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糕
“魚糕”是湖北荊州的傳統菜,千百年來一直是這裡盛宴上的一道大菜,素以吃魚不見魚、魚含肉味、肉有魚香、脆嫩爽滑獨具風味,然而魚糕的來歷卻少有人知道:
相傳,戰國時期,楚都紀南城內有一酒店專門經營各種淡水鮮魚。有一年夏天,店主買多了,便急中生智,把魚刺魚皮全部剔除,將魚肉剁成茸,摻進雞蛋,加了豆粉,又倒了酒拌勻,倒進蒸籠內抺平、蒸熟。恰巧楚莊王打獵歸來,路過此地聞其異香,便買了一些帶回宮,一嘗,連贊好吃,爾後魚糕便在當地流傳開來。因此菜源於楚都,後人亦稱之為“楚糕”。“魚糕”在繼承傳統烹調方法的基礎上,經過廚師不斷改進,用白色魚肉做糕,改用袋裝,已成為方便食品,使這一道楚鄉名菜更臻完美。該菜曾榮獲第三屆全國烹飪大賽金牌。
主要原材料:
鮮皖魚肉、豬膘肉、雞蛋、澱粉、精鹽等。
食用方法:
將魚糕從袋中取出,切成片,放入盤中擺放整齊,加少許清湯,上籠蒸熱取出,另用豬瘦肉絲,水發木耳,香蔥段爆炒加湯,調料至沸用水澱粉勾芡,澆在魚糕上即可。魚糕也可用來做湯、做火鍋。
千張扣肉
“千張肉”是荊州的傳統名菜之一,相傳,此菜是唐代宰相段文昌創建的,至今有一千多年歷史。
段文昌酷愛烹調,其廚房稱“煉珍堂”,自編菜譜五十卷,名《鄒平公食經》,在飲食上有一定研究。
唐穆宗年間,段文昌由長安回江陵省親,一日設宴待客,廚師做了許多菜。其中一道菜形如發梳,塊大肉肥,還有炸胡椒粉(米粉加胡椒朵碎制炒熟)墊底。段文昌夾了一片一嘗,覺得膩口味道不佳,客人們都不愛吃。飯後,段文昌問廚師此菜何名?廚師答曰,此菜為民間名菜“梳子肉”,還請大人指點。 過數日,段文昌讓廚師把梳子肉的原料換成五花肋條肉,把炸胡椒粉成黑豆豉加蔥姜等佐料。廚師按主人建議備齊各種原輔料,段文昌挽袖操刀親自示範。幾經改進,確定了此菜的操作程式和口味。
一月之後,段文昌舉行告別宴會。廚師如法烹製了“梳子肉”,端上桌。客人品嘗後,一致認為,肉質溶爛,味道鮮美,香味濃郁,油而不膩,問“此菜何名”?段文昌見肉薄如紙,便順口答曰“千張肉”。從此“千張肉”就在荊州流傳下來。經後人不斷改進,一九九三年曾獲第三屆全國烹飪大賽金牌。
主要原材料:
豬五花肋條肉、豆豉、精鹽等。
食用方法:
將半成品從袋中取出置於碗中(皮朝下)入籠用旺火蒸十分鐘後取出,翻入於盤中,撒蔥花即可食用。
八寶飯
“八寶飯”是荊州聚珍園的傳統招牌菜,風味獨特,聞名遐邇。
“八寶飯”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的周王朝。當時,周武王在八個賢臣謀士的幫助下,一舉消滅了殷商王朝。在隆重的慶典上,宮廚用八種珍品製成一種美饌入席,寓“周八士火焚殷紂王”之意,這就是傳說中八寶飯的由來。“八寶飯”自周朝以來,一直視為宮廷的一種甜菜,不過烹調絕技為御廚肖岱所掌握。一九零零年八國聯軍進犯北京,慈禧倉皇逃命,御廚隨之解散,肖岱流落到荊州與滿族名廚關煥海兄弟合夥開設被譽為“遼瀋無雙味,荊楚第一園”的聚珍園專門經營滿漢及宮廷菜點。
“八寶飯”在荊州“安家落戶”後,為廣大人民所喜食。
“八寶飯”晶瑩光潤,醇甜如蜜,回味芳香。品嘗過它的人,都稱讚“淺盞小勺細品嘗,餘韻悠長隔日香”。一九八九年獲省碩果金杯獎。
主要原材料:
蓮籽、紅棗、苡仁米、蜜冬瓜條、蜜月桔餅、糧桂花、糯米、白糖、化豬油。
食用方法:
取出內裝八寶飯原料蒸或煮三十分鐘,鍋置旺火上放清水600克,白糖適量,將蒸煮過的原料倒入鍋中磕散加熱,反覆攪拌至稠,投放化豬油適量,用水澱粉勾芡拌勻即可。亦可將蒸煮透熱的八寶飯原料從內袋中取出放盤中,撒入適量白糖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