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長篇歷史小說大系:韓信

華夏長篇歷史小說大系:韓信

《華夏長篇歷史小說大系:韓信》講述了壯志凌雲的淮陰少年,躋身楚漢大血戰,歷盡坎坷,最終投到漢王劉邦帳下,拜將封王,轉戰天下,奇謀迭出,百戰無敵,演繹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歷史壯劇。韓信在楚漢對決中是舉足輕重的角色,這時,有人勸他與劉、項分庭抗禮,鼎足而三……呂后與蕭何密議,將他誑到長樂宮由……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華夏長篇歷史小說大系:韓信》從他流浪淮陰寫起,歷經他從軍項梁、棄楚從漢、狩豬諸侯、天下一統,至被斬長樂宮鍾室結束。全書以他的一生為線索,展現了這位開國大將的大智、大勇、大義、大功,亦大悲的曲折經歷,為歷史留下了千年一嘆。

作者簡介

李鳳生,遼寧省葫蘆島市人。1958年生,瀋陽師範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多年從事語文教學工作。1985年開始發表小說,已發表中短篇小說十餘篇,論文二十餘篇。本書是作者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圖書目錄

第一章天下變韓信從軍
第二章斬秦尉三軍顯威
第三章護降卒新安初諫
第四章保秦闕成陽再諫
第五章定天下侍衛三諫
第六章哀項羽棄楚從漢
第七章拜大將漢中對策
第八章取關中暗度陳倉
第九章傳檄文三秦歸附
第十章出關中巧取韓殷
第十一章祭義帝誓師伐楚
第十二章拒滎陽連定漢軍
第十三章漢勢頹魏王反目
第十四章逼浦坂巧渡夏陽
第十五章避重兵乘虛破魏
第十六章竭水戰苦取閼與
第十七章背水戰智勇克趙
第十八章拜軍師韓信納賢
第十九章迫燕國不戰屈兵
第二十章爭天下東伐強齊
第二十一章破臨淄席捲齊境
第二十二章決濰水聯軍潰敗
第二十三章定齊國韓信稱王
第二十四章念一統義絕三分
第二十五章駐彭城垂釣項羽
第二十六章困垓下以柔克剛
第二十七章施妙計逼絕霸王
第二十八章天下定衣錦還鄉
第二十九章偽狩獵楚王遭擒
第三十章淮陰侯閒居論兵
第三十一章疏小細大禍臨頭
第三十二章功與罪後人評說
代後記千年一嘆——韓信謀反了嗎?

後記

千年一嘆——韓信謀反了嗎?
讀了《史記·淮陰侯列傳》,掩卷三思,不禁想問:韓信謀反了嗎?
縱觀韓信一生,為漢王朝建立了卓越功勳,最後卻落個“夷滅三族”的下場,實在可惜。粗想是罪有應得,可是仔細想一下,韓信被誅,斷為千古奇冤!
《史記》中,司馬遷明白記述:欒說告發韓信在京城謀反,被呂后所殺,並夷滅三族。還記述了韓信謀反的具體準備:與陳稀“裡應外合”;詐詔徵發刑徒奴隸攻打呂后太子。由這些記述,可以看出韓信謀反確鑿。但仔細想一下,有好多細節禁不住推敲——韓信和陳稀密謀裡應外合,是出你口入我耳的事,外人怎么得知?即使有預謀,陳稀造反半年之久為何還不實施?徵用刑徒攻打呂后太子,有何證據?那么,司馬遷是憑空記述的嗎?也不是。司馬遷記述這段歷史的依據,肯定來自“宮廷資料”。而宮廷資料本可能就是虛假的,韓信造反之謎就在這裡。司馬遷寫《史記》時,離韓信被殺將近百年。政治鬥爭往往難以揭示它的真實性,當時當世的人都難以辨別真偽,何況百年之後呢?司馬遷寫《史記》時,身懷不殺之罪,只能依照“宮廷文獻”記載,從這個角度看,可以理解司馬遷如此記述的理由。
關於韓信是否真的造反,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查:
第一、從“謀反”情況分析
(一)從韓信性格看
縱觀韓信一生,大義、大功、大智、大勇,說他造反,有些牽強。
韓信自棄楚從漢,被劉邦拜為大將軍以後,對劉邦實在感恩戴德。韓信拜齊王后,是他一生最輝煌的時候,這時他擁有重兵,實力可比劉邦和項羽。這時蒯徹站出來,強烈要求韓信三分天下,以免“受制於人”。這時,韓信若是反叛劉邦易如反掌!不但劉邦不敢問罪,項羽也會支持他。如果韓信有反心,只要發一帛書即可,劉邦絕奈何不了他。然而,韓信不忘劉邦“衣與我衣,食與我食,車與我坐”,不忘統一大業,毅然放棄了三分天下的機會。
韓信能這樣做,還可以從處理“胯下之辱”這件事上得到佐證。
韓信做楚王回淮陰時,對給他一生恥辱的屠夫之子不但沒有報復,反而重用為中尉。由此可見,韓信的胸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至少可以證明他不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韓信能反時不反,不能反時卻要謀反,情理不通。
(二)從“謀反”說的起源看
整個謀反證據源自欒說一人。欒說對呂后告密說韓信謀反;呂后對外人說、對皇上說、對歷史說韓信謀反。只此而已,沒有絲毫的真憑實據。欒說舉報的只是“謀反狀”,並無事實。至於“裡應外合”、“詐詔調用刑徒”、“襲擊呂后太子”,全是猜測之詞,或是道聽途說。這種言辭可以隨意說,可以說得比這還嚴重。如果沒有任何實際行為,說來說去,也只是說說。欒說密報自然是為了整韓信,當然可以說得很重很重。而欒說舉報又正符合呂后誅殺重臣的意圖,所以一拍即合。呂后沒得到任何物證,也不做任何調查,即大開殺戒,而且株連三族,反映出她一殺為快的心理。
退一步講,謀反只“謀”,並沒有“反”。不反為何殺人,又何以滅三族?呂后殺人是目的,“謀反”只是藉口!
(三)從“謀反”的時空看
《史記》記載,韓信“謀反”動機始於陳稀去巨鹿做郡守時,兩人制定了“裡應外合”的計畫。陳稀於漢十年(公元前197年)秋八月造反,劉邦即率軍征討陳稀,此時長安已經空虛。韓、陳“謀反”計畫早在半年前就制定完成,按常理,劉邦攻打陳稀不久,韓信即可造反。而韓信是漢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正月因家臣告密被殺。這期間,京城空虛達半年之久,韓信若早有預謀,又有這樣長的時間,為何不反?專等事情敗露嗎?從時空上推論,“謀反”之說情理不通。
(四)從臨終遺言看
韓信被殺之前,留下一聲長嘆:“吾悔不用蒯徹之計,為兒女子所詐,身死婦人之手,豈非天哉!”感嘆中應注意一個“悔”字,一個“詐”字。
“悔”的內涵是什麼呢?悔在臨淄,悔在做齊王時,悔在沒有採納蒯徹的意見。如果做齊王時聽蒯徹的意見反叛劉邦,絕沒有今天殺身之禍。這裡絕沒有“長安之悔”。也就是說,沒有“裡應外合”之悔;沒有坐失城空半年的良機之悔;沒有因小隙而誤大事之悔。
“詐”的內涵又是什麼呢?詐在被蕭何騙入宮中,詐在枉死呂后之手。詐的本身就不是真實,這種不真實性,就是韓信為自己“謀反”最直接的辯解。詐就被騙殺,被枉殺。一“悔”、一“詐”,充分表現了韓信複雜的心情和微妙的歷史原因。此千年一嘆,是韓信冤案的最直接證據!
(五)從法理上看
呂雉是皇后,她沒有處理朝中政務的權力,而殺朝中重臣是重大政治事件,呂后根本沒有被賦予這個權力。就算韓信真的造反了,有死罪也輪不到她來殺。韓信偏偏被一個沒有執法權的人所殺,不是冤枉嗎?
第二、從呂后政治意圖上分析
就劉邦來說,對韓信以至其他重臣有限制之心,並無殺害之意。這從“貶封韓信”、“流放彭越”等重大事件中,可以找到佐證。而呂后殺重臣卻有原因,這就是她那不可告人的政治意圖。
韓信被殺這一年,劉邦六十歲,呂后四十五歲,太子劉盈十五歲。劉邦去世後(劉邦於韓信死第二年去世),誰掌管朝中大權?對此,呂后早有野心。為了竊取朝中重權,必須掃清政治道路,跟隨劉邦打天下的重臣都是她的障礙。在重臣心裡。只忠於劉氏,不會聽命呂后,所以呂后要除掉他們,就當然地在情理之中了。
呂后的野心,在劉邦死後的事實中得到充分的證明——劉邦死後,呂后間接、直接干預朝政達十五年之久。她大力限制劉氏,分封諸呂,想建立呂氏江山。呂雉死後,還是被幾個開國元勛破滅了她的政治野心。呂后早就看出,這些重臣都是她政治道路上的絆腳石,只有除掉他們,才能掃平天下。
韓信是劉邦破格重用的大將軍,對韓信來說,劉邦給他用武之地,其德是無量的。韓信不聽蒯徹之說,足見對劉邦的忠誠。這樣的人能眼睜睜地看呂后篡奪劉氏天下嗎?所以說,呂后只有殺掉韓信們才心安。然而,手段太不高明,其實早在誅殺彭越時就已露出很大破綻。這又從另一個角度證明,韓信冤枉!
呂后殺韓信,不是偶爾冒出來的想法,而是實現她政治野心的一個步驟。劉邦死後,呂后四日不發喪,與審食其密謀,想騙殺當朝重臣,後經酈商提醒才罷休。這完全符合呂后殺害韓信的邏輯。呂后不但想殺韓信,而且想殺朝中所有重臣,這也是枉殺韓信的有力佐證。
第三、就當時社會環境分析
呂后敢殺韓信,和當時的政治環境有直接關係。劉邦統一天下前共封七個異姓王。這幾個異姓王在劉邦稱帝的五六年時間裡,先後都被除掉了,而且多以造反的罪名。劉邦稱帝後,大力割削異姓王,分封劉氏,是他的基本方針。天下平定後,首先免去了韓王韓信的王位,調到邊關太原郡;接著以“謀反罪”誅燕王臧荼;而後又以“謀反罪”貶封楚王韓信為淮陰侯;貶趙王張敖(張耳之子)為侯;以“謀反罪”殺梁王彭越;以“造反罪”殺九江王英布。長沙王吳芮幸而死得早,要不然絕不會倖免噩運。
值得注意的是,韓信以家臣告密“謀反”被誅,彭越以家臣告密“謀反”被誅。韓信之死是呂后一手操辦的,彭越之死也是呂后一手操辦的。《史記》中明確記述了呂后指使彭越家臣誣告彭越“謀反”的過程。用家臣密告主人謀反,是她整人的手段。呂后殺功臣,正好迎合了劉邦清理異姓王的政策,所以屢屢得手。
清理異姓王是劉邦的政策,“告發謀反”是誅殺異己的手段。臧荼被告“謀反”被殺,利幾被告“謀反”被殺,韓信被告“謀反”被殺,彭越被告“謀反”被殺,陳稀被告“謀反”被殺,英布被告“謀反”被殺……只要有人告發某人“謀反”,即可以作為證據,大開殺戒,這裡當然有很大的隨意性也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和必然邏輯。殺彭越是冤案,誰能說欒說告發韓信“謀反”,不是蓄意安排的呢?
從以上諸方面可以看出,韓信“謀反”始終沒有物證,斷為千古冤案!千年一嘆,留下千年遺恨,一朝開國大將,受辱蒙塵,豈不讓人慨嘆!
李鳳生2006年1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