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萬德街道地處長清區東南部,鎮駐地因地勢低洼,故名“灣底”,後以諧音定 名為“萬德”。1940年代為六區。1956年為萬德區。1958年秋建萬德公社。1959年撤銷長清縣建制時劃屬歷城縣。1961年恢復長清縣建制時還屬。1984年撤銷萬德公社建萬德區。1985年改區建萬德鎮。同年武家莊鄉從萬德鎮析出。2005年武家莊鄉併入萬德鎮。
區位優勢
萬德街道北接省會濟南,南連旅遊城市泰安,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交通條件十分便利,有京滬高鐵、京滬鐵路、京福 高速公路、104國道縱貫南北。萬德街道是全國重點建設中心鎮和濟南市七個新一輪發展的中心鎮之一,是長清區的又一個文化經濟發展中心。
經濟發展
工業形成了以銘峰毛紡、靈岩建安、靈岩電磁線、金山花崗石、萬北糠醛、利諾太陽能、恆昌大吉飼料等為主導產業的工業體系,鎮工貿小區被命名為全國鄉鎮企業示範區;農村經濟形成了奶牛業、設施農業、良種繁育、林果、出口創匯農業等五大主導產業。以境內聞名全國的“四大名剎”之一的靈岩寺和104國道為依託,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個體工商戶發展到4860戶,民營經濟發展到97家。
城鎮建設
1986~1997年, 街道先後投資2億元,整修駐地主街道,全部鋪上瀝青, 安裝路燈,硬化美化了府前街、商業街、金銘街、鑫源街、靈岩路等6條20多米寬的街道,總長達10公里。先後新建鎮政府辦公大樓、郵電營業樓、商業樓、供銷社百貨大樓、五中教學樓等幾十處較大型建築,總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小城鎮面積由1986年前的不足1.5平方公里擴大到1997年的11平方公里。 1992年被省政府命名為城鎮建設新型鄉鎮,1993年被國家計委列入全國百家小城鎮開發建設試點單位,1996年被省政府列入“百新工程”試點單位。 交通·郵電交通、 通訊方便,服務設施良好。津浦鐵路、104國道縱貫南北,設萬德、皮家店、界首3個火車站和2個汽車站。鄉間公路密布成網,四通八達,為客貨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 至1997年,鎮變電站鋪設高低壓電路629.2公里,安裝變壓器180台, 54個村全部通了電,農田灌溉全部電力化。1993年,新建2000平方米的郵電大樓開辦了郵政、 電報、電話、無線尋呼、行動電話和儲蓄業務,擁有程控電話1000門,開通了國際、國內直播電話,並設有電傳和無線尋呼台。 人民生活1986年,全鎮農民人均收入413元,人均糧食434公斤,人均住房8.24平方米,每百戶家庭擁有腳踏車113輛、縫紉機45架、收音機103台、鐘錶178隻(其中手錶78隻) 、電視機10台、電風扇12台、新型家具90件,人均年生活費支出311.72元。1997年人均收入2770元, 人均存款1480元,平均每人年生活費支出1160元,分別比1986年增加2357元、1450元、987元;全鎮每百戶家庭擁有腳踏車183輛、縫紉機73架、鐘錶77隻、 電風扇130台、洗衣機10台、機車70台、彩電20台、收錄機43台、電話0.92部、照相機10架、電冰櫃13台.人均住房33.5平方米,人均糧食608公斤。
行政區劃
小萬德村 小侯集村 官莊村 孫家圈村
金山鋪村 孫家峪村 史家莊村 三合莊村
楊家嶺村 朱家泉村 李家北山村 程家莊村
桃花村 田家莊村 郭家莊村 西夏峪村
東夏峪村 東南山村 石胡同村 孫家莊東村
西侯村 大王莊村 小王莊村 胡家崖村
小馬莊村 大馬莊村 上營村 下營村
萬德北村 萬德南村 南西石村 西房莊村
孫家廟村 徐家莊村 裴家園村石都莊村
石家屋村 新劉村 義靈關村 六律莊村
靈岩村 大侯集村 戴家河村 楊莊村
王先村 界首村 店台村 馬套村
長城村 曹莊村 皮家店村 坡里莊村
孫家廟西山村 孫家莊西村
小劉村 大劉村 武莊村 賈莊村
南紙房村 北紙房村 黃豆峪村
卞莊村 九曲村 陳莊村 辛莊村
邵莊村 杏園村 撥山村 馬場村
玉皇廟村 小韓村 大韓村
侯莊村 刁莊 房莊 張莊
工業園區
萬德街道企業示範園位於鎮駐地北部,北起中國木魚石城,南至萬武路,東至京滬鐵路,西至北大沙河,規劃面積200公頃。示範園自2001年規劃建設至今已初具規模,形成“大縱六橫”的發展框架。園區面積4000餘畝。現企業園區已入駐50多家企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2家,形成毛紡製衣、食品、機械加工、生物科研、旅遊產品開發等特色產業,成為長清區重點突破的三園區之一。特別是2005年被國家發改委批准為繼續保留園區,並被重新命名為濟南市長清區萬德工業企業示範園,批劃面積3.18平方公里,濟南市鄉鎮工業園僅此一家,為今後園區建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濟南西部已成為濟南市工業發展的一個新的密集區,集中了中國重汽,濟南柴油機、山水集團、魯能集團公司、二工具機集團、志友集團、濟南鍋爐集團、佳寶集團等一大批國內知名企業,並且將有更多國內外知名企業入駐。萬德工業園以此為依託,積極建設配套服務加工項目。依託該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業,帶動第三產業發展,進一步促進招商引資。
教育科技
萬德街道從改善辦學條件和提高教學質量入手,努力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為此,累計投資360萬元,對90%的校舍進行了更新改造,新建校舍面積1.2萬平方米,新增課桌、凳2210套。1987年,全鎮46所學校達到了“六配套”。1988年經濟南市教委檢查驗收,全街道54所學校全部達到“六配套”。投資20萬元,建衛星地面接收站2座, 購置錄影機2部、彩電8台、收錄機42台、高亮度投影儀37台、投影片16套。1995年萬北村投資200萬元,新建了4層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的教學樓;街道教委投資25萬元新建了建築面積800平方米的教學樓, 教學條件得到改善。1997年,有街辦中學4所,在校生2744人,教職工133人;國小50所,在校生4569人,教職工294人;幼稚園53所, 在園幼兒1073人,教職工83人。中、國小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為8 2%和93%。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和畢業率均為100%,國中畢業率為93%。198 6~1997年,累計向高中、中專輸送學生1560名。自1988年以來,鎮成人教育中心,連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濟南市成人教育先進單位。1992年被省教委、省農業廳評為全省農村成人教育示範學校。 1992年7月,國家教委國小教育司領導專程來萬德成人教育中心視察,給予高度評價。 1997年, 全鎮有科技機構6個,科技培訓中心2處,農民科技研究會8個,全鎮專業技術人員、農民技術員1300人,農民科普夜校36所。12年間,共完成科技推廣項目116項, 引進推廣新品種38項,獲省、市、縣科研成果獎21項,舉辦各類科技培訓班130期,培訓2.6萬人次,有215人獲得中央農業廣播學校畢業證書。
經濟概況
2005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1億元,比2004年同比增長19.3%。一二三產業比重分別為21.8%, 49.5%,28.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5.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639元,高新技術產值達到11.5億元。
特色農產品: 飼料,獸藥
1997年, 萬德街道財政收入完成1480萬元, 農業總產值12083萬元,工業總產值62015萬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2770元,分別比1986年增長166%、449%、706%、571%。199 7年人口出生率14.8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01‰,分別比1986年下降2.17個千分點、2.84個千分點。農業1997年,全鎮有耕地3561公頃,林地3833公頃,果園1050公頃。12年間,鎮委、鎮政府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全鎮先後投資2700多萬元,投工400餘萬個,完成農田水利工程項目1560個,特別是對石胡同小流域治理、靈岩小流域治理兩大工程,成效顯著。 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了進一步改善。全鎮水庫、塘壩達72座,機井290眼,排灌機械239台, 灌溉面積由1986年的1900公頃增加到1997年的2348公頃。1997年,全鎮糧食總產達3280.7萬公斤, 比1986年增長44.65%。至1997年已建成石胡同、長城兩個辦事處萬畝玉米良種基地。 此外,庭院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全鎮養殖業的變化,全鎮有養牛專業村2個、養豬專業村2個、養兔專業村1個、養羊專業村3個。全鎮大牲畜存欄0.91萬頭、豬4.96萬頭、羊3.2 3萬隻,分別比1986年增長435%、173%、467%。
1997年,全鎮擁有農用汽車46部,大中小型拖拉機330台,機動三輪車300輛,農機總動力達27801千瓦, 總價值486萬元,分別比1986年增加1.1倍、0.26倍、29倍、0.68倍、 2.5倍。為加強農機管理,農機站率先在全鎮實行了農機包修新辦法。1992年7月2日,國家農業部農機司組織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農機局長來萬德農機站參觀學習農機包修先進經驗,並受到農業部獎勵。 工業1986年,有鎮、村辦工業企業767家,其中鎮辦工業企業13家,村辦754家,從業人員4857人,擁有固定資產568萬元,實現利稅187萬元。自1986年起,利用本地資源創建了5大集團企業,先後引進高、中級專業技術人才300餘名,開發新產品23個。到1997年,全鎮工業形成了麥芽、刨床、液壓吊車、大型壓力機及煉鋼爐配件、電磁線、糠醛、包裝箱、花崗石板材、玉雕、石雕以及唐三彩壁畫,涉及食品、機械、輕工、化工、建材、工藝美術等十多個系列產品的生產規模。1997年工業總產值達6.2億元, 固定資產8億元, 鎮村兩級工業實現利稅5880萬元,從業人員4000餘人; 個體商戶2000個,從業人員6000人,完成產值2億元,利稅2600萬元。1997年,建築隊由1986年的11個、1600人,發展到43個、2300人,建築隊年施工面積2.1萬平方米,產值9701萬元。
文化衛生
1986年有文化站、 廣播放大站、電影管理站各1處。1989年,建起電視差轉台。1994年12月投資30萬元,建起有線電視網,收看12個頻道的電視節目,有線電視入戶達1000餘戶。至1997年,建有村級文化大院和青年民兵活動室54處,有文化業戶30餘戶。民眾性文化活動日益活躍。南山村龍舞、獅舞表演隊分別參加了1996、 1997年濟南市新春民俗文化博覽會演出,並獲一、二等獎;1997年5月18日,南山、孫西、萬南獅子舞表演隊參加了省、市聯合舉辦的“慶香港回歸、神州同歌”大型文藝演出活動開幕式。 1991年,青年農民畫家李衛東向第十一屆亞運會捐贈3幅國畫,被組委會收藏,並獲得榮譽證書,1995年其國畫《碩果》在日本展出並獲得銅獎。1995年10月,石胡同村村民王相金創作的豫劇短劇《二胎風波》,獲濟南市第十六屆農村文藝創作二等獎。 1986年, 鎮衛生院有平房2389.48平方米,設綜合門診、外科手術室、化驗室等19個科室, 幹部職工66人;村級衛生室77個,鄉村醫生124人。自1991年以來,鎮衛生院投資近170萬元, 新建、改建門診樓、宿舍樓、病房樓、精神病房等,建築面積達7871.68平方米,是1986年的3.29倍,固定資產達到182萬元。先後購置了心電圖機、照相機、B超機、X光機、腦電圖機等先進醫療設備。到1997年,衛生院下設科室達到29個,衛生技術人員增至82人,其中有中級專業技術職務的15人、初級的49人;床位達到88張, 比1986年增長1.3倍,收入達到145萬元,比1986年增長5.8倍。12年間,累計發表論文9篇,其中省級4篇,市級5篇。1993年6月,該院達到衛生部一級甲等醫院標準。1997年,全鎮甲級衛生室達到50個,占總數的92.6%。全鎮有計畫生育服務站(室)54處,人口學校54所,計畫生育協會會員6480人。1996年,被濟南市委、市政府授予“三為主”合格鄉鎮稱號。
旅遊景點
萬德街道境內山清水秀,風光秀麗,植被茂密,文物古蹟薈萃,自然資源豐富,鎮內有國家“4A”級景區靈岩寺,有“AA級”旅遊風景區臥龍峪大峽谷和鳳凰嶺旅遊度假區,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齊長城遺址及萬南遺址;並有龍居寺、黃巢寨遺址,烽火台遺址等旅遊景點等待開發。
靈岩寺
坐落在靈岩山南坡上。靈岩山又名方山,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稱玉符山,系泰山12支脈之一,距泰山主峰西北麓 20公里處,海拔683.7米。靈岩名字和十六國時期朗公和尚有關。《神僧傳》云:“朗公和尚說法泰山北岩下,聽者千人,石為之點頭,眾以告,公曰:‘此山靈也’,遂名靈岩。”靈岩寺因山而得名。朗公創建的寺院,興盛不到10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平真君七年(446年)遭滅佛之劫,廟宇全部被毀。至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間,法定禪師來此,重建寺院於方山之陰,曰“神寶”(位今小寺村南,僅存遺址),後又建寺於方山之陽,曰“靈岩”(在今寺址東北甘露泉旁)。今靈岩寺是唐貞觀年間慧崇高僧建造的,經宋、元、明幾代修葺,已非原建(多屬宋代)。宋真宗景德年間靈岩寺改稱“敕賜景德靈岩禪寺”。明成化四年(1468年)又改稱“敕賜崇善禪寺”,嘉靖年間復名靈岩寺。靈岩寺興於北魏,盛於唐宋,最盛時殿閣40餘處,禪房500多間,僧侶500餘人。經歷代修葺增建,寺院布局恢弘,文物古蹟豐富,主要建築有千佛殿、大雄寶殿、御書閣、鐘鼓樓、辟支塔等,還有積翠證明龕、墓塔林、五花殿石柱及唐代李邕書《靈岩寺頌碑》、元代日本僧人邵元撰書《息庵禪師道行碑》等唐宋以來碑碣,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寺周群山環抱,深奧幽邃。寺內外的漢柏、摩頂松、朗公石、可公床、一線天、對松橋以及“五步三泉”“鏡池春曉”“方山積翠”“明孔晴雪”等勝景,都別具情趣。明代學者王世禎有“靈岩是泰山背最幽絕處,游泰山而不靈岩,不成游也”之說。1982年3月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岩勝境坊
位寺區西端,為石坊。建於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靈岩勝境”4字為愛新覺羅.弘曆親筆題寫。 靈岩寺頌碑,位靈岩寺魯班洞中。是唐代大書法家李邕於天寶元年(742年)撰文並書寫的。字型為行書共21行,滿行41字。碑最早見於宋趙明誠《金石錄》。清乾隆間,阮元撰《山左金石志》時,此碑已不詳所在。鹹豐六年(1856年)書法家何紹基來濟南訪得此碑,已斷為二石,文字也有不少殘缺。
大靈岩寺碑
原嵌於廣場戲樓前,今位於靈岩寺山門西南處,成為迎接遊客的標誌。“大靈岩寺”4字為元至正三年(1343年)山東廉訪副使文書訥書寫。
大雄寶殿
位千佛殿點偏東處。宋崇寧大觀年間住持僧仁欽創建,是寺僧誦經的地方。明正德年間魯王捐塑佛像於其內 後,更名大雄寶殿,面闊5間,進深6間,前為外廊式卷棚頂,後是硬山頂,建造精巧,勾角鈴瓏,上施黑瓦,現存殿是清朝中葉建造。
千佛殿
位於寺內,是靈岩寺中保存完好、規模最宏大的主體建築物。為唐高僧慧崇所建,宋代擴修,唐宋時為大雄寶殿。千佛殿一名始見於宋慶曆年間張公亮《齊州景德靈岩禪寺記》:“千佛殿、般舟殿,辟支塔皆為古剎塔”。現存殿為明嘉靖年間重建,梁間有“時大明萬曆十五年歲次丁亥九月初八日德府重修”的墨記。千佛殿屹立於踏步11級、高約2米的石基上,殿面闊7間,進深4間,單檐廡殿頂,上蓋灰簡瓦和綠琉璃瓦,前檐8根石柱,雕刻精麗華美。經歷代重修,有些雖非原物,但仍保留唐宋風格。千佛殿正中,置長方形石座,上有3尊大佛,中為毗盧遮那佛,傳為宋治平年間僧惠在錢塘製造運來,是藤胎髹漆塑造,端坐在蓮花座上。東側為藥師佛,建於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西側為阿彌陀佛,建於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均為銅鑄。周壁有數以千計高30厘米銅鑄或木製小佛(明代所置現存不足半數),千佛殿由此得名。殿東西及後壁台座上有40尊泥塑羅漢像,這些羅漢像是北宋宣和年間宋齊古施捨的,原列於魯班洞上“十王殿”中,清末移於千佛殿。每尊羅漢泥塑身高1~1.2米,身上的妝鑾用硃砂紅、黃丹、雄黃、石 綠、大青、天藍、茄皮紫等礦物質顏料塗飾,永不退色。每個羅漢不同膚色、袈裟、袍袖、手帕、衣帶、纓穗以及花邊圖案等,設色和諧精當,與身份神態十分協調。每尊羅漢的神情狀貌喜怒哀樂俱形於色,無一雷同,擺脫了一般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關於羅漢塑造年代,《山東通志》載:“宋靈岩寺施工五百羅漢記,宣和六年”。1982年維修時,在泥塑腔體及殿壁上,發現銅幣78枚,其中“五銖”1枚,“開元通寶”16枚。余皆為宋代前三朝的銅幣,共18種61枚。以上實物資料證實,羅漢確係宋代塑造,距今已800餘年,是中國泥塑遺存的藝術瑰寶之一。清末學者梁啓超1922年7月來此遊覽,親筆寫下“海內第一名塑”碑碣,立於千佛殿前。
辟支塔
聳立於千佛殿西北百米處,是8角9層12檐樓閣式建築,底圍48米,通高54米,通體呈灰白色,基座石砌,有陰曹地府酷刑場面浮雕(現埋於地下)。塔身為青磚砌築,東西南北四面設門,底部3層為重檐,余皆單檐。塔檐由華拱兩跳組成,朵數逐層變化,塔層高度與塔逕自下而上逐層遞減,收分得體,挺拔雄偉。塔內底層有塔心柱,1~4層內設有登塔階梯,5層以上為實砌塔體,台階設於塔身外檐,登塔時須沿塔檐平座繞行,可登塔頂。塔頂是鐵制塔剎,由復缽、相輪、圓光、仰月、寶珠組成。另有8根鐵鏈分別由9層塔檐的8尊金剛拽引加固。倘若登上9層塔頂,可以盡覽靈岩風光。辟支塔創建於宋代。
墓塔林
位於千佛殿西南0.5公里,有唐宋至明清各代靈岩寺住持僧墓塔167座。其中唐代1座、北 宋6座、金代5座、清代3座,其餘為元明遺物。志銘碑81通。這些墓塔和志銘,反映不同時期的雕刻特徵,寺宇史實。墓塔的形制多樣,造型古樸、雕工精細。一般墓塔均由塔座、塔身、塔剎組成。塔座多呈方形或圓形,雕刻成蓮瓣式金剛、力士頂托,多至數層,有的做成須彌座式。塔身一般較高大,有圓形、長方形、鐘形等,每個上面皆刻祖師僧之名和年號。塔頂一般呈長方形,雕刻著蓮華瓣的復缽和圓形相輪,上置寶瓶或相輪式寶尖。
御書閣
位於千佛殿東北面,是唐代住持僧慧崇和尚專為存放皇帝賜書建造的。現存建築為明代遺物。原藏有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炅、仁宗趙禎等御書。金貞祐年間(1213~1217年),曾遭兵燹。珍藏御書盡毀,唯閣倖存。閣額為宋僧仁欽篆書。閣前有宋人蔡卞所書圓通經碑,書體優美豪放,成為靈岩名筆。御書閣門楣的牆壁縫隙間長出一棵青檀,古枝縱橫,盤根錯節,狀若雲朵,稱“雲檀”或“銀檀”,亦稱“千歲檀”,為一大奇勝。
卓錫泉
位於漢柏東北,蒼苔之崖。傳靈岩寺創建於前秦永興年間,創始人法定禪師初建寺院時,由白虎馱經,青蛇引路,來到靈岩,轉了多時,發現無水。正猶豫間,忽有一樵夫用手指 點說,雙鶴嗚處有泉,說完隱身不見。法定禪師順樵夫所指方向看去,果見有兩隻白鶴嗚叫著從山中飛出,順起飛方向找去,果見兩處清澈的泉水。法定禪師將錫杖插在地上休息,等他拔出錫杖時,又湧出一泉。法定禪師便將三泉命名為“雙鶴”、“白鶴”“卓錫”泉,卓錫泉又名錫杖泉。崖上鑲乾隆題“卓錫泉”大字額碑及詩刻碑2通。卓錫泉為泉城新72名泉之一。
袈裟泉
位於靈岩寺“轉輪藏”仙人岩東,廟堂遺址處崖下。亦名“印泉”“獨孤泉”,為濟南新72名泉之 一。泉水激流,長年不竭。人們以泉邊立有“鐵袈裟”鑄鐵,便習稱為袈裟泉。此泉泉源旺盛,水質甘美,昔日靈岩僧眾皆欽用此水。泉源出於涵雲洞中,注入半圓形石砌水池中,然後盤桓曲繞,由石雕龍口中噴瀉而出。池周曲廊環繞,水質清流澈,金鯉戲游。池周圍林木疊翠,危崖聳立,清爽宜人。鐵袈裟立於泉邊,兩物相映,愈顯得古樸深重。
檀抱泉
位於靈岩風景區明扎山腳下,泉上方有一千年樹齡的青檀,故名檀抱泉,泉水從樹根下流
出,入一3米見方的池內,泉水常年不竭,豐水季節從方池上口溢出。檀抱泉為濟南新72名泉之一。
烽火台遺址
位於萬德鎮萬德南村南京福公路東側,齊長城北1.5公里處。現有土層高20米,長31米,寬16米,燃火點基高4米、長11米、寬8米,周圍有散存地面的灰陶、黑陶器碎片。此烽火台屬春秋、戰國時期遺物,為長清縣境內僅有的1座。
黃巢寨遺址
位於萬德街道石胡同村南2.5公里,海拔628米的黃山上。現存遺址有寨牆1面,位黃山主峰東北向寨門處,高3.5米、寬2米、長約50米。亂石壘砌的半穴式房基約26間,分別位於寨東面下坡處和有用山南崖下。頂峰有一大旗桿穴,曾發現有金屬兵器、碎陶瓷。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率部駐紮過的一個重要山寨。
姜女祠遺址
位於萬德街道長城村北首,原有姜女祠正殿5間,內有姜女及其夫塑像,正殿前為天王殿, 還有東西廂房、鐘鼓樓等。現僅存遺址及明嘉靖四年(1525年)重修觀音堂、姜女祠、玄帝閣圓頭石碑1通,另有殘碑數塊。
三皇廟
位於萬德街道史莊村西北首,為單檐硬山式建築。面闊3間、進深1間、全灰布瓦蓋頂,內有寬9.4米、長5米、高 4.2米的清代壁畫。另有明朝創建三皇廟題記1方。該廟為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建造。現仍保持原貌, 壁畫尚清晰。
臥佛城
世界最長室內臥佛臥佛城內,世界最長室內臥佛。長48.5米。高10米。五百羅漢國畫浮雕。全佛殿。護法殿。天龍八部殿。等六大殿。七十二尊,古佛文化。萬尊小佛。
所獲榮譽
2002年,被評為全省中心鎮示範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計生優質服務工作被評為市級先進單位。
2005年,萬德鎮被全國雙擁工作領導小組、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民政部、解放軍總政治部授予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單位;被省人事廳、省建設廳授予全省百鎮千村建設示範活動示範鎮;被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省級文明鎮榮譽稱號;被濟南市委、市政府授予平安濟南建設先進單位。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52918 |
男 | 26763 |
女 | 26155 |
家庭戶戶數 | 16065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52533 |
家庭戶男 | 26618 |
家庭戶女 | 25915 |
0-14歲(總) | 10568 |
0-14歲男 | 5688 |
0-14歲女 | 4880 |
15-64歲(總) | 37825 |
15-64歲男 | 19057 |
15-64歲女 | 18768 |
65歲及以上(總) | 4525 |
65歲及以上男 | 2018 |
65歲及以上女 | 2507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51576 |
所屬學校
長清區萬德鎮石都莊中心國小
長清區萬德鎮萬南學區中心國小
長清區萬德鎮三合國小
長清區萬德鎮三官廟初級中學
長清區萬德鎮上營村國小
長清區萬德鎮下營村國小
長清區萬德鎮中心國小
長清區萬德鎮義靈關國小
長清區萬德鎮六律國小
長清區萬德鎮初級中學
長清區萬德鎮史莊初級中學
長清區萬德鎮史莊學區中心國小
長清區萬德鎮坡里莊國小
長清區萬德鎮大候集完全國小
長清區萬德鎮大馬村大馬中心校
長清區萬德鎮孫東國小
長清區萬德鎮孫家峪國小
長清區萬德鎮官莊國小
長清區萬德鎮小萬德國小
長清區萬德鎮店台國小
長清區萬德鎮徐莊學區中心國小
長清區萬德鎮新村國小
長清區萬德鎮田莊國小
長清區萬德鎮界首國小
長清區萬德鎮石家屋國小
長清區萬德鎮石胡同國小
長清區萬德鎮裴家園國小
長清區萬德鎮長城國小
長清區萬德鎮馬套國小
萬德鎮中心國小
長清區萬德鎮初級中學
長清區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