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紫華山葉氏宗祠概況
巍巍紫華,毓秀鍾靈,仁捷先祖,開闢宏基。溫州紫華山葉氏宗祠(也稱中村葉氏宗祠),位於溫州市文成縣公陽鄉中村,始建於北宋1126年左右,由開山始祖仁捷公(世葉54代)第八世孫葉看公(世葉62代)籌建,第十世孫重建,2005年由葉有輪、葉有杉、葉世局、葉有楚等首事宗親以及葉奕飄、葉月明、葉有根、葉世樹、葉志祥、葉增華等理事宗親重新修建。宗祠背靠積穀尖,面向紫華山,四合院式,前廳、戲樓、天井、看樓連線正廳,正廳設紫華山仁捷公、正大公、仲式公等數十位祖宗神位、香爐,室外設仁捷廣場,占地500平方。宗祠現被公陽鄉政府列為鹿堡文化禮堂和葉氏大極拳活動中心,用於鄉政府組織大型文藝活動場所和村民休閒娛樂活動中心。祠內現存明萬曆年間、康熙年間、民國等時期修訂的珍貴原著族譜十餘冊,是在世葉族譜中名列前茅,被紫華山葉氏宗親視為鎮祠之寶。
975年冬,南唐國殿前都押衙副將葉仁捷祖孫四代又從松陽縣卯山徙居公陽,創下千餘年宏大而輝煌的基業,把葉氏星火從金陵經丹陽、松陽帶到安固縣(今瑞安市)紫華山這片熱土地燎原,繁衍至今已達8萬後裔,分居世界各地,從事各行各業,名人輩出。目前,紫華山葉氏比較集中聚居的有文成、平陽、蒼南、瑞安、溫州等地,建有文成公陽村葉氏宗祠(始建明中期)、文成雙桂葉氏宗祠、平陽山門葉氏宗祠、蒼南凰山前葉氏宗祠、瑞安飛雲獨峰葉氏宗祠、溫州白象霞坊葉氏宗祠等分支宗祠約50多座。
紫華山葉氏宗祠是溫州紫華山葉氏宗親的發源地,宗祠本著“服務宗親、團結宗親、傳承文化”的原則,為需要研究葉氏歷史、修訂族譜、尋根問祖的宗親和各界人士提供歷史依據和信息查詢。
溫州紫華山葉氏祠堂記
武周達孝,明天察地,顧以立廟,定製稱之,而君子將營宮室乎?家廟為先,廄庫次之,居室為後。故立廟敬宗而收族,乃聖人之道,百事之先,重孝之本也。
蓋紫華葉氏之先祖,乃久居松陽之望族。迺至北宋初期,有都押衙副將諱仁捷,字處仁者,始舉家徙遷紫華山下,開宗立派,繁衍子孫,肇基創業。萬曆譜記載,公歿後靈通顯赫,御災衛民,嗣在金奧立廟,名曰金奧殿,後轉遷至下蒲垟。昔時因丁口未繁,余資有限,此殿即祠堂之雛型也。延至南宋初期,八世祖諱看,字觀國,情殷報本,胸懷遠謀,與子仁珦,長孫梓升,同肩共任,首建宗祠於塘邊。仁珦字若玉者,曾遺祭田於方坑,官達大理評事,恩授迪功郎也;梓升乃斯鄉開辦義學之先河者也。宗祠既成,即置列祖列宗牌位於神龕,定祠規以明春嘗秋祭之禮,購山田為永久祭祀之資。諱看祖孫舉事之艱,已無須贅述,然其首創之功,則不可不記也。
歷經四百春秋,時至大明中葉(1560年前後),宗祠遭風雨侵蝕,樑柱腐朽,垣傾瓦漏,祖宗棲身之所危矣。幸有廿一世祖諱容,號菊軒,廿二世祖諱宗朋,號谷松,攜手統領族人,拆舊以謀新,落成兩進五間,兩廂軒連戲台,四周閉合之新祠。屋脊盤以雙龍,斗拱飛檐,雕樑畫棟,氣宇非凡。曩時宗支蔓延,戶丁椒繁,經濟充盈,祭資亦倍增於前,計有祀山拾壹處,祭田拾陸段貳拾貳畝有奇,收租谷肆拾柒石陸方。惜菊軒谷松二公,孝行卻隱於譜,而其功則未得昭矣。迺至嘉慶丁丑(1817年),二十九世祖諱錫鼎,有整肅宗廟之孝行,端正宗祠朝向之善功,然則二百年來,其功亦未顯於世,而隱於行實矣。今諱容宗朋錫鼎三公之舉,既已昭告於世,則其事功,又豈可不予記乎?
迨至本朝之初,宗祠即闢為學堂。五十餘年間,幾經偷梁換柱,破壁隔牆,面目早已全非矣,牌位祭器等隨之隱矣,猶春秋祭禮亦隨之廢矣。延至新千年學校搬遷後,宗祠才得以重歸葉族,然狼藉犬狀,孰能忍乎?百廢待興,孰與肩之?幸以族長有輪為董事,率世局有杉有楚,及理事六人,輔助理事若干人,戮力推倒舊祠,設計重新,歷三載寒暑,於共和丁亥歲落成新祠,坐西朝東,背倚明王九峰,積穀盈豐;面迎龍潭雙尖,紫氣東來;四圍屏嶂環繞,蒼翠入雲;鶴溪自東向西,風生水起。總占地四畝有奇,而廣場占一畝半也,兩層四合院式,五開間進深五柱,皆選進口木材;左右廂房各六間,正堂與戲台相向,四方天井,屋脊盤飾雙龍,紫黑琉璃瓦覆蓋,造工精緻,富麗堂皇。新祠既重光,則祖先魂魄棲身而有所也,俾子孫尋根問祖,春嘗秋祭,議決族事,亦皆有所聚也,此乃有輪諸君,厥功甚偉,尊祖敬宗之心,可敬可欽也。
凡立身行道者,皆在生前立德立功立言也,若諱看公祖孫,諱容宗朋錫鼎諸祖,及有輪諸君,皆尊祖敬宗之模範也。而作祠堂記,以昭諸先輩之功德,錄諸新秀之事跡,激勵後起,俾若子若孫珍惜先輩創業之不易,亦乃盡孝播德之善舉也。然從諱看祖初創宗祠,八百餘年來,行孝事且刊於譜者,唯聊聊數人,然不顯名而陰德暗施者,又何其多哉,此皆之前祠堂無記之故也。今族長有根倡議勒碑,邀余作序,予曾叨宦斯鄉歲久,而略知其原委,固攝其大概而序之。
時共和丁酉孟秋月吉旦,文成縣文史研究員沈學斌謹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