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荊山鎮成立於2016年初,以原懷遠縣城關鎮為主體,加上荊芡鄉的渦河以南部分地區為新的行政區域。
名稱由來
因境內有荊山,據《名勝志》:取宋理宗趙昀“荊山為城”一語為鎮名。
建制沿革
夏、商兩代,全國分為九州,荊山屬徐州地。西周時徐州併入青州,這裡分屬青、揚二州地。
春秋、戰國時,連年戰爭,這裡歸屬無定,先後屬吳、楚之境。
秦代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以淮水為界,淮北為泗水郡,淮南為九江郡。
西漢時,仍以淮水為界,這裡設四個侯國,兩個縣。在淮水南設當塗、曲陽兩侯國,屬九江郡;在淮水北設平阿、義成兩侯國和龍亢、向縣兩縣屬沛郡。
王莽新朝時,當塗曾改名山聚,曲陽改名延平亭,平阿改名平寧。東漢時,當塗國復改為縣,沛郡改為沛國,原設之縣未動,僅平阿、義成縣改屬九江郡。
三國時,地屬魏境,龍亢改屬汝陰郡,義成、平阿、曲陽三縣屬淮南郡。當塗、向縣撤廢。
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88年),龍亢改屬譙國,復設當塗,與義成、曲陽、平阿三縣,同屬淮南郡。東晉南遷,將當塗僑置於江南(即今之當塗縣境)。後改置馬頭郡。
南北朝時,爭奪劇烈,先屬南朝宋地,郡治未變,新設零縣。龍亢並人蘄縣。齊時,淮北地區盡失,屬北朝魏地,設已吾縣,屬馬頭郡。以後南朝梁又占領,除龍亢屬下蔡郡,已吾屬沛郡,義成屬臨淮郡外,又設葛山縣。其後復被北朝北齊占據,設荊山郡改原當塗為馬頭縣。已吾、義成並為臨淮縣,曲陽併入定遠。
北宋仍因唐舊制,為宿州蘄縣所轄。南宋時,淮北一度淪人金國之地,懷遠屬淮南東路宿州蘄縣。
金亡後,南宋收復。寶佑五年(公元1257年),為抵抗蒙古大軍,分宿州蘄縣荊山鎮設“懷遠軍”,轄荊山縣,地跨淮河兩岸。“懷遠”名稱亦自此開始。
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2月懷遠軍投降元軍。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正月撤廢懷遠軍,與荊山縣合併,改稱懷遠縣,屬濠州,隸於安豐路。此處一直為懷遠縣治所。
辛亥革命後成立民國,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4年~1928年),屬安徽省壽縣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縣。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屬安徽省阜陽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懷遠屬壽縣第十行政專區轄縣,直到懷遠縣解放。
抗日戰爭時期,懷遠縣部分淪入敵手。在共產黨領導下,建立了宿(縣)懷(遠)縣抗日民主政府。同時國民黨懷遠縣政府逃避到龍亢區的褚韓湖,懷遠縣城內則有偽懷遠縣政府盤踞。
解放戰爭期間,在縣境內渦河南北建立懷遠、宿懷兩縣人民民主政權。1949年1月懷遠全境解放,3月懷遠縣工農民主政府成立。成立城關鎮。
2016年,註銷城關鎮復名荊山鎮(劃出渦河以北部分設榴城鎮)。
行政區劃
荊山鎮,面積119平方公里,人口15萬人,所轄村居34個,鎮政府駐地在禹王西路(原城關鎮辦公地點)。
地理環境
地貌以淮河流域腹地河間平原為主,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霜期不長,陽光充足,雨量適中。
區位優勢明顯,水陸交通便捷。坐落於荊山腳下,渦河、淮河匯合之處,距離合肥駱崗機場蚌埠候機樓僅20分鐘車程,離煤城淮南僅30分鐘車程,京滬鐵路和京滬高鐵從東側經過,206國道、307、225省道和京台、南洛等高速在此交匯,淮河、渦河、茨淮新河、懷洪新河等九條黃金水道縱橫暢流,構成了四通八達的水陸空立體交通網路。