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全集·英文本:維洛那二紳士

《維洛那二紳士》為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版“莎士比亞全集”系列中的一本,儘量還原了1623年第一對開本莎士比亞作品集固有的完整性和真實性,由著名莎學家Jonathan Bate和Eric Rasmussen撰寫導言及作註解。凡倫丁和普洛丟斯是維洛那出身貴族的一對要好的朋友。凡倫丁到達米蘭公爵府後,被公爵女兒西爾維婭所吸引,卻遭好友阻撓,最後兩人歷經波折終成眷屬。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 當今世界最著名的兩位莎學專家Jonathan Bate和Eric Rasmussen主編● 第一對開本300多年來的首次全面修訂● 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2007年隆重推出● 眾多導演和演員最為鍾愛的莎士比亞文本嶄新的輯注?精審的介紹短文?現代化的拼寫和標點?最接近舞台的劇文謹以這套用莎士比亞手跡作封面背景的全新《莎士比亞全集》獻給中國的讀者

作者簡介

作者:(英)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著;(英)Jonathan Bate,(美)Eric Rasmussen 編者:無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他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8部戲劇、155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和其他詩歌。

序言


辜正坤
橫亘於案的這版《莎士比亞全集》可謂劃時代的作品匯集。我所謂的“劃時代”,非指莎士比亞作品本身的價值。在許多學者眼中,莎氏作品的價值不僅僅屬於某個歷史階段,而是——用本·嬌生的話來說——屬於所有的時代。所以,我這裡所謂的“劃時代”是另有所指。我指的是這版由享譽世界的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隆重推出的《莎士比亞全集》輝煌的輯注成就。毫無疑問,這版全集的編輯原則與撰注實績,與前此所有林林總總的莎士比亞版本判然有別。它一舉打破了延續300多年的傳統莎士比亞著作輯注取向,開創了嶄新的輯注、闡釋原則與獨特的審美趣味。它是莎士比亞著作在21世紀重樹的一塊豐碑,也同時昭示著躁動於國際莎學界的一場革命。要而言之,這一新版《莎士比亞全集》至少有如下幾個特點,使之在眾多的莎士比亞版本中獨樹一幟,領秀群芳。
一、1623年版對開本重出江湖
皇家莎士比亞劇團(the 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推出的《莎士比亞全集》(William Shakespeare: Complete Works,以下簡稱皇家版《莎士比亞全集》或《皇家版》)最大的特點,是重新確立了1623年第一對開本莎士比亞作品集的權威地位,使其成為新莎士比亞全集劇文的權威依據。在粗心的讀者看來,彰揚這個特點似乎是在誇大其詞,因為前此的一切莎士比亞作品集或作品全集也絕非不重視第一對開本。那么,皇家版《莎士比亞全集》在處理第一對開本的態度和方法上是否與前此的莎士比亞編撰家們迥然有別呢?答案是肯定的。為此,有必要簡述數百年來莎士比亞專家在輯撰莎士比亞作品時處理第一對開本及其他四開本莎士比亞著作的方式。皇家版《莎士比亞全集》的主編喬納森·貝特(Jonathan Bate)先生在原書導言裡對此有絕妙的追溯,我這裡只是用中文簡單地轉述一下他的觀點,以使中國讀者明白1623年版第一對開本與後來的所有其他版本在價值上的根本區別。
貝特先生批評的矛頭首先指向18世紀初的詩人和劇作家尼古拉斯·羅伊(Nicholas Rowe)。羅伊注意到哈姆萊特最後的一大段獨白只見於早期的一個四開本,卻不見於第一對開本,便自作主張地將兩個版本的文本拼合起來,產生了一個合成本《哈姆萊特》,並希望這個本子代表莎士比亞的原本。但現代莎士比亞版本目錄學家的研究證明,早期不同的《哈姆萊特》文本,和戲劇演出的舞台歷史相關,代表了該劇在不同演出時期的面目。所以羅伊的合併本絕非莎士比亞的原作。
貝特先生認為,羅伊的拼合法為後世的許多莎士比亞劇本輯撰者所仿效,例如蒲柏(Alexander Pope)即進而使用所謂“取精融匯法”(pick-and-mix),把許多四開本和對開本劇文混為一體,許多學者卻以為這是處理莎士比亞版本問題的絕妙法門。此法於是為後世莎士比亞版本領域各家所宗,200餘年,竟無人質疑。
貝特先生特別提到1986年牛津版《莎士比亞全集》開始對早期文本進行單獨處理,即承認《哈姆萊特》和《李爾王》的不同文本都具有獨立價值。但他同時指出,牛津版在處理不同文本時依然缺乏統一的準則,例如它使用了對開本的《亨利六世》劇文,但是其標題則又取自四開本。由此而來的必然結論是:此前的一切莎士比亞版本都是有缺陷的。其缺陷最主要的根源,即濫用所謂“取精融匯法”將多個版本進行隨意拼湊,而始作俑者,則為羅伊。300多年來,謬種流傳,殊令人慨嘆!
貝特先生進一步指出,如果說莎士比亞早期各種不同版本的劇文都各具獨立價值,那么第一對開本毫無疑義是其中最重要的版本。但是由於上述原因,這個版本居然300多年來從未被單獨進行過輯注處理,例如對其進行系統的勘誤、將其拼寫和標點現代化等。當然,1632年、1663年和1685年這三個重印對開本中亦不乏糾誤和現代化處理之處,但是其總體成就微不足道。許多莎士比亞著作的編輯們往往以四開本為據,同時吸收來自對開本的舞台提示語等。換句話說,對開本的獨立價值並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它只是被當作一個重要或較重要的參照物。相比之下,四開本,尤其是所謂“善本”四開本卻受到更多的青睞。
貝特先生和拉斯馬森(Eric Rasmussen)先生共同主編的皇家版《莎士比亞全集》採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它堅定地維護對開本的固有完整性、真實性和權威性,竭盡全力恢復對開本的本來面目。當然,有一點必須指出,他們雖然始終把第一對開本作為基礎輯撰對象,但是在具體甄別劇文時,也並不完全排斥其他四開本的參考作用。實際上,當發現對開本中明顯的錯誤(尤其是印刷錯誤)時,他們也據四開本來進行糾正。換句話說,在某些特定的方面,他們也注意吸收四開本之長。此外,這個本子在力求保持劇文真實性的同時也力求使之具有當代性,例如對拼寫、標點等加以現代化,以便使莎士比亞總是活生生的莎士比亞。
簡而言之,如果說前此的莎士比亞學者側重以所謂“善本”四開本為權威,同時參考第一對開本等來進行所謂莎劇真本的甄別、校正、注釋、評論的話,貝特先生和拉斯馬森先生的做法則剛好相反。他們重新確立了1623年第一對開本莎士比亞作品集的權威地位,並以之作為新莎士比亞全集劇文的權威依據,而其他版本,例如善本或劣本四開本等,則主要作為參考本。這無疑顛覆了延續300多年的傳統編輯原則,在莎士比亞著作輯撰工作或者說莎士比亞版本研究工作方面開拓出了一片新天地。
二、用於演出的腳本與用於出版的文學劇本其藝術價值各有所宗
文字劇本只是一維性表達,戲劇演出卻是多維的立體性全方位表達。研究過電影藝術的學者就知道發表在刊物上的電影文學劇本與拍電影時導演手中的電影腳本有很大的區別。當然,莎士比亞時代正式發表的戲劇文本和供演出用的腳本之間沒有這么大的差異,但是,二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卻是勿庸置疑的。我們萬萬不能忘記,莎士比亞在成為劇作家之前,首先是一個演員。演員眼中的劇本和普通讀者眼中的劇本是很不一樣的。普通讀者閱讀一個劇本的時候,比較留心劇中的情節和劇文本身的文學色彩。而演員看著劇文,卻要能夠立刻在大腦中將之呈現為舞台上活生生的行動、聲音、表情等等。換句話說,演員(包括導演和有演出經驗的劇作家)具有比普通讀者強得多的舞台呈象能力。正如貝特先生所指出的,“莎士比亞最初寫的劇本是用於排練演出的腳本,而不是用於出版的精雕細刻的文學作品”。不用說,用於“排練演出的腳本”比之“用於出版的文學作品”必定有更多附屬於舞台條件的因素。而正是這些因素勢所必然地構成了“排練演出的腳本”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也是一種藝術性,只不過它的藝術性主要藉助於舞台條件和舞台空間來完成。“用於出版的文學作品”則可以相對獨立於舞台條件,它的藝術性主要藉助於讀者大腦的想像空間來完成。讀者不必受制於舞台條件,他以自己想像的現實生活空間來對劇情加以呈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普通讀者使用的不是舞台呈象能力,而是現實生活呈象能力。那么劇作家、演員、導演等有沒有現實生活呈象能力呢?當然也有,而且由於創作的需要,他們還必須比一般讀者擁有更強的現實生活呈象能力。因此,劇作家、演員、導演既有舞台呈象能力,也有現實生活呈象能力。他們創造出的藝術世界既要與現實生活想像空間吻合,也要與舞台表現空間契合。後者正是劇院所使用劇本的獨特價值,而1623年版第一對開本中收集的劇本恰恰就是這樣的劇本。這個特點300多年來卻為莎學界的諸多學者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
三、莎士比亞劇本回歸劇院老家
與數以千計的莎士比亞版本相比較,皇家版《莎士比亞全集》的價值還在於它是在權威的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支持下來進行編輯、注釋的。它的主編之一貝特先生本人就是一位常常出現在劇團排演間的莎士比亞專家,因此,他很容易從戲劇演出這個視角來思考和輯注莎士比亞,從而發現傳統莎士比亞輯撰者們的疏漏。貝特先生在《莎士比亞全集》導言中說:“在某種情形下,四開本可能比較接近莎士比亞的原作手稿,而第一對開本則可能比較接近於這些劇本在莎士比亞劇院演出的實際情形。”這個判斷是很精到的。貝特先生認為,作為單行本的四開本開本較小,而對開本開本幅面大,所以有理由推論,對開本可能是用來保存原有演出劇本的形式,而不是原本書寫下來的形式。也正是出於這種藝術考量,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對經過仔細輯校的第一對開本情有獨鍾!在這樣的情況下,聞名遐邇的1623年版莎士比亞可謂結束了300多年的文學性閱讀劇本身份,終於在21世紀初實至名歸地以戲劇演出本的身份走回誕生它的劇院老家。從一定的角度來看,這似乎標示著莎士比亞戲劇審美過程中的一個轉折:經典劇本向劇院回歸,而不是僅僅作為書齋學者進行繁瑣考據與精妙闡釋的對象。這種轉折之意義的深遠程度還需要進一步觀察。但是,這至少是一個令人振奮的開端,因為它開創或者毋寧說恢復了一種賦予劇院以劇本仲裁者角色的傳統。在這一傳統中,演出目的、效果、條件等諸因素,成為劇本生髮衍變的互動要素。當然,對劇院派劇本的重新定位不應該排除書齋式劇本存在的理由。文人墨客仍然可以利用已有的版本在想像的空間裡使劇本在文學性質的其他可發揮層面上得到更豐富的展現,滿足人們別樣的審美需求,從而使脫離舞台的文學劇本也能夠完成自己獨特的文學審美使命與功能。換句話說,劇院裡的劇本和書齋里的劇本各有千秋,互動互補互彰。
四、釋義貴精,詳略適當
對於一般讀者,尤其是中國讀者而言,莎士比亞版本的注釋是一個關鍵部分。沒有理由要求普通中國讀者對英國早期現代英語的了解達到英美讀者那樣的程度。恰恰相反,中國讀者對那個時期的英語通常是陌生的。因此,適當的註解對中國讀者而言變得至關重要。《新集注本》和《阿登版莎士比亞》的注釋詳盡,資料極豐富,確實是莎士比亞版本界的驕傲。但是大有大的難處,例如有的地方釋義過分繁瑣,文獻過分累贅。作為學者型版本,這些也許不可或缺,但是龐大的規模不易普及,同時也缺乏市場效應。牛津版和劍橋版莎士比亞倒有普及版的功能,但是也如貝特先生所指出的,在編輯方針上,它們依然未完全跳出傳統藩籬,把第一對開本和其他的四開本混在一起處理的地方時有所見。《河畔版莎士比亞》(以下簡稱《河畔版》)亦有同樣的長處,同時亦未免同樣的弊端。鑒於《河畔版》在中國英語界使用得比較廣泛,現特就文本、注釋等相關層面,將《皇家版》與之作簡單比較,以見出二者各自的特點與優劣。
僅以《哈姆萊特》一劇第一幕第一場為例。兩個劇本都有相關的劇情介紹、背景知識與評論。導論文字長度也相當,各占16開6頁左右篇幅,差異不大。差異較大的是注釋。兩個版本均用腳註方式,黑體字註明要注釋的詞條。以黑體字為條目計算,《河畔版》共有注釋80條,《皇家版》共有注釋98條。《皇家版》比《河畔版》的注釋多出18條。抽樣看了其他幕、場的注釋,情況與此相似。總的說來,《皇家版》注釋要更仔細一點,注釋條目也明顯多於《河畔版》。對於普通讀者,尤其是中國讀者來說,《皇家版》的注釋量比較適中,劇文中凡是費解的地方,幾乎都給了註解。相比之下,《河畔版》則略掉了一些可能有必要注釋的地方。下試舉數例以證此說。
如皇家版《哈姆萊特》第一幕第一場第29行(記為L29,下同)有注釋兩處,即對touching和by加了注釋(黑體字是詞條原文,後面的白體字是注釋內容,下同):Touching concerning;of by。但是《河畔版》卻對這兩個詞都沒有注釋。一般讀者,至少中國普通英語讀者,是不大知道touching可作concerning解的。of可作by解,對許多英美讀者雖然不是太陌生,但是對於中國英語讀者來說,也是難處。所以省略這兩處注釋勢必為中國英語讀者理解原文造成障礙。又如緊跟著的L30:I entreated him along句中along的用法,《皇家版》註:along to comealong。注中增補了不定式動詞to come,讀者自然對這種用法一目了然。《河畔版》未加注,顯然有礙理解。再如緊接著的L31中的watch一詞,《河畔版》未加註解,《皇家版》則注為:watch remain awake during/keep guard through。這一注釋指明watch非一般的“觀看,觀察”,還含有“細心守望”之意,故《皇家版》的注釋是頗周到的,尤其對中國英語讀者而言。下面緊接著還有許多類似情況,這裡限於篇幅,只順次列出《皇家版》第36至43行中的注釋,略加解說,以資比較:
L36:assail attack。《河畔版》對assail一詞未加注,對英美讀者而言,也許可以省掉,因這兩個詞同義。但是對中國讀者而言卻是適當的,因為assail比attack更生僻一些。
L41:last night of all this very night past。 其中of all這種搭配,現代讀者一般相當陌生。《河畔版》對此未加注,顯然不妥。
L42:yond yonder, that。其中的yond用法頗舊。《河畔版》未加注,不妥。
L43:t’illume to illuminate。特殊綴合用法和特殊動詞用法。《河畔版》未加注,不妥。
L43:his。此詞《皇家版》未加注。《河畔版》註:his its (the commonest form of the neuter possessive singular in Shakespeare’s day)。此是《河畔版》迄今為止略優於《皇家版》處。
有的注釋,《皇家版》和《河畔版》都加了注釋,但是注釋的質量是有區別的。例如同一個地方的兩條注釋:
L33:approve corroborate the reliability of。《河畔版》注而未詳:approve corroborate。《皇家版》加上the reliability of之後,置換進原文He may approve our eyes,則成:He may corroborate the reliability of our eyes,在搭配上明顯更貼切。此條注釋《阿登版莎士比亞全集》注為:approve our eyes confirm or corroborate what we saw也優於《河畔版》,但仍不及《皇家版》更貼切。
L42:pole pole star (i.e. North Star)。《河畔版》注而未詳:pole pole star。《皇家版》加上了(i.e. North Star),釋義更到位,更完整。
注釋問題牽涉許多方面,《河畔版》出版在前,經多方採用,其長處不可掩蓋。但就上述隨機所選注釋條目情況而言,《皇家版》在注釋方面確實下過很大的功夫,在總體上無疑超過了《河畔版》。對於目前中國英語界來說,《皇家版》對莎士比亞著作許多詞義的注釋釋義精審,詳略得當,中國讀者通過這個版本的注釋部分,完全能夠較好地理解莎士比亞的原文,所以這是頗具實用性的莎士比亞注釋本,很值得讚揚,也很值得向中國讀書界和出版界推薦。
五、對中國廣大英語讀書界而言確為上選的莎士比亞版本
每一個偉大民族都有一些本真的、可代代相傳的輝煌的文化積澱。對於英格蘭民族而言,莎士比亞是這種文化積澱的代表。閱讀莎士比亞就是在閱讀一個偉大民族的靈魂。偉大的文化積澱最終都會突破時空藩籬而融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成為世界各民族集體的精神財富。
莎士比亞作品即這樣的財富。它歷經400年而長盛不衰,且日益煥發出藝術魅力,這可說是突破了時間的藩籬;它被譯成無數的語言,遠播天涯海角,風靡世界各國,這可說是突破了空間的障礙。
中國人接受莎士比亞已經有百年歷史,不勝枚舉的莎士比亞譯本總是在中國的圖書市場上受到青睞,標誌著華夏民族對遠在西方的文化巨人的景仰與愛戴。近30年來,隨著當代中國波瀾壯闊的外語學習,尤其是英語學習浪潮的掀起,相當多的中國讀者已經可以不僅藉助譯本、而且經由英文原著來學習和欣賞莎士比亞。這一現象潛藏著深刻的文化含義。對此,我在為推薦引入《阿登版莎士比亞》(The Arden Shakespeare)的一篇文章中曾加以闡述:“中國正在成為一個英語圖書大市場。毋庸說,這一現象理所當然地應該引起中國英語界學者的警醒:大市場需要正確的引導,確保它不被隨之而來的英語垃圾文化所淹沒。而中國出版界的同仁尤其應該在引入外版書方面儘可能披沙檢金、將西方的最有價值的原版書送到中國讀者手上。”以莎士比亞各種版本而言,不勝枚舉,目前已經達到1300餘種!因此在引入我國時,應該儘可能擇善而從,使少數真正優秀的版本得到優先考慮。經過仔細比較,我以為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引進的皇家版《莎士比亞全集》(英國麥克米倫公司2007年出版)正是這類“最有價值的原版書”的代表。
總而言之,皇家版《莎士比亞全集》在莎士比亞著作的編輯原則方面能夠跳出300多年來的窠臼,橫空出世,別樹大旗,在當今莎學界可謂異軍突起,獨步莎壇。其識見幽明,能燭照先賢疏漏;其注釋精審,多兼采百家之長。倘莎氏地下有知,亦當頷首示謝。中國讀者沾溉於當今世界繁榮興旺的出版業,一俟皇家版《莎士比亞全集》長編付梓,即可來年誦讀於中華,實為幸中之幸。今奉命為序,恭疏短引,實指望來哲方家,相與賞此佳編,共成莎學界一段佳話。
是為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