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然有關菩薩階位之位次、名義,諸經論所說不一,例如發心住、治地心住等之“十住”說,在古代原本涵蓋菩薩修行之全部階位,至後世則僅相當於“十地”以前三賢位之初位而已,故對菩薩階位說,亦每隨“教理史”之發展而改變!所謂四十一位、五十一位、五十二位、五十七位等各種菩薩階位中。自古以降,“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舉五十二位說(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覺、妙覺),以整然名義,位次而廣為一般採用。又各經論有不同之說法:詳細
藏、通、別、圓等“化法四教”中,通、別、圓三教均配有菩薩階位:1。通教:配以“三乘共十地”之階位,即乾慧地、性地等十地,又稱通教十地,為菩薩、聲聞、緣覺等三乘人共修之十種階位。
2。別教:以“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五十二位為其位次。然將五十二位歸納成“信、住、行、向、地、等(覺)、妙(覺)”等七科,又將七科總結為凡、聖兩大項。即於五十二位中,以十信為外凡位(止伏三惑中“界內”之見惑、思惑;界,指欲、色、無色等三界),而以十住、十行、十回向為“內凡”位(以至止伏“界外”無明惑),以初地以後為“聖”位。又聖位中,以十地與等覺為聖位“因”,以妙覺為“果”。
3。圓教:圓教義主張所有存在,本來即具足三千諸法,故自本體而言,佛與眾生平等無二;然於現象上有迷悟差異,故自實踐立場而言,亦宜有修行階位等次,遂立“六即位”之說,以令修行者舍離卑下上慢心。另又藉別教五十二位之名,來說明圓教位次,故於十信位之前,增加“五品弟子位”一科,同時,圓教“十住位”相當於別教“十地位”。
又圓教菩薩階位,亦可配於鐵輪(十信)、銅輪(十住)、銀輪(十行)、金輪(十回向)、琉璃輪(十地)、摩尼輪(等覺)等六輪,以轉輪聖王之輪寶,能摧毀一切武器,來比喻每一階位,皆能斷除煩惱。
上述,各階位中,十信位菩薩唯名而無實,故稱為“名字菩薩”,或“住前信相菩薩”。同時,初住以後菩薩由於信根成就不再退失,故稱地前三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為信相應地菩薩。
又乾慧等十地之第二地“性地”以上菩薩,及歡喜等十地之第八地“不動地”以上,或“初歡喜地”菩薩,以悲憫、憶念
一切眾生,猶如母憶子,故又稱“一子地”之菩薩。
日本淨土真宗即以一子地配於初歡喜地,作為信心之現益(此世之利益),或兼作為當益(未來世利益)。
此外,世親大士“淨土論”一書中載及“教化地”,意指菩薩教化場所,或解為菩薩之階位;若解作階位,則相當於第八地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