4-5小時,冬季1-2日,待切口稍乾,扦插在搭有蔭柵的苗床上。插後20天生根,在苗床培育2-3個月即可出圃定植。

三、定植

於春季(3-4月),或秋季(9-11月)均可定植,用10-20cm高的分株苗或穿插苗,植距為50cm×50cm或40cm×50cm,每畦種2行,每穴栽1株。定植時將根舒展,覆土壓緊,如土壤乾燥時需淺水定根,並用小樹枝做臨時遮蔭。

四、田間管理

(一)淋水排水 夏季天熱時必須淋水,保持土壤濕潤。但不宜過於潮濕,注意排除積水,以免爛根。

(二)鬆土除草 生長期間要勤除草和鬆土,雨季除草要將除下的雜草清除出園外,堆漚作肥。旱季除草,要將除出的雜草覆蓋根際。在除草的同時結合鬆土或培土。

(三)施肥 為了促進植株的生長,要及時施肥,以腐熟有機肥為主結合化肥。每年施化肥3-4次,每次每畝施腐熟有機肥4000-5000kg,混合尿素6kg,過磷酸鈣50kg。

病蟲害防治

病害防治

蘆薈常見病害主要有炭疽病、褐斑病、葉枯病、白絹病及細菌性病害。

蘆薈鏽病

蘆薈鏽病 蘆薈鏽病

症狀:肉質葉上產生黃褐色病斑。夏孢子堆生在表皮下,裸露後呈紅褐色,粉狀。冬孢子堆生在表皮下,破裂後呈黑褐色。

病原物:Uromycesaloes(Cooke)Magnus,又稱蘆薈單胞鏽菌。

侵染途徑:病菌主要以冬孢子隨病株殘體留在土壤表面越冬。

發生條件:鏽病的發生與氣候條件有著密切的關係,在日平均氣溫27℃-32℃,天氣多雨,濕度大,鏽病會嚴重發生。

防治方法:清除田間病殘體,集中燒毀。

蘆薈褐斑病

症狀:蘆薈褐斑病發病初期,葉片上產生墨綠色的水漬狀病斑,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斑擴展為圓形或不規則形,中央凹陷,呈灰褐色或紅褐色,邊緣有水漬狀壞死暈圈。發病後期,病斑上會產生成堆的黑色顆粒,此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害發生嚴重時病斑密布,導致葉片腐爛。

防治方法:

1、選栽抗病品種。

2、加強田間管理。科學施肥,均衡氮、磷、鉀肥。做好通風透氣,降低田間濕度。

3、清除菌源。及時清除田間發病較嚴重地病株、病葉,將其深埋,並對發病區土壤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消毒。

4、藥劑防治。苗期噴灑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15-20天噴1次,1年內噴3-4次。

蘆薈葉枯病

症狀:多從葉尖或葉緣產生褐色小斑點,後擴展為半圓形乾枯,病斑皺縮,中央灰褐色,邊緣具水漬狀暗褐色的環帶,後期病斑上生小黑點排列呈同心輪紋狀。

發生規律:南方地區全年發病,經常可見到,比炭疽病輕,該菌以菌絲體在土壤中越冬。菌絲體在土中可存活2~3年,靠雨水或昆蟲傳播。

防治方法:

1、嚴格檢疫,防止該病向無病區擴散。

2、選用庫拉索、中國蘆薈、木立蘆薈等抗病性較強的品種。

3、採用組織塊繁技術,提供無病優質種苗。

4、蘆薈忌濕怕冷,注意科學用水,合理施肥,注意磷鉀配合使用,增強抗病力。

5、發病初期噴灑27%銅高尚懸浮劑600倍液或1100倍式波爾多液、75%達科寧(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家庭盆栽蘆薈,對病害宜採取預防為主,在病害發生前選擇抗病品種和優質無病害種苗,其觀賞價值已下降。病害預防:在病害未發生前,或已發病的植株去除帶病部位後,將0.5-0.8的石灰等量式波爾多液(即每100公斤水加硫酸銅和石灰各0.5-0.8公斤)施於蘆薈葉面,可有效預防、抑制病菌侵入和蔓延。病害治療。病害發生後,用內吸傳導的治療劑如托布津、瑞毒霉等,以及抗生素如硫酸鏈黴素、農用鏈黴素、春雷黴素、井岡黴素等直接施用,能殺死蘆薈體內的病原菌,控制病害蔓延。

蟲害防治

防治病蟲害上要採用科學的防治措施,大力推廣無公害防治技術,禁用高毒高殘留農藥,達到既有效控制病蟲危害,又能使產品農藥殘留量不超標。在防治上採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措施,適時早防。

農業防治

蘆薈開始採收前分別於“立春”及“立秋”前晴天清除舊母莖,進行一次徹底的清園,消滅潛伏於枯枝落葉和土壤中的病蟲源。清園要將舊母莖和新長出來畸形、病蟲傷的嫩莖割除,搬離田間集中燒毀;同時噴灑除草劑清除田間雜草,並扒開蘆薈蔸頭的沙土,把殘留莖清除乾淨,經陽光暴曬1-2天,每667m2用70%甲基托布津和50%多菌靈各0.5Kg,辛硫磷1Kg混合加水500-600Kg淋澆蔸頭,然後覆蓋5-6cm客沙,消滅病蟲源;加強肥水管理,增施有機肥,注意氮、磷、鉀及微量元素的合理搭配,若筍園土壤偏酸性,可施入適量的石灰粉調節土壤酸鹼度;注意防旱排澇,促進植株生長健壯,增強抗病力;不可採收過度,避免造成植株早衰。

藥劑防治

藥劑防治要掌握好防治關鍵期,對莖枯病等病害應抓住發病初期進行防治,保護好母莖萌發至成熟前這段易感病期:對害蟲要抓住幼蟲孵化高峰期至幼齡期防治。清園後,幼莖剛長出時就開始噴藥防治莖枯病,噴施藥劑要堅持到莖葉老化。藥劑要經常輪換使用,不長期使用單一藥劑,以免產生抗藥性而影響藥效。

母莖生長期:適當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如大生M-45可濕性粉劑或65%好生靈可濕性粉劑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80%新萬生可濕性粉劑300倍液、或65%代森銨水劑800-1000倍液防治莖枯病和褐斑病;防治害蟲要在幼蟲1-2齡噴藥,用5%抑太保乳油1000-1500倍液、或90%敵百蟲晶體600-8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加少量樂果、或2.5%溴氰菊酯乳油600-800倍液混合敵百蟲或安打3000倍液防治夜蛾科害蟲:用10%大功臣10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防治蚜蟲和薊馬;發生蟎類和紅蜘蛛可用殺蟎特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

採收期:應推行生物防治,可用12%敵力康1000倍液或3%克菌康800-1000倍液等生物製劑防治莖枯病;用菜碩星600-800倍液、或白僵菌或蘇雲金桿菌1000倍液、或米滿1500倍液防治斜紋夜蛾等蛾科害蟲;用阿維菌素類生物農藥防治蚜蟲和薊馬。對地老虎等地下害蟲和夜蛾科成蟲可用糖醋液(糖3份,醋3份,酒1份,水10份加敵百蟲0.1%)於傍晚置於田間誘殺成蟲。

主要價值

食用價值

早在1918年,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就確認蘆薈(Aloe vera,即庫拉索蘆薈)可食用。如今,庫拉索蘆薈凝膠製品已經被廣泛套用於飲料、果凍、優酪乳、罐頭等食品的製作中。

保健價值

蘆薈蘊含75種元素,與人體細胞所需物質幾乎完全吻合,有著明顯的保健價值,被人們榮稱為“神奇植物”、“家庭藥箱”。

抗衰老

蘆薈中的粘液(mucin,就是蛋白質),是以arboran A Baloe mannanaloetin等多糖類為核心成分,粘液類物質是防止細胞老化和治療慢性過敏的重要成分。 粘液素存在於人體的肌肉和胃腸黏膜等處,讓組織富有彈性,如果液素不足,肌肉和黏膜就會喪失了彈性而僵硬老化。構成人體的細胞,如果粘液素不足,細胞就會逐漸衰弱,失去防禦病菌、病毒的能力。另外,粘液素還有壯身、強精作用。

促進癒合

對人工創傷鼠背蘆薈有促進癒合功效,對人工結膜水腫的兔蘆薈可縮短治癒天數。蘆薈漿汁製劑對皮膚創傷、燒傷以及x線局部照射均有保護作用。

強心活血

蘆薈中的異檸檬酸鈣等具有強心、促進血液循環、軟化硬化動脈、降低膽固醇含量、擴張毛細血管的作用,使血液循環暢通,減少膽固醇值,減輕心臟負擔,使血壓保持正常,清除血液中的“毒素”。

免疫和再生

蘆薈素A、創傷激素和聚糖肽甘露(Ke-2)等具有抗病毒感染,促進傷口癒合復原的作用,有消炎殺菌、吸熱消腫、軟化皮膚、保持細胞活力的功能,凝膠多糖與愈傷酸聯合還具有癒合創傷活性。

美容價值

蘆薈葉片的橫截面 蘆薈葉片的橫截面

蘆薈中含的多糖和多種維生素對人體皮膚有良好的營養、滋潤、增白作用。翠葉蘆薈是最適宜直接美容的蘆薈鮮葉,即庫拉索蘆薈,它具有使皮膚收斂、柔軟化、保濕、消炎、漂白的性能。還有解除硬化、角化、改善傷痕的作用,不僅能防止小皺紋、眼袋、皮膚鬆弛,還能保持皮膚濕潤、嬌嫩,同時,還可以治療皮膚炎症,對粉刺、雀斑、痤瘡以及燙傷、刀傷、蟲咬等亦有很好的療效。對頭髮也同樣有效,能使頭髮保持濕潤光滑,預防脫髮。

中醫藥

功效

瀉火;解毒;化瘀;殺蟲。主目赤;便秘;白濁;尿血;小兒驚癇;疳積;燒燙傷;婦女閉經;痔瘡;疥瘡;癰癤腫毒;跌打損傷。

藥理作用

殺菌作用,抗炎作用,濕潤美容作用,健胃下泄作用,強心活血作用,免疫和再生作用,免疫與抗腫瘤作用,解毒作用,抗衰老作用,鎮痛、鎮靜作用,防曬作用。

藥用禁忌

性味:苦,寒。孕婦忌服,脾胃虛弱者禁用。

藥方選錄

《丹溪心法》:當歸龍薈丸,治肝膽實火之眩暈,脅痛,驚悸,抽搐,譫語發狂,便秘溲赤。

《外科正宗》:蘆薈消疳飲,治小兒走馬牙疳,身熱氣粗,牙齦腐爛,氣味作臭,甚則穿腮破唇者。

《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蘆薈肥兒丸,治小兒肝疳,面目爪甲皆青者,其人目生眵淚,隱澀難睜,腹大青筋,身體贏瘦,燥渴煩急,糞青如苔。

《太平聖惠方》:蘆薈丸,治小兒疳積,面目萎黃,頭髮成穗,鼻癢口乾,脘腹虛脹,青筋暴露,四肢壯熱。

《普濟方》:蘆薈丸,治傷中,赤白帶下。

《外科正宗》:蘆薈丸,治下疳潰爛作痛,又治婦人陰蝕瘡作癢,及小兒肝積發熱,口舌生瘡,牙齦蝕爛。

《太平聖惠方》:蘆薈散,治小兒鼻疳,癢痛不止者。

《證治準繩》:蘆薈散,治口舌生瘡。

《先醒齋醫學廣筆記》:更衣丸,治腸胃燥熱,大便不通。

《藥性論》:殺小兒疳蛔。主吹鼻殺腦疳,除鼻癢。

《海藥本草》:主小兒諸疳熱。

《開寶本草》:主熱風煩悶,胸膈間熱氣,明目鎮心,小兒癲癇驚風,療五疳,殺三蟲及痔病瘡痿。解巴豆毒。

《本草圖經》:治濕癢,搔之有黃汁者;又治NI齒。

《得配本草》:散瘰癧,治驚癇,利水除腫。

《本草再新》:治肝火,鎮肝風,清心熱,解心煩,止渴生津,聰耳明目,消牙腫,解火毒。7.《現代實用中藥》:為峻下藥,有健胃通經之效。

《本草經疏》:蘆薈,寒能除熱,苦能泄熱燥濕,苦能殺蟲,至苦至寒,故為除熱殺蟲之要藥。其主熱風煩悶,胸脅間熱氣,明目,鎮心,小兒癲癇涼風,療五疳,殺三蟲者,熱則生風,熱能使人煩悶,熱除則風熱煩悶及胸膈間熱氣自解。涼肝故明目。除煩故鎮心。小兒癲癇驚風,熱所化也,五疳同為內熱脾胃停滯之證;濕熱痔病瘡痿,亦皆濕熱下客腸臟,致血凝滯之所生,故悉主之。能解巴豆毒,亦除熱之力。

《本草匯言》:盧會,涼肝殺蟲之藥也。凡屬肝臟為病,有熱者,用之必無疑也。但味極苦,氣極寒,諸苦寒藥無出其右者。其功力主消不主補,因內熱氣強者可用,如內虛泄瀉食少者禁之。

《本經逢原》:蘆薈,入厥陰肝經及沖脈。其功專於殺蟲清熱。沖脈為病,逆氣里急及經事不調,腹中結塊上沖,與小兒疳熱積滯,非此不除。同甘草為末,治頭項頑癬甚效。但大苦大寒,且氣甚穢惡,若胃虛少食人得之,入口便大吐逆,每致奪食泄瀉,而成贏瘦怯弱者多矣。

《要藥分劑》:近世以蘆薈為更衣藥,蓋以其清燥滌熱之功也。

治白濁:鮮蘆薈葉,擠汁六、七茶匙,加淡瓜子仁三十枚,稍燉溫,飯前服,日兩次。《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

治血尿:蘆薈葉五錢。生搗汁,加白糖一兩,米泔水沖服。(廣西)

治咳嗽痰血:蘆薈鮮葉五錢至一兩。去外皮,水泡去粘汁,水煎服。(《廣東中草藥》)

治輕度湯火燙傷:鮮蘆薈葉,以冷開水洗淨,擠汁遍塗傷部,日敷二至三次。(《福建民間草藥》)

去瘀散毒:蘆薈葉和鹽搗爛,敷瘡即穿。(《嶺南採藥錄》)

治胼胝初起:鮮蘆薈葉浸尿半天,加熱敷貼;或取鮮葉焙焦,加些黃酒,搗爛加熱敷貼,日換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燒燙傷-蘆薈妙方:新鮮蘆薈葉1片(可根據傷面大小酌情加減),以冷開水洗淨,擠汁遍塗傷部,每日敷2-3次。具有瀉火,涼血,止痛的功效。適用於燒燙傷。

刀傷擦傷蘆薈妙方:蘆薈葉適量,用熱水消毒,洗淨,切開,用分泌液塗於傷處。適用於刀傷、擦傷。輕者數次可止血止痛。重者先洗淨傷口,再塗以蘆薈膠狀物,用消毒紗布、繃帶包紮固定。當膠狀物乾後再滴入蘆薈汁。約7-10天即可治癒。

蜂螫傷蘆薈妙方:鮮蘆薈葉適量,搗爛敷於患處。適用於蜂螫傷。

外傷出血蘆薈妙方:蘆薈50克,研成細粉,裝瓶備用。取蘆薈粉少許,撒於傷口處。適用於外傷出血。

1.

《丹溪心法》:當歸龍薈丸,治肝膽實火之眩暈,脅痛,驚悸,抽搐,譫語發狂,便秘溲赤。

2.

《外科正宗》:蘆薈消疳飲,治小兒走馬牙疳,身熱氣粗,牙齦腐爛,氣味作臭,甚則穿腮破唇者。

3.

《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蘆薈肥兒丸,治小兒肝疳,面目爪甲皆青者,其人目生眵淚,隱澀難睜,腹大青筋,身體贏瘦,燥渴煩急,糞青如苔。

4.

《太平聖惠方》:蘆薈丸,治小兒疳積,面目萎黃,頭髮成穗,鼻癢口乾,脘腹虛脹,青筋暴露,四肢壯熱。

5.

《普濟方》:蘆薈丸,治傷中,赤白帶下。

6.

《外科正宗》:蘆薈丸,治下疳潰爛作痛,又治婦人陰蝕瘡作癢,及小兒肝積發熱,口舌生瘡,牙齦蝕爛。

7.

《太平聖惠方》:蘆薈散,治小兒鼻疳,癢痛不止者。

8.

《證治準繩》:蘆薈散,治口舌生瘡。

9.

《先醒齋醫學廣筆記》:更衣丸,治腸胃燥熱,大便不通。

10.

《藥性論》:殺小兒疳蛔。主吹鼻殺腦疳,除鼻癢。

11.

《海藥本草》:主小兒諸疳熱。

12.

《開寶本草》:主熱風煩悶,胸膈間熱氣,明目鎮心,小兒癲癇驚風,療五疳,殺三蟲及痔病瘡痿。解巴豆毒。

13.

《本草圖經》:治濕癢,搔之有黃汁者;又治NI齒。

14.

《得配本草》:散瘰癧,治驚癇,利水除腫。

15.

《本草再新》:治肝火,鎮肝風,清心熱,解心煩,止渴生津,聰耳明目,消牙腫,解火毒。7.《現代實用中藥》:為峻下藥,有健胃通經之效。

16.

《本草經疏》:蘆薈,寒能除熱,苦能泄熱燥濕,苦能殺蟲,至苦至寒,故為除熱殺蟲之要藥。其主熱風煩悶,胸脅間熱氣,明目,鎮心,小兒癲癇涼風,療五疳,殺三蟲者,熱則生風,熱能使人煩悶,熱除則風熱煩悶及胸膈間熱氣自解。涼肝故明目。除煩故鎮心。小兒癲癇驚風,熱所化也,五疳同為內熱脾胃停滯之證;濕熱痔病瘡痿,亦皆濕熱下客腸臟,致血凝滯之所生,故悉主之。能解巴豆毒,亦除熱之力。

17.

《本草匯言》:盧會,涼肝殺蟲之藥也。凡屬肝臟為病,有熱者,用之必無疑也。但味極苦,氣極寒,諸苦寒藥無出其右者。其功力主消不主補,因內熱氣強者可用,如內虛泄瀉食少者禁之。

18.

《本經逢原》:蘆薈,入厥陰肝經及沖脈。其功專於殺蟲清熱。沖脈為病,逆氣里急及經事不調,腹中結塊上沖,與小兒疳熱積滯,非此不除。同甘草為末,治頭項頑癬甚效。但大苦大寒,且氣甚穢惡,若胃虛少食人得之,入口便大吐逆,每致奪食泄瀉,而成贏瘦怯弱者多矣。

19.

《要藥分劑》:近世以蘆薈為更衣藥,蓋以其清燥滌熱之功也。

20.

治白濁:鮮蘆薈葉,擠汁六、七茶匙,加淡瓜子仁三十枚,稍燉溫,飯前服,日兩次。《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

21.

治血尿:蘆薈葉五錢。生搗汁,加白糖一兩,米泔水沖服。(廣西)

22.

治咳嗽痰血:蘆薈鮮葉五錢至一兩。去外皮,水泡去粘汁,水煎服。(《廣東中草藥》)

23.

治輕度湯火燙傷:鮮蘆薈葉,以冷開水洗淨,擠汁遍塗傷部,日敷二至三次。(《福建民間草藥》)

24.

去瘀散毒:蘆薈葉和鹽搗爛,敷瘡即穿。(《嶺南採藥錄》)

25.

治胼胝初起:鮮蘆薈葉浸尿半天,加熱敷貼;或取鮮葉焙焦,加些黃酒,搗爛加熱敷貼,日換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26.

燒燙傷-蘆薈妙方:新鮮蘆薈葉1片(可根據傷面大小酌情加減),以冷開水洗淨,擠汁遍塗傷部,每日敷2-3次。具有瀉火,涼血,止痛的功效。適用於燒燙傷。

27.

蘆薈

28.

29.

外傷出血蘆薈妙方:蘆薈50克,研成細粉,裝瓶備用。取蘆薈粉少許,撒於傷口處。適用於外傷出血。

不良反應

蘆薈並非人人宜食,不同體質的人食用蘆薈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孕婦、嬰幼兒不宜食用。體質虛弱者和少年兒童過量食用,易出現過敏反應,如皮膚紅腫、皮膚粗糙等現象,輕者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重者可引起急性腎炎。蘆薈食用安全性已經引起學者及管理者的廣泛關注。蘆薈的活性成分中有一種是蘆薈甙,蘆薈甙是蘆薈瀉素的代表成分,存在於葉皮內表面附近黃色黏液中。蘆薈甙被氧化後的生成物有致癌和腎損傷的危險性。

根據《食品衛生法》和《新資源食品管理辦法》的相關要求,2009年9月1日起,蘆薈產品中僅有庫拉索蘆薈( Aloe vera)凝膠可用於食品生產加工。庫拉索蘆薈凝膠來源於庫拉索蘆薈葉片的可食用部位凝膠肉,是以庫拉索蘆薈葉片為原料,經瀝醌清洗、去皮、漂燙、殺菌等步驟製成的無色透明至乳白色凝膠,可用於各類食品,每日食用量應不大於30克。添加庫拉索蘆薈凝膠的食品必須標註“本品添加蘆薈,孕婦與嬰幼兒慎用”字樣,並應當在配料表中標註“庫拉索蘆薈凝膠”。添加庫拉索蘆薈凝膠的食品包裝主視頁面或食品名稱可選擇僅標註“蘆薈”字樣,標識內容不應誤導消費者。企業應在企業標準中對添加庫拉索蘆薈凝膠的食品的每日食用量作出規定。若無法確保消費者蘆薈日攝入量在安全範圍內,應在包裝上標註每日食用量警示語。

毒理作用

蘆薈注射液(每1ml含生藥0.1g),分2個劑量組0.05ml/kg和0.1ml/kg肌肉注射,連續6月給於家犬。開始給藥後每15天觀察並測定血象、谷丙轉氨酶、全血尿素氨及肌酐,並稱體重。以後每月測1次。實驗結束後剖解觀察各主要臟器並鏡檢。結果均正常,未見實質性病變。高劑量及低劑量組個別犬可見局部肌肉壞死。

植物學史

蘆薈 蘆薈

關於蘆薈的最早記載見於古埃及醫書《艾帕努斯·巴皮努斯》。考古 發現蘆薈曾被置於金字塔中木乃伊的膝蓋之間。書中不僅記載 了蘆薈對腹瀉和眼病的治療作用,還有包含了蘆薈的多種處方。這部書寫於公元前1550年,也就是說,在3500年前蘆薈就已經被當作藥用植物了。這之後,由於馬可多利亞帝國,蘆薈被傳到了歐洲。公元前1世紀,羅馬皇帝的御醫蒂俄斯可利蒂斯著有醫書《克利夏本草》,書中有針對不同病症使用蘆薈的具體處方,並把蘆薈稱作為萬能藥草。

另外,在《新約聖經》中也記載了,人們埋葬耶穌的時候,將香根芹與蘆薈混合以後塗在其身體上。

蘆薈的效用,此後在歐洲得到了廣泛的承認,12世紀時,被記載於德國的藥局方里了,這也是蘆薈首次在一個國家的法令里得到承認。

澳大利亞墨爾本植物園中栽種的蘆薈 澳大利亞墨爾本植物園中栽種的蘆薈

蘆薈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中國。在中國,人們把它稱為“蘆薈”,被稱為中醫醫祖的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里也出現了蘆薈。在這部書中蘆薈不僅僅被認作是有用的植物,而且還有“色黑、樹脂狀”的記載,據此可以推斷,當時中國所使用的是從歐洲傳來的、將汁熬乾形成的塊狀物。
蘆薈傳到日本是在鎌倉時期或室町時期,江戶時代(160

3-1867)稱為蘆薈(註:現日本人稱之為阿羅艾),即日本的蘆薈是從中國傳播過去的。江戶時期貝原益軒所著《大和本草》,小野蘭山著《本草綱目啟蒙》里得到證實,這些書里有關蘆薈的插圖。 這一時,葡萄牙的傳教期士也將蘆薈帶到了日本,據說是木劍蘆薈。這以後隨著基督教的布教,有些地方用蘆薈的根部繁殖法使之得到了推廣。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各地的學者開始發現蘆薈的藥理作用。公元1971年,日本醫學學者發現了蘆薈對癌症有抑制作用以來,人們對蘆薈的熱情便迅速高漲起來了。這以後,蘆薈還擁有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名稱“不需要醫生”。

蘆薈文化

產業現狀

2006年,全球庫拉索蘆薈種植面積約為23589公頃,其中美洲大陸的種植面積最為廣闊,約為19119公頃,占全球種植面積的81%;澳大拉西亞(指亞洲和大洋洲的地區),如澳大利亞、紐西蘭和鄰近的太平洋島嶼的種植面積為4170公頃,占世界種植面積的18%;非洲大陸由於受地理和蘆薈生長技術等因素的限制,蘆薈種植面積僅為300公頃,占世界種植面積的1%。

蘆薈花語

蘆薈的花語是自尊又自卑的愛。花占卜是你總是背負著一個很大的包袱,裡面裝滿感情的困擾,令您精神受損,消沉而無生氣。其實您是一個很堅強的人,勇於承受挑戰和壓力,只要您有堅定的意志,一定可以衝破心理障礙,重現昔日的光采。

蘆薈中的“蘆”字原意是黑的意思,“薈”則是聚集的意思。其名字的由來是因為,蘆薈的葉子的汁液是黃褐色的,遇到空氣會氧化成黑色,因而取名蘆薈。

相關物種

蘆薈屬約有500-600多個物種 ,形態多樣。2010年後的一系列系統發育研究將廣義蘆薈屬中的部分物種移出,並分成了5個新的小屬(綾錦蘆薈屬 Aristaloe、什錦蘆薈屬 Gonialoe、樹蘆薈屬 Aloidendron、蔓蘆薈屬 Aloiampelos、摺扇蘆薈屬 Kumara )。

在拆分前的廣義蘆薈屬中,既有二歧蘆薈、皮爾蘭斯蘆薈這樣可高達十餘米的樹狀種,也有翡翠殿、琉璃姬孔雀這樣株徑不到10厘米的小型種,還有。葉序方面,大多數廣義蘆薈屬物種的葉片均為互生,排列成蓮座形;但摺扇蘆薈屬( Kumara spp.)和喜鈣蘆薈( Aloe calcairophila)等物種的葉則為二列對生。不同種蘆薈的葉面質感也不盡相同,有些蘆薈葉表覆有細膩的白霜(柏加蘆薈、雪嶺蘆薈 A. falcata),有些則光滑無粉,或具有粗糙的紋理感(美麗蘆薈 A. bellatula)。一些物種的葉表還布有顯著的白色斑紋(斑馬蘆薈、索馬里蘆薈等)或縱紋(卡拉蘆薈 A. karasbergensis等)。

蘆薈屬物種的花顏色也十分豐富,以淡紅色和正紅色最為常見,也有黃色(斑痕蘆薈 Aloe maculata 、圓錐蘆薈 A. conifera 等)和白色(白花蘆薈 A. albiflora、喜鈣蘆薈 A. calcairophila等);有些物種的花序還會呈現漸變色效果,例如皮刺蘆薈,花序下部已開的花呈黃色,而上部未開的花呈紅色;不同種蘆薈花冠管的長寬比、花序的長度和花排列的疏密度也可能有差異。另外,還有一些形態十分特殊的蘆薈,例如具有鱗莖的 A. richardsia e、花序被絨毛且花呈綠色的 A. tomentosa等。

以下列舉了一些在人工栽培中較為多見的物種:

海虎蘭

海虎蘭又名翠綠蘆薈,是細莖蘆薈(現歸入蔓蘆薈屬)與索科德拉蘆薈(Aloesuccotrina)的雜種。易分枝。

海虎蘭 海虎蘭

木立蘆薈

木立蘆薈是蘆薈屬中分布第三廣的物種,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東南部的特有種,在南非、馬拉威、莫三比克、辛巴威等國有分布。因其灌叢狀的植株型態,在其原產地常被作為圍欄種植在牲畜圈舍的四周。扦插繁殖比較容易。

木立蘆薈 木立蘆薈

開普蘆薈

開普蘆薈成株高度可達2-3米,通常不分枝。老葉枯萎後不會脫落,而是堆積在莖幹上。幼株的葉刺相比成株更為顯著。原產地植株生長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多石山坡上。

開普蘆薈 開普蘆薈

不夜城蘆薈

不夜城蘆薈又名剛健蘆薈 ,是常見的室內裝飾綠植,木立蘆薈與抱莖蘆薈( Aloe perfoliata)的雜種。 外觀上結合了木立蘆薈翠綠光亮的葉色和抱莖蘆薈的株型葉形。

不夜城蘆薈 不夜城蘆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