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山[河南省郟縣蓮花山]

蓮花山[河南省郟縣蓮花山]

蓮花山位於河南省郟縣,有九座山峰,狀如九朵蓮花。與位於太行山第一峰的二朵蓮花山-老爺頂和湖北的四朵蓮花山武當山,並稱道教的三大聖地,只因郟縣的這座蓮花山位於太行山(輝縣)蓮花山-老爺頂和四朵蓮花山武當金頂之間,故加稱中頂蓮花山。從“三頂”在道教史的位置和道眾心目中的地位看,中頂的地位和輩份,都高於其它“兩頂”。

郟縣的中頂蓮花山上有玄元行宮祖師廟,山腰有朝天宮、山下有迎恩宮等建築,始建於北魏,屢毀屢建,已歷數千年,現正在進一步保護、規劃和開發之中。

道教天下“三頂”之一的中頂蓮花山,又稱老爺頂,位於茨芭鎮東北部的山店村北,距郟縣城十七公里,海拔607.2米,因老子曾在此傳經,後人在山頂建祖師廟得名。在道教聖地中,有“天下三頂”之說,南謂“武當金頂”,北謂“太行第一峰——老爺頂”(今在輝縣市)。郟縣老爺頂處在南、北兩頂之間,故稱中頂。又因該山九峰簇擁,狀如蓮花,故稱“中頂蓮花山”。 據記載,公元前491年,老子到郟縣蓮花山上聚眾傳授《道德經》。北魏時,郟人在山頂建祖師廟,乾封六年(666年),唐高宗追封老子為“玄元皇帝”。開元二十年(733年)五月,下詔圖寫玄元真容,分送天下諸州、縣,道觀升格為宮,祖師廟遂稱玄元行宮,邑人遵旨在老爺頂立“玄元皇帝行宮”碑。蓮花山頂有建於鹹豐年間的蓮花古寨,寨內的祖師廟始建於北魏,重修於唐,再修於清。山下有迎恩宮,山腰有朝天宮。從朝天宮到山頂有類似武當的十八盤,十八盤右側有捨身崖、神仙洞、五龍泉、蓮花池等道教遺蹟。山下有蓮花石、蛤蟆石等奇石,山頂古柏森森、道觀眾多、香火旺盛。

作為道教名山的老爺頂,山上石頭盛開白蓮花,為中頂一奇。“祖師出汗”、“海馬吐霧”、“雷火煉殿”為中頂“三絕”。據傳,時值盛夏天氣炎熱時,祖師廟裡祖師全身會淌下汗水,接著祖師廟屋脊上海馬嘴裡會吐出陣陣煙霧,並發出叫聲;前往拜謁的香客中不乏凡夫俗子,大殿難免會受濁氣污染,每年用雷火煉殿,以保持清潔。 老爺頂西麓的堂凹嶺西崖,有婁敬洞,洞旁有明代嘉靖年間置《重修婁敬先生養游石室銘》碑碣。西漢劉邦的名臣婁敬曾在此隱居。老爺頂盛產黃蓮、柴胡等數十種中藥材,東周時期名醫魯桓,在此山採藥行醫,人們建起魯醫廟,塑魯桓塑像一尊,供人瞻仰。道教“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在老爺頂與黃老道“鬥法”,在老爺頂東麓留下遺蹟——拔劍泉,列入道教神仙譜的李偉,在老爺頂居住,吞吃蓮花池內的千年蓮花,被皇上御封“活神仙”。為紀念這位掙脫苦難枷鎖的平民“神仙”,在迎恩宮建有李偉廟一座。蘇軾曾到老爺頂拜謁老子行宮。宋紹聖元年(1094年),時任定州(今河北定縣)知州的蘇軾被貶英州(今廣東英德),在陳留遇到鄉人楊子微,楊子微會數術,為蘇軾占卜,言“不死嶺表,必能生還”。蘇軾高興地給楊子微寫下這樣一段話:如這話得到驗證,我當親自書寫老子的五千字《道德經》作為報答。蘇軾告別鄉人,折道汝州,找時任汝州知州的弟弟蘇轍籌資路費時,曾虔誠地登上老爺頂,拜謁祖師老子,以求“斯言有徵”,三年後,哲宗崩,徽宗即位,蘇軾遇赦北歸。篤信道教的蘇軾,死後亦葬在中頂蓮花山下的箕形山坳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