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發展
蒙古族青年合唱團創建於1987年,是中國唯一擅長無伴奏合唱的團體。著名音樂家婭倫·格日勒是它的創始人之一。她是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唯一的女生,也是蒙古族第一個女指揮家。1986年,婭倫還是個剛剛大學畢業的學生,為了傳承蒙古族傳統唱法朝爾,她與志同道合的青年人組建了內蒙古青年合唱團。這個合唱團有著特殊的身份:完全自發,沒有經費,沒有報酬,沒有排練場所。但這個合唱團卻在北京第三屆合唱節和奧地利奧林匹克合唱節上雙雙獲獎,並從此開始了自己輝煌的演出歷程。內蒙古蒙古族青年合唱團當初是由33專業演員和業餘合唱音樂愛好者組成的一個無伴奏合唱團體。
獲得評價
精彩感人的演唱,更獲得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讚譽。
國際合唱聯盟主席羅易思·薩爾斯曼稱他們為“極優秀的合唱團”。
江澤民總書記看完他們演唱後興奮地說:“你們唱絕了”。
1993年,合唱團應邀赴香港參加“中國音樂節”。同年赴台灣進行巡迴演出。這是大陸第一支赴台演出的合唱團。港台評論界稱合唱團是:“來自草原深處的絕響”、“中國合唱藝術的奇葩”、“他們將西方的合唱藝術與蒙古族的音樂風格很好地結合起來,在藝術上提高了一個新的高度,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獨特的草原風格”。
荷蘭專家:你們教會了我們如何唱歌。
樂隊活動
這支合唱團在世界範圍內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1992年、1993年,合唱團又應文化部之邀,參加了第一屆、第二屆“為了明天——和平、友誼中國國際合唱節”的演出活動,再次轟動京城。
1996年,該團代表中國赴澳大利亞參加“第四屆國際合唱節”,並被評為五個優秀合唱團之一。
1996年,錄製發行了首張CD——《內蒙古蒙古族青年合唱團演唱專輯》。
1997年,蒙古族青年合唱團赴西班牙參加“第29屆托羅薩國際合唱比賽”,榮獲本屆比賽第三名。
1998年10月,蒙古族合唱團參加了荷蘭“首屆國際音樂節”。同年,又赴斯德歌爾摩參加了瑞典“98冬季藝術節”。
2000年7月,該團赴奧地利參加“2000年奧林匹克國際合唱大賽”,並獲三項金獎,
2000年赴荷蘭參加“2000年布魯薩姆國際民間藝術節”活動,演出大獲成功。賽後,與會專家們激動地說:“你們東方人教會了我們如何去唱歌!”
自1988年來,蒙古族合唱團演唱的《鴻嘎魯》、《八駿贊》等多部作品先後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製,並在德國、法國、美國、日本等級60多個國家的電台上播放。1991年,蒙古族合唱團代表內蒙古自治區參加“第三屆北京合唱節”,以其濃郁的民族特色和較高的演唱技藝取得最高分,榮獲本屆比賽一等獎和指揮獎。
2001年元旦,應全國政協邀請,作為全國唯一一支地方團體晉京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演出。
2001年9月,受國務院委派,赴德國柏林參加"亞太地區中國文化周"訪問演出。
2002年,該團呼麥組合獲自治區歌曲演唱大賽一等獎。
2003年9月,呼麥組合在蒙古國舉行的國際呼麥大賽中分獲兩項三等獎。
2004年1月,呼麥組合獲CCTV"西部民歌電視大獎賽"一等獎。
創新唱法
東西方結合的創新唱法
蒙古族青年合唱團在挖掘、繼承和發展蒙古民族傳統音樂的基礎上,借鑑並吸收了西方的合唱技法,從而形成了嶄新的、獨具民族特色的草原合唱藝術風格。經過現代合唱藝術的提煉和升華,蒙古民歌更突顯出別樣的風情,更能扣動不同膚色聽眾的心弦。
三大法寶
蒙古族青年合唱團的三大法寶是呼麥、長調和馬頭琴。呼麥是蒙古族古老獨特的歌唱形式,一個人同時發出兩種以上的聲音。呼麥奇特罕見的發聲原理、音色特徵和表現方法堪稱人聲藝術的奇葩,被譽為天籟之音。迄今為止,世界上惟有蒙古族會用這種方法表達情感。在蒙古語中,長調稱“烏日圖道”,意即長歌,是相對短歌而言。除指曲調悠長外,還有歷史久遠之意。蒙古長調可稱為遊牧文化的一朵永不凋謝的花朵。
“蒙古長調詞少腔多,四句話可以唱好幾分鐘,讓自己的身影與草原融為一體。不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只要蒙古族人聽到長調,都會體味到其中那份獨有的激動與蒼涼。
樂隊貢獻
合唱團自建團以來,積極開拓演出市場,努力創作民族藝術精品,以質量求生存、以創新求發展,並日益煥發出勃勃生機。合唱團演員深知責任重大,並堅信能夠擔負起繼承、發展蒙古劇的重任,總結經驗,銳意改革,克服困難,抓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思想性、藝術性較強的歌曲的創作和演出,開拓演出市場,力爭為繁榮和發展民族藝術事業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