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夾纈介紹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傳統的印染技藝有所謂的“四纈”之說——夾纈、蠟纈、絞纈、灰纈,即今天所說的夾染、蠟染、扎染、藍印花布。其中夾纈在唐代盛極一時,以後漸衰,到明清便如鳳毛麟角,漸不為人所知。近代學者提及夾纈,常將其與灰纈(藍印花布)混為一談,已難明其詳。它只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和日本的正倉院被當做國寶供奉起來。
傳奇夾纈
這種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工藝,一直在浙閩交界的一代一代傳承著。江浙一帶農村婦女經常穿著的藍印花布衣服,就是由該工藝製作而成的。這種堪稱我國傳統印染工藝活化石、具有不可估量的學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的民間手工技藝,被學術界冠名為“蒼南藍夾纈”
夾纈圖案,藍底白花,色彩調和、對比強烈。夾纈在浙南地區又稱“方夾被”、“雙紗被”、“敲花被”、“百子被”、“雕花被”和“狀元被”等,多用於新婚被面、門帘床沿、頭巾服飾等。
藍夾纈的染料來自植物。板藍根經過漚制可得到靛藍,其植株多藥用。它在水中和織物相遇,再在空氣中氧化成靛藍色,長久不褪色。
《中國藍夾纈》
作者:張琴
ISBN:978-7-5077-2734-0
頁數: 216
定價:48.00元
出版社: 學苑出版社
裝幀:平裝
出版年:2006-05-01
簡介
夾纈曾是唐代流行的印染工藝,敦煌莫高窟彩塑菩薩所穿著的便是夾纈彩裝,英國大英博物館、日本正倉院等也都有少量實物作為“國寶”珍藏。自明代以後,夾纈的工藝設計及製作樣式漸不為世所知。上世紀末,夾纈尚存浙南山區的訊息傳世後,很快引來國際印染界的關注,2003年,日本專門開闢了一條“中國藍之旅”文化旅遊專線。
本書作者研究民間文化多年。自2001年9月至2005年7月,作者遍訪溫州、麗水、台州及閩北寧德地區、閩南泉州地區的雕版藝人、染坊師傅及民間戲班老藝人等,對藍夾纈的原料、印染、版刻設計等一整套流程作了前所未有的詳盡記錄,對藍夾纈流行地區的民間文化圈作了社會及人文的歷史分析,澄清了作為“四纈”之一的藍夾纈由盛漸衰,及至湮沒的歷史之謎。
在掌握1000餘片紋樣的基礎上,本書第一次提出藍夾纈的概念,破解其紋樣為清末至民國年間流行於當地的崑曲、亂彈戲文,分類歸納出其歷史發展各階段,且一一予以命名,填補了國內國際本領域的研究空白。
作者簡介
張琴,女,出生於浙江省溫州市,2005年旅居北京。中國民俗學會會員。
出版有《鄉土溫州》(專著)、《凝固歷史》(合著)等。
目錄
楔子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歷史的最後遺存
第二節 留住手藝的反思
Box:蒼南薛氏作坊現狀片斷
第二章 藍夾纈的人文背景
第一節 生活套用及發展各階段
第二節 戲文題材分析
Box:永昆第一代女旦周雲娟訪談錄
第三章 藍夾纈的社會背景
第一節 種藍和打靛山民
連結:制藍成靛
Box:靛農黃宣法口述
第二節 紋樣和刻版人家
連結:琢木為版
Box:施氏花版回憶錄
第三節 司務和染坊檔案
連結:藍夾纈製作
Box:《染經》及點評
參考文獻
附錄 圖版
一、“打八仙”期 崑曲紋樣幅,大吉祥紋樣幅
二、“拜團圓”期 戲文紋樣幅,大吉祥紋樣幅
三、“尊像會”期 崑曲紋樣幅,大吉祥紋樣幅
四、“敘事施”期 崑曲紋樣幅,百子紋樣幅,大吉祥紋樣幅
五、“亮相蘇”期 戲文紋樣幅,百子紋樣幅,大吉祥紋樣幅
六、“工農兵”期 戲文紋樣幅,時事紋樣幅,大吉祥紋樣幅
七、“染坊秀”期 戲文紋樣幅,大吉祥紋樣幅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