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萬里江山何處:宋詞的後半生》全書角度新穎,文筆優美清新,是一首有關南宋的慷慨悲涼的輓歌!值得一讀!
作者簡介
金鑫,男,1974年生,江蘇建湖人,系江蘇省作家協會簽約作家。曾出版的著作主要有歷史文化散文集《長安大道連狹斜——大唐詩人的飛揚與落寞》、《我欲乘風歸去——宋詞的前半生》等。作品曾獲鹽城市五個一工程獎、全國書市徵文一等獎等。
圖書目錄
序
李清照:寂寞如斯的庭院
張元乾:萬里江山知何處
岳飛:怒髮衝冠的元帥
陸游:老卻英雄似等閒
朱熹:問渠哪得清如許
辛棄疾:我見青山多嫵媚
姜夔:平生最識江湖味
吳文英:春寬夢窄七寶台
文天祥:從今別卻江南路
張炎:無心再續笙歌夢
文摘
著作權頁:
李清照:寂寞如斯的庭院
一
元祐六年(1091)的這一天,秋風過耳。八歲的李清照坐在庭院一隅,看著父親寫寫停停。筆過紙間,有如舟行水上。父親長年累月地保持正襟危坐、懸腕而書的姿態,讓她隱約覺得,一定有許多趣事藏於其中,否則,他不會如此一坐半日,樂此不疲。她獨自奔跑嬉鬧一會,靜靜地陪坐一旁,瞅著身邊密密匝匝的竹林。父親題寫的“有竹堂”幾個大字,倒是與這個庭院裡的氛圍稍相吻合——竹葉紛披,滿眼青翠,鳥巢其上,還有,石桌石凳,以及父親和他的書稿。只是,這個庭院顯得有點冷清。
頓下筆來,李格非這才發現,女兒受到了冷落。他充滿愛憐地將其喚到身邊,抱在懷裡。李清照知道,他們倆的遊戲開始了。只要父親有閒,她總是喜歡黏著父親,撒嬌使嗲,任性笑鬧,盡情嬉戲玩耍,玩累了,躺在父親懷裡,聽他說古講今。李格非,這位宋神宗熙寧九年的進士,只到四十歲那年,才得了這么個寶貝女兒,一家人為之歡欣,他更是視為掌上明珠。然而時隔不久,在這個孩子呀呀學語、蹣跚學步之時,孩子的母親,自己的愛妻,元豐時期宰相王珪的長女王氏,就過早地離開了人世,留此一株孤苗。轉眼間,小清照已經八歲。失卻母愛的滋潤,她在活潑之餘,多少有些孤獨。
在李清照幼年的印象里,只有當父親的朋友來家作客時,這方小小的院落才會變得熱鬧起來。他們坐在竹堂內,飲酒論文,談笑風生,間或即興題寫,唱和吟喔,將寂寞如斯的庭院,弄得蕙風和暢、生機勃發。從他們的談話中,她知道了許多前朝往事,以及當下的文壇軼事。她還知道,父親是大宋朝太學正官員,是許多未來狀元和青年才俊們的授課老師,父親的文章得到翰林學士蘇東坡先生的首肯。而那位峨冠博帶的蘇老夫子,也曾攜黃庭堅、秦少游等得意門生,不止一次地登門造訪。不過,蘇東坡似乎比他父親更厲害,是當朝小皇帝的老師,就連父親也要尊稱他為先生。李清照覺得,竹林下的這幫大人,肚子裡很有些學問。
童年時期的李清照,正是在這樣清雅絕塵的環境裡,開始了她的啟蒙學習。這些父輩中間,隨便挑出一個,都堪稱宋朝乃至中國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這些客人在討論之餘,有時會喚她到近前,考問講授一番。而她的早慧,強記博聞,過目不忘,脫口而出的背誦,清秀工整的臨摩,小荷初舉的習作,以及靈機一動的隨意問答,也曾博得過他們的諸多嘉許。
她像佛座下的一朵蓮花,聽著菩薩語,生出玲瓏心。李格非的再娶,讓天資聰穎的李清照有了體驗慈母情懷的可能。就在這一年,李格非再娶仁宗朝狀元、前彰德軍節度使王拱辰的長孫女王氏為繼室,名門閨秀,落落大方,且又頗善言辭。這位後母的到來,慢慢填補了李清照母愛缺失的空白,她終於有了一個完整意義上的幸福家庭。再後來,弟弟李迒的出生,更是為這座尋常宅院增添了些許生氣。
日子過得波瀾不驚。青春,說來便來了。琴棋書畫,女紅歌舞,書香門第的累日薰陶,慢慢地使李清照出落成為一位冰雪聰明,呵氣如蘭的女子。她幾乎讀遍了家裡所有的藏書,談起詩詞,更是眉飛色舞,而且捉筆習文,也是一派清新雋永之氣: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李清照《如夢令》
這首詞是李清照少女時期的一篇習作,在一次回山東老家省親後所寫。說起來,應該算是一次遊玩歷險記。開篇十二字,“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盡可想像玩得不亦樂乎的情形。夏日午後,她與夥伴們(或有他的弟弟在內)在溪亭邊玩耍,水清景麗,玩興既濃,不知日之將落,沉醉其中,流連忘返。然而,興盡欲歸之際,她們才發現,正置身於一片浩大的水域之中,滿眼皆水,歸途迷茫。暮色四起,她們駕駛著一葉輕舟,慌不擇路,竟然闖入了荷塘深處。對於一群不諳水性的少女們來說,漿被繞,船被纏,人困其中,雖有怒放的荷花在側,卻已無心欣賞,並且成為令人驚恐的植物羅網。她們手忙腳亂,大呼小叫,爭相競渡,卻不料又驚起一灘棲息的鷗鷺。正所謂,人怕鳥也驚,鳥驚人更怕,可憐她們左衝右突,好不容易回到岸上。如果不出意外,她們還應受到大人人的一頓責怪,甚至是一通訓斥。
這次歷險,於李清照而言,有如一幀底色泛黃的照片,記錄了她在鄉間遊玩的剪影,後來成了她成長中一個美好影像,揮之不去。李清照無意間落筆成詞,短短三十三字,卻又佳作天成,妙手偶得,有如千萬首宋詞中一朵迎風綻放的梔子花,余香襲人,妙不可言。
而李清照,也以一副別樣的姿態——純真無邪,卻又古怪精靈,正式踏入宋詞的河流,開始了她的人生歷險。
寂寞的庭院裡,不光有竹,還有臘梅幽蘭,海棠菊花等諸多花卉盆景。在李清照的世界裡,她對色彩、天氣、溫度等,有著極其敏感的反應: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如夢令》
雨夜過後,李清照關切地詢問,海棠花如何了?可是,那僕人的回答,顯得有些敷衍,說,海棠花還是老樣子呢。這讓她很不滿意,她搖頭說道,一定不是。這個夜晚,她睡得迷糊,卻依稀曉得風狂雨疏,風吹花落,雨滴莖葉,風雨過後的花園,應該是“綠肥紅瘦”的樣子才是喲!僕人不一定讀得懂這四個字的含義,但到了識貨的文人眼裡,頓成點鐵成金之語。因為這一首小詞,李清照被從宋到今的歷代文人,誇得一塌糊塗,“當時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蔣一葵《堯山堂外紀》)。明代的戲曲理論家沈際飛在讀到這首小令後大發感慨,認為“綠肥紅瘦”的奇語,竟由一位女子創穫,感到大為驚奇。
感到驚奇的,還應該有她的父親李格非。李格非與廖正一、李禧、董榮等四人,是繼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之後的東坡弟子,當時號為蘇門“後四學士”,文章皆為天下之先,李格非寫過長達數十萬言的《禮記說》,並有《洛陽名園記》《破墨癖說》等名篇,名氣不可謂不大,但在今天看來,他的大部頭著作,還抵不上女兒的三言兩語,論起知名度,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元符三年(1100),年僅十七歲的李清照與當時文壇高手相互切磋詩藝,毫無怯色。那天,李格非從廬山歸來,帶回好友張耒的一首七言古詩《讀中興頌碑》,寫其游浯溪古崖觀碑,反思唐代安史之亂,大唐中興之事。不料,這首詩讓李清照看得熱血沸騰,她也從頭到尾,步原腳原韻,一口氣和了兩首。張耒在詩中郭子儀、李光弼等人復國平亂的功績,而李清照則通過和詩,一寫唐玄宗玩物喪志,寵幸貴妃,一寫奸臣誤國,宦官亂政,詩中既有“何為出戰輒披靡?傳置荔枝多馬死”的諷喻之語,又有“夏商有鑒當深戒,簡策汗青今俱在”的勸誡之意。李格非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當年有竹堂里的那個小丫頭,如今竟出語驚人,令人刮目相看了。他命女兒將所作詩詞謄寫,送與好友觀睹評判,居然大獲稱讚。才女李清照的名氣,也很快傳遍京師。
新世紀的曙光,穿過李清照的書齋,灑在寂寞庭院。她像一顆耀眼的新星,以看不見的速度,迅捷升騰;又像一股撲面而來的清風,以曼妙的姿態,自由舞蹈。青春正熱烈,她坐在花下,人觀花,花映人,若有所思。她在期待著什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情事么?
序言
我相信,宋詞是可以生長的。千百年來,宋詞已自成林。其間,有松也有竹,有蘭亦有梅,真箇是鬱鬱蔥蔥,蔥蔥鬱郁。宋詞高貴而又坦然,就這么不疾不慢地生長著,仿佛在等待,仿佛在回首。今年三月,新華出版社的蔣小雲編輯告訴我,去年年底發行的《我欲乘風歸去——宋詞的前半生》一書再版了。時隔不到半年,即行再版,這真是個好訊息,我感到高興,也為宋詞感到高興。
宋詞是中國文化的重要驛站。當我從北宋的汴京,移身到南宋的臨安,一下子看到許多熟悉的身影,李清照、張元乾、岳飛、朱熹、陸游。還有辛棄疾、姜夔、吳文英、天文祥、張炎……他們當中,不乏宰相、元帥、儒師、才女和清客。身份的多元化,似乎並未影響他們各自潑墨揮毫,品嘗詞家三味。一曲曲淺吟低唱,一次次躑躅徘徊,將宋詞這樣的文藝形式,推至一個不可企及的高峰。厚厚一摞宋詞,儼然中國的青花瓷、中國的春聯、中國的四合院,置身於中國化的宋詞文學盛宴中,你能品嘗到的,是酸甜苦辣鹹,是喜怒憂思悲恐驚。宋詞里,有的是四時五味、七情六慾。
宋詞的後半生在杭州,同樣遭遇無數。我選擇了十位詞人,試圖剖析他們的身世與心路歷程,解讀經典的詞章與人文掌故,不知為什麼,我在寫作中時時生髮怒意,拍案而起,這一點,連我自己都感到驚詫。或許,與汴京時代相比,宋詞的後半生,身世有些悽苦。分裂的地理疆域、畸形的政治生態、功利的社會人情,以及糾結的戰和心理,使整個南宋王朝始終處於矛盾、尷尬與傷病之中。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宋詞有如失戀的情人、落魄的子弟、流浪的窮士,詞人們遊走江湖,登山遠眺,引吭狂歌,呼號聲聲。他們一遍遍地發問:“萬里江山知何處”!醉里夢裡,都是金甌一統,都是重整乾坤,都是夢回故國。
行走在宋詞的腹地深處,我看到了軟弱、失落和苦難,看到了奢華、污濁和卑鄙。不過,我在南宋詞里,也體味到了善良、真誠與美好,更重要的是,看到了抗爭、悲壯與崇高。從南渡到北伐,南宋詞一直在激烈地掙扎,圍繞著雪恥的主題,許多人都在做這道同題作文。宋詞是有擔當的,是血肉文字,也是那個時代的文學代言。宋詞有一個特點,雖柔卻韌,慢條斯理卻激情燃燒,四平八穩卻跌宕起伏,文質彬彬而厚重如山。大約,這便是中國文化的軟蝟甲吧。
古代農耕社會,素來講求家國同構,詞人們固守於在今天看來幾乎是平面化的深宅大院內,奔波於風雲變幻、朝霞暮雨的坎坷仕途中,抑或流連於三五知己圍爐小酌的花前月下,這些詞人最打動我的,不僅僅是他們的筆底煙花、風流愜意,更多的,是他們面臨窘境逆境時的人生思考,以及毅然決然的選擇。在娛樂化、遊戲化的當下,翻開厚厚的《全宋詞》,我仍能聽到那些寬衣闊袖、峨冠博帶的古人們的聲聲嘆息。是的,他們沒有學過外語,不會微博,更遑論搗鼓花紅柳綠的股票,他們只是守著傳統的自然、傳統的經典,進行著導德齊禮、著手成春的美學創作。我一點也不瞎說,這十位可愛的詞人,他們捍衛自由的吶喊分貝,抒發情感的向度和力度,堪為今人之鏡。當寫到文天祥在獄中面對女兒的勸降信一節時,我寫得淚流滿面,向壁而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