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林造紙作坊遺址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

遺址位於高安市華林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東溪行政村的周嶺自然村。2009年10~12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安市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隊,對華林造紙作坊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發掘面積700多平方米。

簡介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華林造紙作坊遺址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位於高安市華林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東溪村的周嶺自然村。2007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安市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第一期考古發掘,揭露出大批與宋、元、明三代造紙工藝有關的遺蹟,而且時代順序清楚,功能相互關聯,幾乎可以完整再現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所記“造竹紙”有關原料加工的一整套工序。更令人欣喜的是,2009年10月至12月進行的第二期考古發掘工作,考古工作者弄清了造紙作坊遺址的整體布局狀況、造紙型水碓的形態演變,完善了明代造紙作坊遺址的工藝流程,新發現了元代抄紙房遺蹟,進一步證實了華林造紙作坊始建於宋代,並對華林古代造紙的規模與商貿路線有了詳細的了解。據介紹,在福紙廟作坊區650平方米範圍內,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各類與造紙相關的遺蹟共28個,在周嶺村清理水碓遺蹟7座,西溪村清理水碓遺蹟7座,這是目前我國發現造紙遺蹟最多的遺址。專家稱,華林造紙作坊遺址的最早年代可以上溯到南宋時期,這無疑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造紙遺址,延續生產時間又歷經元代、明代,對研究我國古代造紙科技發展史有重要研究價值。

出土文物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華林造紙作坊遺址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高安市博物館聯合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宋代至明代時期水碓16處、漚竹麻坑20多處、槽房10多處以及蒸煮、拌料、漂洗、槌打台、燒灰坑等造紙作坊遺蹟;出土了宋代至明代青白瓷、青瓷、青花瓷、黑釉瓷、白釉瓷等幾百件瓷器;還出土了宋代銅錢,元代銅鏡、銅盂、石硯,明代燭台等大批文物。為進一步揭示和論證其價值,高安市召開華林古代造紙作坊遺址專家論證會。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該造紙作坊遺址為迄今為止國內發現時間最早、最完整的造紙作坊遺址,是我國考古學的新發現、新領域,對探討我國造紙術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對研究我國乃至世界造紙術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

位置

遺址位於高安市華林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東溪行政村的周嶺自然村。2009年10~12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安市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隊,對華林造紙作坊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發掘面積700多平方米。

遺址狀況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華林造紙作坊遺址

除在石腦頭溪兩岸清理7座舂打竹麻的水碓外,還在福紙廟作坊發掘區揭露出宋代的漚竹麻坑、陶引水管和燒灰料的灰坑;元代的漚竹麻坑和抄紙坊;明代的漚竹麻坑和燒灰料的灰坑、蒸煮竹麻的大片燒土塊、曬料與拌灰的工作檯、堆放石灰的混砂土以及漚竹麻坑的尾砂坑等與古代造紙工藝有關的遺蹟。此外,還有一些擋土牆、排水溝和柱洞、柱礎等房屋遺蹟。其中宋代漚竹麻坑(H7)為不規則長方形土坑,南北長4.2、東西寬2.1、深0.3米。東壁較清楚,南、西、北面遭到部分破壞。H7應是遺址中最早的漚竹麻坑遺蹟。元代漚竹麻坑(H3)僅殘餘一段半月形的石砌坑壁。但從所處位置分析,H3是在宋代漚竹麻坑H7的基礎上加以改建和擴建形成的。明代漚竹麻坑(F1)為長方形石砌水池,長11.45、寬1.53、深0.5米。池被石牆分隔為南段和北段,但有水溝相通。 1號水碓呈南北向。水車池用石塊壘砌,長方形,內空長2.7、寬1.9米。東側和西側邊牆的最上一層是麻石質長條形石樑,中間相對處留有一承放水車輪軸的卯窩;南牆的最上一層也是麻石質長條形石樑,留有兩組承裝碓桿的榫卯,說明這處水碓是一車帶兩碓桿的結構。1號水碓據最底層出土遺物,其廢棄時代可能為明代中晚期。7座水碓的大小和布局基本相同。但在工作間正對碓桿位置、承接碓頭打擊的部位,結構可分為三類:1號與3號水碓是安放1個石臼和1塊帶有凹窩的長方形石板;2號水碓安放的是兩個石臼;4~7號水碓則安放2塊石板。帶石板類型的水碓專門用於造紙。而1、3號兩個安放1個石臼、1塊石板的水碓,其用途為加工糧食或紙漿。

重要價值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華林造紙作坊遺址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是我國發現的時代最早的一處造竹紙的作坊遺址。它的發現,對探討造紙術的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發掘出的明代造紙作坊遺蹟,基本上反映了從伐竹到製漿的造紙工藝流程,可再現《天工開物》中“造竹紙”之“新竹漂塘”和“煮楻足火”的情景。這為研究明代中國南方先進的竹紙製造工藝及探尋明代西山造紙官局所轄紙廠的生產情況提供了重要資料。

評價

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張忠培到周嶺村實地考察後說,過去我國考古只發現過古代的紙張,還沒有發掘過造紙的遺址,現在在華林發掘出古代造紙作坊遺址,在全國這是第一次,是我國考古學的新發現,開創了科技考古的一個新領域。中國造紙學會理事長、紙史委員會主任陳思亮說,這對探討我國造紙術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相關資料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華林造紙作坊遺址

2007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安市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第一期考古發掘,揭露出大批與宋、元、明三代造紙工藝有關的遺蹟,而且時代順序清楚,功能相互關聯,幾乎可以完整再現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所記“造竹紙”有關原料加工的一整套工序。更令人欣喜的是,2009年10月至12月進行的第二期考古發掘工作,考古工作者弄清了造紙作坊遺址的整體布局狀況、造紙型水碓的形態演變,完善了明代造紙作坊遺址的工藝流程,新發現了元代抄紙房遺蹟,進一步證實了華林造紙作坊始建於宋代,並對華林古代造紙的規模與商貿路線有了詳細的了解。在福紙廟作坊區650平方米範圍內,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各類與造紙相關的遺蹟共28個,在周嶺村清理水碓遺蹟7座,西溪村清理水碓遺蹟7座,這是目前我國發現造紙遺蹟最多的遺址。專家稱,華林造紙作坊遺址的最早年代可以上溯到南宋時期,這無疑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造紙遺址,延續生產時間又歷經元代、明代,對研究我國古代造紙科技發展史有重要研究價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